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四川仁寿:不但是道教发源地,更是道教发扬光大的莲花福地

关于中国道教发源地到底是哪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道教发源于四川,这个结论似乎已盖棺定论。

四川仁寿:不但是道教发源地,更是道教发扬光大的莲花福地

仁寿莲花福地多音观度寒道长在央视走遍中国节目中

而道教究竟发源于四川哪里?目前仍然争议不断,其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大邑县的鹤鸣山,二是青城山,三是瓦屋山。

其实,中国的道教起源于青城山,成型于鹤鸣山,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最终道教的品牌形成与古陵州的四川仁寿。

但是,作为古蜀唯一一个以张道陵命名的地方,却是现在的四川省仁寿县,古称陵州。《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陵州,仁寿。中。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五十五。乡四十七。元和户一千九百八十五。乡四十七。

四川仁寿:不但是道教发源地,更是道教发扬光大的莲花福地

14年前本文作者参加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所拍照片

其实,因为洪雅出土的一块碑刻,是张道陵之孙张鲁留下的,因此可以说,瓦屋山的道教起源,属于张道陵之孙弘道的,与张道陵相距两代,因此,瓦屋山是道教发源地不攻自破。

而被很多专家学者认定的道教发源于大邑鹤鸣山,认为在东汉顺帝时期,张道陵在今成都市大邑县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其根据是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中的记载: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

这个“学道”,也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第七五卷,第二四三五页有明确记载:(张)鲁,字公祺,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五斗米,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鲁遂自号师君。张道陵学道于蜀鹤鸣山?既然没有道,从哪里学道?既然是在鹤鸣山创建道教,为何不直接写明:创道于鹤鸣山或者建道于鹤鸣山?

四川仁寿:不但是道教发源地,更是道教发扬光大的莲花福地

本文作家拍摄的新加坡道长与中国道长交流留影

还有就是青城山说: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陵来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张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名标史册。

然而,古称陵州的四川仁寿县,不但是四川唯一一个曾以张道陵命名的地方,而还有着与张道陵深厚且特殊的渊源,据《仁寿县志》《井研县志》《后汉书》《四川通志》《华阳国志》等众多史志记载,1800多年前的东汉汉安三年,道教始祖张道陵就在仁寿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开凿盐井,曰“陵井”。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就详细记载了并描绘了陵井的规模:“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尺,益都盐井最多,此井最大。”

四川仁寿:不但是道教发源地,更是道教发扬光大的莲花福地

仁寿莲花福地多音观

而至今流传于民间的张道陵仁寿斩黑龙的故事以及当地至今保留着天师道遗俗,许多民宅张贴符灵等,足足证明张道陵在仁寿的道源……

2012年9月19日,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教务处处长袁志鸿在为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仙风道骨泽仁寿》一书的《总序》中写道:他(张道陵)是陵州(今仁寿县)工业、商业、之城市发展之伟大鼻祖,所以在区域或如同寒冬季节的历史蒙味时代,他就是“一把温暖的火”。

14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国际道教研讨会,与世界各地高道一起讨论起道教发源地时,大家也是没有明确的说法。

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的道教起源于青城山,成型于鹤鸣山,经过在仁寿的发展和完善,最终道教的品牌形成与古陵州的四川仁寿。

(作者:张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