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吕祖《百字碑》讲解(上)

今天,我们学习中国道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短篇——吕洞宾的《百字碑》。《百字碑》有《先天百字碑》和《后天百字碑》两种,都是20句的短篇。现在我给大家解释的是吕洞宾的《后天百字碑》,参照的注解是张三丰的注解。

《百字碑》总共20句,只有100个字,但是非常完整地讲述了古人在身心修炼方面的方法、整个过程,还有效果,所以是极其经典的一个篇章。吕洞宾和张三丰都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道学家,也是养生大师,更是被推崇为神仙的人物。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在身心的修养过程中,最开始从什么地方入手呢?就是养气。道家讲的养气,贵在气和神两个方面。这个气不是呼吸之气,是借助呼吸之气来带动我们内在的、与生俱来的能量系统,或者说点燃我们的生命之火,让它来滋养我们的身体。“养气忘言守”,首先修道从养气开始,方法在忘言守一。道教认为我们人实际上时常在泄露之中,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命力都在不断的耗散。耗散很快的话,对我们的身体会有损伤,会造成我们脏腑气机的不平衡,甚至会得病。所以,道家要求我们把耳目口三宝闭起来。耳目口是泄露元神、元气和元精的三个通道。耳朵通于肾,肾主精;眼睛通于神,是心灵的窗户;口通于肺,肺主气。我们的精气神都要守住,所谓“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很多人讲闭关,实际上真正的闭关是关闭耗散我们生命力的这些通道。

言为心声,忘言不仅仅是不说话,少说话,更主要的是要使我们的情绪、思想、心念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或者得到很好的调理。守一是什么意思呢?一指的是我们身心凝聚、神气交合的一个地方。从初级练习来讲的话,比如说站桩、打坐,我们要调养身体的时候,还是关注在下丹田比较合适。有人讲玄关窍,或者讲神气交合的地方,有下丹田(小腹部位)、中丹田(心脏部位)、上丹田(两眉之间)。一开始练习时不需要那么复杂,我们就把它集中在整个小腹部的区域,感觉小肚子这个地方就像一个热气球,这是非常好的入手方法。守一,就是使我们的思想、心念,通过呼吸和感知,能够停留在身体之内的某个地方。所以,养气,需要忘言守一。忘言,气就不散,因为开口神气散嘛;守一,我们的神就不出。这样的话,神气合一在我们的身体里边。

“降心为不为”,佛教《金刚经》讲“云何降伏其心”。这里的降心指降伏我们的心念、妄想,控制我们的思想和情绪,使心朝有效的、有益的方向发展,或者保持一种非常祥和、自在、自如的状态。降心怎么降呢?为不为。《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修道人就是要损,损就是减少,就是减缘,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攀缘,减少外在的各种干扰。道教讲“降龙伏虎”,龙往往指的是我们的心念,部位是心脏,但具体指的是我们的心念、妄想;虎指的是下丹田的真精。

降心,要“为不为。”凡人之心是动荡不已,我们要入定,入定有一个方法就是制伏两眼,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古人讲要“垂帘塞兑”,兑是口,帘指眼睛。眼睛要半闭,眼神不要往外漏,嘴要合上。换句话说,在具体练习的时候,眼睛可以半开半合,但是不要闭上,很多人一开始闭上眼睛就头晕,或者站不住,失去方向,不能保持平衡。我们要用鼻子来呼吸,不要用口来呼吸。总的来说,我们要神光内敛。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在日常的动静之间,以及具体练习的时候,包括呼吸都是动静和阴阳的变化。宗祖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安心之处,这个安心之处就是我们的清净心,或者说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的心安住在身体的某一个地方,或者身体的某种感知、觉知里。心不外驰,不要想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要担忧那些外在的事情,没有发生的事还没有发生,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不要有那么多的妄想。“动静知宗祖”,要求我们在呼吸之间,也就是通过呼吸来调整思想和心念,使身心达到一种清净的状态。

当然,宗祖如果在更高深的修炼中,指的是父母未生之前,玄牝之门,或者是生身之处等等。我们的一身上下就是乾坤,乾就是头,坤就是腹部,八卦五行四象都跟我们的内脏和身体有关系。宗祖,实际上就是我们人身的太极,是我们身心最为根本的一种宁静状态。一开始可以是身体的某个地方,比如下丹田(腹部),我觉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根据张三丰的解释,“动静知宗祖”,也指的是我们身体里起心动念的一个地方。关于这个,我们不需要去想的太多。通过调息,达到的状态就是身体能够静下来,呼吸悠长,绵绵若存。调到一定程度,呼吸若有若无,浑身打成一片,这个时候就可以凝神静气,所以叫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样一种于心无事,于事无心,随缘自在的心态的话,那内外都会觉得很自在,不需要去追寻什么,也不会受到外边境界的干扰。所以古人把这种状态叫涵养功夫,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就像母鸡孵蛋的时候,热气要绵绵不断的养那个蛋。否则一旦冷下来,蛋就孵不出小鸡来了。这个表示身心整体合一,心息合一,动静一如,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加舒适的身心变化。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真正的修行人,实际上需要应物。物就是指各种外在的干扰,如声音,思想,情绪,甚或是外面的景色,光线等等,这些都会干扰到我们。应物,首先是不能够排斥那些东西。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要应物不迷。我们心里要清明,心里要有一个安住的地方。也就是说,在日常动用之间,我们要学会用功,要接物而不迷于事,事来则应之,事去则不留,保持一种光明正大的心理状态。我们的身体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身体保持中正的状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窍门,就是肩膀要放开。很多人的肩膀是耸起来、翘起来的,这个明显是一种紧张,全身上下脱节了。所以,我们要把肩窝放松,背部放松,包括眼睛,眼神不要滴溜溜乱转,整天往外看。我们要守住自己的真心、真性。如果真性清净的话,那么元神自然就会凝结。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这四句是最核心的方法,是性命双修的方法。道教讲性命双修,性命实际上就是阴阳,就是神气,就是身心。道教性功,指的是心灵修炼、精神修养的方法;命功指的是身体修炼。身体最主要的是什么?是能量,能量就是气。所以,站桩、练太极拳,我们要得气,要有气感。要通过呼吸把身和心连接起来,通过呼吸来激发我们的混元之气。但是要使气真正的不泄露,让它能够温养全身的话,那我们就需要“性住”。我们的心要安,神要安,时时处处都能够保持一种安宁祥和、如如不动的身心状态。这时我们的气就会养起来。

具体来解释的话,张三丰的解释就是说,如果身不动、心不动、念不动,那就可以炼精、炼气和炼神。心不动,可以炼气;念不动,可以炼神;身不动,可以炼精。精,精力,是我们这个physical (身体)有形部分的力量。但是力量的本质是气,气的更核心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精神。一个非常强壮的人,如果他整天精神惶恐,各种八苦交煎,各种烦恼,或者精神过分亢奋,那么要不了几天,他人就会垮掉。所以说根本在于养神,养神养心,养气养身,这是最核心的一个窍诀或者方法。所以,三炼是三不动,炼精身不动;炼气心不动,炼神念不动。炼神是最关键的地方,时间长了就可以入定。

(根据史文老师讲课录音整理,仅供参考)

吕祖《百字碑》讲解(上)

注释1:魏伯阳《周易参同契》22章《关键三宝》: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注释2: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