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从书生到战神:42岁第一次带兵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一句著名的民间俗谚,它的意思是知识分子遇到从军的大老粗,即使自己有满腹经纶,有许多道理,但往往无法让士兵理解。放到我国的历史中来看,自古以来,文官和武将的区别确实是非常大的。在很多时候,朝堂上的文官武将都会有着不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一句著名的民间俗谚,它的意思是知识分子遇到从军的大老粗,即使自己有满腹经纶,有许多道理,但往往无法让士兵理解。放到我国的历史中来看,自古以来,文官和武将的区别确实是非常大的。在很多时候,朝堂上的文官武将都会有着不同的想法,双方的冲突十分常见,这也让人觉得他们始终处于对立面。

从书生到战神:42岁第一次带兵其实,历史上文官和武将并非是始终对立没有交集的,像许多历史上的名臣,就同时具备治理国家和领兵作战的能力。

举例来说,宋代的著名词人和军事家辛弃疾、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等,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典型人物。

除了他们,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还有一个"神话",其缔造者从书生到战神的传奇,这个人便是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所指的陈庆之。

从书生到战神:42岁第一次带兵南朝齐永明二年(484),陈庆之出生于义兴国山,也就是今江苏省宜兴市一带,从后来梁武帝萧衍对他"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评价可见,他应该出身十分平凡。

据《梁书》记载,陈庆之年纪轻轻便跟随萧衍平定建邺夺取了政权,因此被封为主书,紧接着,他散尽家财去结交士人,想要得到朝廷的重用,不久后被封为了"奉朝请"。

普通六年(525),陈庆之已经当文官当到了四十一岁。

但这一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从北朝叛逃,请求萧衍派兵前往彭城接应他。

当时,萧衍一是看朝中军事人才短缺,二是想到陈庆之刚好是在那附近出生,又因为觉得仅仅是接应任务,不会特别困难,便出人意料地"以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诸军应接。

"从书生到战神:42岁第一次带兵成功与元法僧合兵后,陈庆之被封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又负责率两千人护送豫章王萧综前去徐州镇守。

为了防止梁朝在江北有徐州这个前哨战,北魏派兵前来讨伐梁军,他们修筑壁垒准备挡住梁军前进的路,而陈庆之有如神助般在人生第一场战斗中便"进薄其垒,一鼓便溃。

"没过多久,豫章王萧综叛投北魏,魏军大举进攻,而梁军则很快溃散,只有陈庆之"斩关夜退,军士得全。

"在徐州表现出色的陈庆之让萧衍十分满意,回到朝中后,他就被视为将才凋敝的南朝难得一见的人才,于是萧衍"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来应对北朝大将元树南征。

为了应对陈庆之,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儿子李长钧修筑两座城防守,但陈庆之轻易攻下,还逼得李宪投降。

从书生到战神:42岁第一次带兵史载:"宣猛将军陈庆之入据其城,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七万五千口。

"第二年,梁军趁着胜势进一步攻魏,魏孝明帝派出五万大军驰援被攻打的涡阳。

当敌军来到距涡阳四十里处时,将军韦放认为应该以逸待劳,避免直接与敌军精锐作战,但陈庆之却想要主动出击,他主张道:"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

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

"从书生到战神:42岁第一次带兵在分析了敌军的状态、心理、位置等因素后,陈庆之毅然做出了"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的决定。

他仅率领两百骑兵前去对敌,两军相遇后,果然如同陈庆之所言,敌军毫无戒备,且长途跋涉后十分疲惫。

靠着手下的两百精兵,陈庆之大破魏军的前军,重挫其锐气。

这之后,陈庆之率梁军与魏军前后百余次交战,就这样相持了一年,士兵们都疲惫不堪,而曹仲宗等梁将心生了退意。

从书生到战神:42岁第一次带兵见此情形,陈庆之召集士卒,慷慨激昂地说道:"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

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

"众将士听完都很受鼓舞,便不再心生退却之意。

当时,魏军修造了十三座城寨,准备与梁军打持久战,而陈庆之则率军"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

"从书生到战神:42岁第一次带兵仅仅是一夜之间,陈庆之便彻底夺取了涡阳,这实在令人惊叹。

这之后的数年里,陈庆之多次出兵,取得了历四十七战,平三十二城,甚至还帮助北魏叛臣元颢称帝建国、攻入洛阳。

管随着北魏出动大军,洛阳失守,但陈庆之还是在那之后多次击败娄起、孙腾等将领,还曾击败著名的奸雄侯景。

大同五年(539),五十六岁的陈庆之去世,文官出身的他却立下了许多武将都达不到的战功。

每当有读者问,有没有什么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推荐,我都推荐他买蔡东藩写的《历朝通俗演义》。

在这套书中,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

大家要想通盘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史书太沉闷,不容易读,别的演义又虚构太多,蔡先生的这套书是史实重于演义,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读了这套书,什么乱编的历史剧,或者朋友乱侃历史,你一听就能判断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