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西水坡遗址:将道教起源追溯至6500年前

文/刘建伟摘要:西水坡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完善了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序列,提供了濮阳地区当时的部落构成情况,是颛顼部落在此活动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中的蚌砌龙虎图案揭示了丰富的天文历象和原始的道

西水坡遗址:将道教起源追溯至6500年前文/刘建伟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方,1987年一198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发掘,出土了新石器、东周、汉晋、唐宋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的西水坡文化遗存最为重要,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尤其是三组蚌砌龙虎图案,极大地震惊了中外学术界和新闻界,为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水坡遗址文化遗存概况西水坡遗址发现房址8座、灰坑345个、灰沟4条、墓葬102座、瓮棺葬61座、陶窑4座、蚌砌龙虎图案3组。

房址早期以方形为主,中晚期演变为椭圆形或圆形。

灰坑早期以椭圆形为主,晚期以圆形为主;灰坑结构多为斜壁的平底或圜底坑,也有一些直壁坑。

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另有多人合葬、二次葬、曲肢葬、俯身葬、灰坑葬等。

瓮棺葬多成群分布,墓圹以圆形为主,葬具多为鼎钵相扣,瓮棺放置方式绝大多数为竖立。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灰陶、夹砂褐陶(夹蚌褐陶)次之,另有少量的泥质黑陶、泥质白陶等。

采用叠烧技术成器的钵、碗、盆等呈现出“红顶”的特征。

纹饰以素面为主,另有少量弦纹、刻划纹、指甲纹、附加堆纹等。

典型器物组合为鼎、釜、罐、小口壶、钵、盆、盂、支脚等,另有碗、高领壶、瓮、鼓、器盖、器座等。

其中,鼎以夹砂褐陶(夹蚌褐陶)为主,早期多为鼓腹的釜形鼎,晚期以斜弧腹的盆形鼎居多。

釜从早到晚种类逐渐减少,腹部亦有逐渐变瘦的趋势。

罐有泥质和夹砂两类,腹部由偏瘦向圆鼓方向演变。

小口壶均为泥质红陶,早期口部呈喇叭状,中期开始出现环形口。

高领壶早期直口、腹略鼓,晚期侈口、圆鼓腹、下腹急收。

钵早期以敞口或侈口为主,晚期多为敛口。

盆中期有折沿一类,早、晚期则少见或不见。

盂早期深腹、较直,晚期浅腹、略鼓,腹部饰网格纹。

支脚早期数量较多,晚期较少。

彩陶数量不多,以平行线纹为主,也有一些宽带纹、网格纹。

石器早期石铲较多,晚期石斧较多,早、晚期都有一些凿、刀、磨盘、磨棒等。

西水坡遗址的发掘表明,这是一处大型的史前聚落遗址,聚落规模经历了由小到大再减小的过程,聚落内部结构和人群构成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但社会成员之间并没有出现贫富差距的迹象。

西水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制陶、制石、制骨、制蚌、制角等门类齐全,可能已有专门的作坊区域,内部分工比较明显。

陶窑的内部结构和陶器的烧制技术较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已能够采用叠烧技术成器,而且能够烧制一定数量的白陶。

石器大都是磨制而成,制作精细,在出土的几件残石雕上有明显的刻划纹,线条流畅,表现出了高超的制作工艺。

西水坡遗址发现有数量较多的农业生产工具,陶器有刀,石器有铲、斧、刀、磨盘、磨棒,角器有点播器等,充分说明农业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已占有主要地位。

再则,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的发现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确定北斗与东西二象的具体位置,有了较为发达的天文知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除了农业之外,饲养业、狩猎业、渔猎业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一方面,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较多的狩猎、渔猎工具,如石、骨、蚌、角及陶质的镰、矛、弹丸、网坠等。

另一方面,西水坡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通过鉴定可知,家畜饲养业在西水坡遗址的古代居民对动物资源的获取中从一至四期都是主要的获取方式,当时人们已经驯化了猪和狗。

狩猎业也占有较高的比重,渔业所占比重较低,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有梅花鹿、麋鹿、獐、鼬、獾、鼠、貉、豪猪、水牛、鹈鹕、雉等,渔业的主要对象有各种鱼类、鳄、龟、鳖等。

西水坡遗址古代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比较发达。

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的发现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非常先进的农耕祭祀文化。

另外,西水坡遗址还出土了较多的装饰品,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西水坡遗址的意义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并将后岗一期文化易名为西水坡文化,完善了新石器时代中期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序列后岗一期文化由张忠培先生首先提出。

张先生在《后岗一期文化研究》中将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类型从仰韶文化中划分出来,并与山东半岛、晋中北以及河套地区的文化遗存合为一体,称为“后岗一期文化”。

由于后岗一期文化遗存较少,经过科学发掘的仅有安阳后岗、高井台子、同乐寨,浚县大赍店,正定南杨庄网,武安赵窑、西万年村,磁县界段营、下潘汪,平山田兴村等。

因此,关于其文化内涵、源流、社会形态等问题目前还不甚清楚。

西水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后岗一期文化遗迹和遗物,极大地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成片墓地及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的发现,在其他遗址中前所未见,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精神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鉴于西水坡遗址在后岗一期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将后岗一期文化易名为“西水坡文化”。

当然,这里所指西水坡文化并不包括张先生所说的山东半岛和河套地区范围内的后岗一期文化遗存,笔者认为它们其实是另外两支性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豫北冀南地区在中国考古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但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很长时间以来都不是十分清晰完整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该地区地处海岱文化区、北方草原文化区和中原文化区的交汇地带,其文化构成呈现出杂糅的特点,因此,文化性质难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