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司马迁搞错了,楚人起源地不是河南中部

文/周宏伟编者按:这篇文章很长,不过观点很新颖。作者认为楚人源于关中平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为前人所未及。文章发表后就受到古史学界的较大关注。值得一读。我的观点是,楚人早期生活于郑州一带,商周之际也许生活于关中,然后沿丹水而下到达湖北。【内

司马迁搞错了,楚人起源地不是河南中部文/周宏伟编者按:这篇文章很长,不过观点很新颖。作者认为楚人源于关中平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为前人所未及。文章发表后就受到古史学界的较大关注。

我的观点是,楚人早期生活于郑州一带,商周之际也许生活于关中,然后沿丹水而下到达湖北。

【内容提要】楚人(族)的起源地及其迁徙路线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楚史研究者的艰难研究课题。

清华简《楚居》的面世,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本文在既有楚人源于关中平原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楚居》12个早期地名皆在今陕西省境内:“畏阝山”即蒉山,在蓝田县境;“穴穷”即镐京,在西安市西;“乔山”即峣山,在蓝田县与商州区之间;“爰陂”即原陂,在蓝田县境;“洲水”即灌水,今赤水河;“方山”即华山,今华山山脉;“盘”即蕃,“京宗”即郑荆,皆在华县境;“哉水”即兹水,今灞河;“屈”即冢,今商州区境;“都”即上都,在洛河、丹江上游;“夷屯”即丹阳,今商州区境。

这些地名位置的落实,为楚人源于关中平原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楚文化之谜的破译奠定了新的历史地理基础。

楚人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族群。

关于楚人(族)的起源地及其迁徙路线,可以说是一个长期困扰楚史研究者的艰难研究课题。

早在距今2000年前后的汉司马迁撰《史记·楚世家》、班固撰《汉书·地理志》时,对于楚人(族)的起源地及其迁徙方向就已经模糊不清。

到本世纪初,学术界关于楚人(族)的起源地探索归纳起来存在四大说法,即中原说、土著说、东方说、西方说。

所谓中原说,即是说楚人为从中原河南地区南下的。

如有学者根据《左传》中的有关文字记载,认为楚人的先世祝融原居于河南新郑一带,因而楚族最初起源于河南中部。

有学者依据司马迁、屈原留下来的文字,认为楚族的祖先是颛顼高阳氏,而颛顼高阳氏的活动区域被认为是在今河南濮阳一带。

所谓土著说,即是指楚人起源于江汉地区的本地土著。

这是近年最为流行的看法。

如俞伟超认为,江汉平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湖北龙山文化等原始文化是楚文化的祖先,楚之先祖应为荆楚地区的土著居民,属于苗族或苗蛮集团。

严文明认为,楚文化应是从长江中游地区孕育起来的。

杨权喜认同楚民族是江汉民族一支的观点,李玉洁也指出楚族本是活动在我国江汉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

所谓东方说,是说楚人来源于东夷及江汉平原以东区域。

如胡厚宣认为,楚族“最初之来源,则当自东方,盖与殷商夷、徐本为同族者也。

”只是由于周民族对东方的压迫,楚祖祝融(即陆终)等东方(指黄河下游流域)民族遂多相率南迁。

郭沫若认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而淮夷是生活在今黄河下游至淮河流域一带的。

所谓西方说,是指楚人来源于我国西北乃至西亚地区。

如姜亮夫认为楚之先祖为颛顼高阳氏,其发祥地在“昆仑之麓”的“西徼若水”;岑仲勉则在批评楚民族东夷说的基础上,认为楚之先祖与西亚拜火教有密切关系。

尽管论者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这些看法对后来研究者能够给予不同程度的启示。

当然,这些看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即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论者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的不同理解和取舍来进行分析,而大多没有能够把文献释读与考古遗址材料、历史环境面貌真正科学、合理、严格地结合起来。

因此,其说服力也就十分有限。

最近,有学者通过对新出土的新蔡楚简疑难文字的释读,结合现有文献记载、考古材料和历史环境等,指出楚人先世原居于关中平原的华山北麓一带,并因此建立了楚都迁徙的时空体系。

这是一种全新的看法,为前人所未及,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并得到少数学者的认同。

但是,可能由于楚史学界受到传统看法的影响太深,或者由于这个新看法提出的时间不长、了解的人不多,总之,至今楚史学界的绝大多数学者对这个新看法好像并没有特别在意。

我们知道,要检验一个学术观点的正确与否,需看这个观点是否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实与存在。

笔者以为,如果楚人源于关中平原的新看法是正确的,那么,这个新看法应该可以为新近公布的清华简《楚居》篇相关内容的释读难题提供钥匙。

情况是不是如此呢?众所周知,清华简是指2008年7月清华大学校友捐赠人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时期竹简,而《楚居》为其中一篇。

《楚居》篇由于详细记载了楚国起源、楚王世系及历代楚王定都地点,被认为对研究楚历史地理和文化考古工作具有重大价值,因而,引起了楚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2010年底,随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一书的正式推出,学者们终于得以一睹《楚居》篇的全貌。

然而,让学术界颇为失望的是,《楚居》这篇长达600余字的文献,竟然涉及30多个地名,而这30多个地名中,除几个在传世文献、此前的出土文献中出现过外,绝大部分地名闻所未闻。

显然,这些古地名的位置能否落实,会直接影响到这篇文献的史料价值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楚人来源等疑难问题的解决。

应该说,研究者们对于《楚居》篇文字的考释成果相当令人称道,但是,对于其中的地名,尤其是早期地名的今地落实,好像遇到不小的困难。

例如,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关于这些早期地名的解释性文字虽不乏新见,但解释牵强、值得商榷之处甚多(参见后)。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以为可能与研究者们的传统学术视野有关:研究者们仍然习惯于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中原地区,放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活动的中心区江汉平原及其附近一带,而这往往是很容易束缚住研究者们的思维的。

其实,只要我们的学术视野能够放得宽广一些,那么,前述楚人源于关中平原的新看法,就确实能够为清华简《楚居》篇早期地名的考释找到可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