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历代太极理学之考究

“太极”是易学的基本概念,最初见于《上系》:“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围绕大衍筮法,历代以不同侧重对太极的哲学涵义进行了探索。

一、汉代的太极起源及其涵义

汉代《易纬》明确讲述了太极为浑沦,即无形本原的思想,《乾坤凿度》曰:“既然物出,始俾太易者也。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可见太极有四层涵义:

其一,太易之后的逻辑阶段为“太初、太始、太素”,是“气形质具而未离”的“浑沦”,其二,太极“气形质具而未离”、“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太极只是未分的浑沦大块,没有任何规定、界分和区别,其三,在尚无变化、尚无时间的最初,“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便没有现实时间的相继顺序,只有逻辑上的先后,它们的发生是在“一瞬间”同时全部完成的,其四,太易表示一个虚设、悬置的位格,太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只能在逻辑上虚设太易概念表示绝对起点,太易没有任何实指。

《易纬.乾凿度》结合大衍筮法也谈及了太极分化的过程,透露出三层含义:其一认为太极是生发之源;其二,太极的分化是先变出阳,由“乾坤相并俱生”;其三,太极的展开变化有一个由始到终发展,并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魏晋时期太极发展

魏晋时期,王弼、韩康伯以“无”解释太极,侧重太极的“无形”涵义,并直接与大衍筮法对应以明确其哲学涵义,王弼的太极观有两条线索可察:

其一、从“一”与“四十九”的关系看太极

王弼本体论的特点是主张本体即太极不能脱离天地万物或四十九之数而存在,以其一不用之‘一’,居于四十九数之外,不参与揲蓍数目的变化,即以此‘一’为‘无’而已,其所说的太极本体,乃居于天地万物之上的实体,其自身并不依赖于天地万物而存在,因此,从“一”与“四十九”的关系来看太极,太极作为“合一”对应“四十九”,在哲学上表示在天地万物之先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太极自身显现的结果,这符合王弼“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的思想。

其二、从“无”和“有”的关系看太极

王弼以“无”规定太极,是对汉易元气说的发展,所谓的“无”是就其不显现、不可感知而言的,并非绝对的虚无,“无”和“浑沦”在说明太极的“无形”、“本原”的意义上并无实际区别。从“无”和“有”的关系看太极,“无”是就无形潜在而言,“有”是就生发本原而言,王弼以“无”解释太极并未改变太极作为生发本原的性质,强调太极作为全体潜在的那种无规定、无形体、不可感知的特质。

三、唐代的太极论

唐代孔颖达对“太极”的两种貌似冲突的解释也便豁然贯通,孔氏《周易正义》“言此其一不用者,是易之太极之虚无也”,明确将太极当作虚无,这与王弼的观点是一致的,把太极当作“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浑沦,此种思路乃为汉易的太极观,与孔颖达此前以太极为虚无的观点似乎矛盾,其实这并非是孔颖达试图调和汉魏之异,而是真正深入易学哲学得出的必然结论,他深刻发现了就本原的潜在、无形来说,虚无与浑沦有着内在的契合,只是对于同一太极的不同侧重特质而言。

孔颖达还将“一”、“四十九”与太极对应,明确了太极与大衍筮法的内在关联,也指出两者的对应关系“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但并未正式地指出太极是对应“四十九”的“合一”,这一点是由孔颖达和大约同时代的崔憬指出的,承认太极是对应“四十九”的“合一”。

四、宋代的太极再认识

唐代是以综合汉魏各自侧重的涵义来丰满太极概念,宋代则以分解太极概念的形式来深化其认识,宋代以后,太极蕴涵的两种涵义分裂开来,演变成“无极”与“太极”的对待,原本太极概念中的“无形”涵义独立出来由“无极”表示,新的“太极”概念则侧重“本原”涵义。

无极从太极概念中分化出来,是对太极概念的发展历史反思的结果,而并非从一开始就与太极对待,就作为太极之“无形”涵义而存在,“无极”最初不是一个哲学概念,也不具“无形”之意,而是随着后世的不断诠释而渐渐明朗化、逐渐具有自身确定含义的。

以无极与太极对举,始于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本无极也”,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由此引发激烈争论,朱熹及其支持者以无极为“无形”,陆九渊及其支持者以无极等同于道家概念“无”,朱陆之争源于对无极字义的理解不同,太极概念本有多重涵义,汉人侧重太极之为本原,以“浑沦”名之,魏晋侧重太极的潜在无形,以“无”名之,唐人综合了太极的双重涵义,以浑沦与虚无兼论之。

五、太极时间向度蕴意

《周易》极为注重在时间向度上探讨哲理,即如《下系》所云“《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对“始终”的揭示是易理的本质,太极作为易学的基本概念,在宇宙本体论的层次上具有内涵丰富的时间哲学意蕴,太极未分时没有世界,世界是此浑沦大块展开之后的产物,是一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完全不可感知的“物自体”。

就其绝对的无形畔、无规定、更不可感知而言,它是“元”,就其作为已在世界的本原、始基而言,它又是“有”,可见“有”“无”之间,其实没有绝对的鸿沟,只是一种时间关系,太极必须是作为“过去”、相对于后来的“现在”才呈现为对象化的客体,只有在“过去”的意义上,太极才可称之为“有”,时间潜藏于太极自身蕴涵的“有”“无”之间,这是太极时间内含上的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