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根据《中山经》,伏羲神农少典炎帝黄帝鲧禹都活动于伊河洛流域

山海经中的青要山在灵宝西,不在新安县文/万物君《山海经·中山经》对黄河、洛河、伊河一带的山川记述得非常详实。仔细考究,可以发现伏羲、神农、少典、炎帝、黄帝、鲧、禹等史前人物和氏族的生活痕迹。1《山海经·山经·中山七经》:“又东三十里,曰浮戏

根据《中山经》,伏羲神农少典炎帝黄帝鲧禹都活动于伊河洛流域

山海经中的青要山在灵宝西,不在新安县

文/万物君

《山海经·中山经》对黄河、洛河、伊河一带的山川记述得非常详实。仔细考究,可以发现伏羲、神农、少典、炎帝、黄帝、鲧、禹等史前人物和氏族的生活痕迹。

文章目录

1

《山海经·山经·中山七经》:

“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伏羲山即今伏羲山旅游区,在巩义和新密交界处。汜水出之北流,在汜水镇注于河。

古代常以人名或氏族名冠山名,如“夸父之山”、“轩辕之山”。故浮戏之山当源自伏羲。

《山海经·山经·中山六经》: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

密山在新安一带。密通宓,故密山应该也是伏羲氏居住过的地方。

《山海经·山经·中次三经》: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蒲卢。䰠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囗,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密都,或为宓都,当与伏羲有关。关于䰠武罗,《世本》称,“伏羲臣芒氏作罗”,芒作网,罗亦网属,皆与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有关,再次证明伏羲氏生活在青要山一带。

青要山,通常认为在新安一带,但也有人认为在灵宝西。

综上,伏羲氏生活于新密到灵宝一带。

根据《中山经》,伏羲神农少典炎帝黄帝鲧禹都活动于伊河洛流域

北望河曲的青要山不可能在新安县

2

《山海经·山经·中次六经》:

“缟羝山之首,曰平缝之山。南望伊、洛,东望榖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榖城山,在今孟津县横水镇古县村和石门村北。

据《元丰九域志》,“神农尝五谷于此,名谷城。”据《路史》,“津境西有潜亭山,赫苏氏之故都。”据清《一统志》,“谷城山......旧名潜亭山”。

神农有很多代,根据上述文献可知,赫苏氏神农曾于谷城山尝五谷,并建都于此。

根据《中山经》,伏羲神农少典炎帝黄帝鲧禹都活动于伊河洛流域

3

《山海经·山经·中次六经》:

“缟羝山之首,曰平缝之山。南望伊、洛,东望榖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骄虫即有蟜氏的图腾。有蟜氏生活在平逢山一带。

《国语·晋语》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作为有蟜氏的婚族,少典氏应生活在附近。

《山海经·山经·中次三经》: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蒲卢。䰠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囗,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畛(zhěn),井田沟上的小路。望秩之礼,必於野外祭於畛,谓之畛。故畛与祭祀有关。而少典当为日常主持祭祀的官职,所以少典犹如少畛。

准此,则少典氏生活于青要山畛水流域。

畛水在灵宝和潼关之间。

根据《中山经》,伏羲神农少典炎帝黄帝鲧禹都活动于伊河洛流域

畛水在灵宝和潼关之间,放大图可见

4

《山海经·山经·中次七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姑瑶,即炎帝之女。

姑瑶山,即女几山,也叫花果山,位于河南洛阳附近的宜阳县。

姑媱山附近有常羊,炎帝母安登曾感神于此: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华阳之神龙首,即伊川平等乡上元村南龙头沟中的天然石龙,其附近有常海山、羊架坡等地。

炎帝既然是少典子,则其当生于青要山畛水流域。然其女儿死于姑瑶山,则其长大后当生活于伊川一带。《路史·后纪三》称其“姓伊耆”是有一定道理的:初姓伊,后裔迁于耆地后,姓伊耆。

5

关于黄帝,我们知其父族为少典氏,母族为有娇氏,故其必生于少典氏。

《国语·晋语·重耳婚媾怀嬴》称,“黄帝以姬水成”,即其长成于姬水旁。

何谓姬水?或为汜水。

《山海经·山经·中山七经》:

“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汜水旁边有个双槐树遗址,今之学者称其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或为炎帝都邑,准此,则黄帝长于炎帝国。

长大后的黄帝,被“授国于有熊”。有熊,即新郑。

炎帝末期,“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根据《中山经》,伏羲神农少典炎帝黄帝鲧禹都活动于伊河洛流域

炎帝自然不甘心,于是炎黄战于阪泉之野。三战之后,以黄帝胜利而告终。

在黄帝的北边,生活着强大的蚩尤部落,二者最终兵戈相向,“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胜利后的黄帝,以青要山为密都。如前所述,青要山为其父少典氏的居地。

6

《山海经·山经·中次三经》: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蒲卢。”

可知,墠渚为鲧之埋葬处。

墠渚,在今之嵩县陆浑水库附近。

《山海经·山经·中次七经》:

“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

神天愚,即大禹。堵山,即墠渚旁边的山,为鲧禹族之宗山。

综上可知,鲧禹族居住在伊水流域的嵩县一带。

7

《中次三经》共有五座山,分别为敖岸之山、青要之山、騩山、宜苏之山与和山。自郦道元以来,通常认为诸山的位置在新安至偃师一带。

然而,郦道元时代:

(1)新安县之青要山,谓之疆山;

(2)最东边的和山的位置在首阳山以东,即今偃师市东北。然而,在《河水注》中,郦道元本人即说:“今于首阳东山,无水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悬,或川改状矣。”

事实并非“无水以应之”,而是和山另有其地。

杨萧杨认为,灵宝市西南娘娘山一带山地有十余条河流发源,出山后合为一水,即今沙河,符合《中次三经》关于和山的记载。

由此,《中次三经》记载的应是今灵宝市西南小秦岭一带山脉,自豫灵镇东南山地向东直至娘娘山的这一地区。

8

对于把青要山定位于灵宝西,我有些不安,譬如“南望墠渚”就看不到。所以,在没有更多证据前,姑且把它当做一个可证伪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