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河南瓦店遗址或为夏启都城阳翟

文/贾俊侠《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弃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启即位后以何处为都?学术界仁智各见,有启都禹州阳翟说,有都新密、新郑间说,有都新密新砦

河南瓦店遗址或为夏启都城阳翟文/贾俊侠《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弃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启即位后以何处为都?学术界仁智各见,有启都禹州阳翟说,有都新密、新郑间说,有都新密新砦说,也有阳翟、新砦二都说。

笔者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史记》《汉书》《后汉书》《淮南子》《水经注》《吴越春秋》等传统文献为基本依据,结合近几十年来考古发掘新成果,尤其是征引《山海经》《竹书纪年》《归藏》《连山》《帝王世纪》等古文献资料,对启所都地望进行翔实论证,认为“启都阳翟”(今河南禹州)更合乎情理。

如《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启遂即天子位,治国于夏。

”此“夏”所在,即夏后氏之地,亦即阳翟。

《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夏居阳城。

”“初在阳城”应指禹都阳城,“后在阳翟”应指启都阳翟,此说与《史记·夏本纪》“禹居阳城,启都阳翟”可互证。

结合启与钧台、大隗山、黄台之丘等几条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考察,以期为启都阳翟之说提供佐证。

“钧台”地望与阳翟关系1.启有“钧台之享”钧台是夏启祀天享神及政治盟享之地。

《竹书纪年》载:夏启承袭帝位后,“大飨诸侯于钧台”,即召集众部落酋长在钧台举行大宴会,表示自己正式继位、新王朝建立,此事史称“钧台之享”。

《左传·昭公四年》也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记载。

杜预注:“启,禹子也。

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帝启”条引《归藏》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

’”又“昔者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濬台,于水之阳”。

秦简《归藏》也云:“晋曰:昔者夏后启卜觞帝晋之墟,作为口。

”这几则文献内容近乎相同,说的都是夏启在钧台进行祭祀天神的活动情况。

古代会盟诸侯时要行祭天神之礼,而且祭祀礼仪场所选在较高台地之上,以显示对天神的尊敬。

而上述文献中“晋之墟”、“濬台”以及秦简脱落的“口”处,指的就是“钧台”。

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四《居处部·台》第六云:“其后夏有璿台、钧台。

”注引《归藏》曰:“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为作璿台。

”又曰:“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

”《一切经音义》卷四:“古文璿、濬二字,今作浚。

”《周易·恒》:“浚恒”,郑玄释文作“濬”,可见,古时“璿、濬、浚”与“晋”、“均”音通。

另外,《离骚》中有“夏台”,为一地。

《吕氏春秋》卷十三《有始》“中央曰钧天”,《淮南子·天文训》解释“何为九野”时亦说“中央曰钧天古时“钧”与“均”同,《说文》有“均,平偏也”之解。

钧天是天上之中,钧台是天下四方之中。

《山海经·中山经》:“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

建钧台祭天,礼乐文明从此开始。

钧台在何地?《水经》:“(颍水)又东南过阳翟县北。

”注云:“颍水又迳上棘城西,又屈迳其城南”。

《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城上棘以涉颍者也。

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支流所出也。

其故渎东南迳三封山北,今无水。

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嵎水,东迳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

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飨是也。

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

”刘庞生先生亦认为今古钧瓷之名,源自钧台。

钧台在今禹州市,故无异说,如今禹州城内仍有钧台亭故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