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夨氏姓什么?散夨通婚

文/陈颖飞散氏和夨氏的族姓问题,历来争论纷纭,近年仍有学者专文讨论。问题的关键在于,金文中有“散姬”、“夨姬”,而散、夨通婚,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散、夨中只能有一个是姬姓。“散姬”铭见于传世器散姬方鼎:散姬乍(作)(尊)鼎。(《集成》0202

夨氏姓什么?散夨通婚文/陈颖飞散氏和夨氏的族姓问题,历来争论纷纭,近年仍有学者专文讨论。问题的关键在于,金文中有“散姬”、“夨姬”,而散、夨通婚,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散、夨中只能有一个是姬姓。“散姬”铭见于传世器散姬方鼎:

散姬乍(作)(尊)鼎。

(《集成》02029)

散、夨通婚见于散伯簋、匜:

(散)白(伯)乍(作)夨姬宝(尊)(簋),其万年永用。

(散伯簋,《集成》03777—03780)(散)白(伯)乍(作)夨姬宝彝。

(散伯匜,《集成》10193)

铭文中的“夨姬”,“姬”是父姓,夨姬无疑是来自姬姓国的女子,但并不能断定这件器是媵器还是夫为妻作器。

如果是媵器,“夨”则是夫氏,而散就是姬姓。

但也很可能是夫为妻作器,那么“夨”是父氏或夫氏的可能都存在,便不能确定散、夨哪一国是姬姓。

夨还与郑姜通婚,见于夨王簋盖:

夨王乍(作)奠(郑)姜(尊)(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夨王簋盖,《集成》03871)

这件器和上引的散伯簋、匜性质相近。

不能仅据此铭文,裁断铭文中“郑姜”之“姜”是“郑”的姓还是“夨”的姓。

除“郑姜”外,西周铭文中另有“奠伯”、“奠姬”,见于盘:

……用乍(作)朕皇考奠(郑)白(伯)、奠(郑)姬宝般(盘)……(盘,《集成》10172)

同为的器,还有一件鼎,“奠伯”、“奠姬”省写为“奠伯姬”:

……用乍(作)朕皇考奠(郑)白(伯)、姬(尊)鼎……(鼎,《集成》02819)

器时代比郑桓公封郑早,进而引发论争,焦点在于对“奠”字的理解,乃至对于夨、散等的姓有不同论断。

李峰、陈昭容等学者认为,盘铭文中的“奠伯”、“奠姬”即“郑伯”、“郑姬”,“郑”是夫氏,系姜姓,而夨王簋盖铭中的“郑姜”,“郑”是父氏,夨非姜姓,结合散伯簋铭的“夨姬”,夨为姬姓。

吴闿生、柯昌济等学者认为“奠”是谥法,近年杨亚长重申此论,并进而认为夨为姜姓,散为姬姓。

把盘铭文中的“奠”看作谥法似更合适。

尽管西周金文当中的“奠”一般指“郑”,但也不能排除“奠”是谥法的可能。

奠可读为定,《逸周书·谥法》载:“大虑静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爽曰定。

”考辨散、夨的姓,夨王器也提供了线索。

“夨王”器在西周金文有多例,如:

夨王乍(作)宝(尊)鼑(鼎)。

(夨王方鼎盖,《集成》02149)夨王乍(作)宝彝。

(夨王觯,《集成》06452)夨王乍(作)奠(郑)姜(尊)(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夨王簋盖,《集成》03871)

夨王方鼎盖、夨王觯是西周早期后段器,夨王簋盖是西周中期后段器。

另外,散氏盘是西周晚期器,铭有“夨王”。

无疑,从西周早期至晚期,“夨”始终称王。

西周分封的各诸侯国,西周金文中尚无称王之例。

张政烺已指出“同时称王者皆异姓之国,处边远之地……而非周室封建之诸侯。

近年,李学勤就金文中的申王、吕王撰文,呼应了张政烺的论断。

“夨王”也应类于后者,是边戎之王,属于西戎的一支,系姜姓之戎。

如果上说成立,即夨系姜姓,则散氏无疑是姬姓。

值得注意的是,散氏确有与姜姓通婚的金文材料。

《考古图》录有一件散季簋,铭文有:

㪔(散)季肇乍(作)朕王(皇)母吊(叔)姜宝簋(《集成》04126)

这件散季为母亲叔姜作的器,表明其母亲是姜姓,散氏与姜姓通婚。

1960年陕西扶风县召陈村发现的散车父器,有两件壶,铭文也可证散氏与姜姓通婚:夨氏姓什么?散夨通婚这些材料证明散氏与姜姓通婚,结合夨为姜姓,更印证了散氏一再与姜姓通婚,散氏当然不可能是姜姓,而又据金文“散姬”(《集成》02029)以及散夨通婚铭的“夨姬”(《集成》03777—03780、10193)俱见,散、夨两者中必有一为姬姓,散是姬姓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