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山海经》为伯益初创

文/安奇贤摘要:《山海经》有“图”有“书”,图在前,书在后。就书而言,今天所看到的《山海经》并非一时而作,而是累代而成,它的初创者就是伯益。他曾帮助大禹治水而亲历九州四海,掌握了丰厚的创作资源;他担任虞官之职,负责管理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和调

《山海经》为伯益初创文/安奇贤《山海经》既有“图”又有“书”,历来学者对其成书及作者各有论述,马昌仪认为,《山海经》有图又有文,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 (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流传下来,这便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袁珂认为,《山海经》大约就是古代巫师招魂之时所述的内容大概。起初或者只是一些图画,于是有好事的文人根据巫师歌词的大意将这些图画作了简单的解说,确实是说图之词。

日本的小川琢治认为是据周职方氏所掌天下之图而编纂;马来西亚籍华裔学者丁振宗认为由好几个作者,在不同的时期参考一幅山海图而写的,这幅图其实就是黄帝时代的青藏高原地图。

今天,经过查阅大量的史料可以确定:《山海经》“图”与“书”兼而有之,图在前,书在后,它的初创者是伯益,无论是他的履历、职位还是所在族属对文字的掌握技术都可以保证他完成这一著作。

助禹治水,掌握了丰厚的创作资源根据《史记·秦本纪》等资料记载,伯益生活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是女华之子、秦族先祖,又称“柏益”“伯夷”“伯翳”“柏翳”“大费”等,在舜禹时代功勋卓著,备受舜帝和大禹的信任和厚爱,是和尧、舜、禹、皋陶、后稷一样重要的历史人物。

《史记·秦本纪》云:“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

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

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即伯益)舜赐姓嬴氏。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舜帝对伯益的嘉奖是在一次很重要的朝廷会议上,不但公开赞扬他的功绩,而且还把姚姓之玉女嫁给他。

舜帝为姚姓,这是典型的赐婚,通过赐婚,伯益获得了皇室的信任和厚爱,这是古代社会对功绩突出者的一种高规格的褒奖,由此可见,舜帝对伯益的重视和认可程度。

至于“尔后嗣将大出”的希冀和预见更是对伯益所在氏族部落的一种莫大的鼓励。

综观嬴秦族的发展,伯益后人确实人才辈出,其六世孙费昌曾去夏归商,为汤御,败桀于鸣条;十五世孙造父幸于周穆王;十七世孙非子为周平王牧马,号嬴秦;二十二世孙秦襄王护驾有功,赐之以岐以西之地;二十七世孙秦穆公称霸诸侯;四十一世孙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名垂天下;四十六世孙嬴政灭六国,终在东方各族中率先崛起,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秦族大显,一路上扬,舜之褒扬,其意自重!无论是伯益其人还是伯益其族受到褒奖,是因为伯益曾帮助大禹“平水土”。

伯益的历史功绩是多方面的,这已为众多的学者所认可,如雍继春认为伯益曾平治水土,平三苗之乱,占岁、凿井、造箭,倡德明法,勤政爱民,不仅对于部落民族的发展,还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蒲向明等指出伯益作《山海经》,也是其历史功绩之一,他在《伯益始秦与其著〈山海经〉之说申论》中考订源流,以历史发展顺序,通过对魏晋以来学者认可的梳理,认为《山海经》的作者就是伯益,这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结晶,非个人能否认和更改。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伯益著作《山海经》的种种可能性。

伯益平治水土,是大禹治水的一部分,在大禹治水之前,大禹的父亲鲧已为治水献出了生命,但是洪水依然滔滔逼人。

大禹治水是临危受命,他在伯益等人的帮助下,沐风栉雨,辛苦万状。

《楚辞·天问》洪兴祖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

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

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史记·夏本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舜)命,……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尚书·益稷》:“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吕氏春秋·求人》:“(禹治水)至劳也。

得陶(皋陶)、化益(伯益)……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

”大禹治水成功,明确表明“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伯益疏通河道,让四溢的河水流向大海。

《庄子·天下篇》云:“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史记·夏本纪》亦云:“九州彼同,四奥既居,九山开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伯益等人“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最终,水治民安,政通人和,功成四野,“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于是,“众民乃定,万国为治。

”遵奉舜帝之命,在佐禹治水时,伯益走遍九州四海,凡山川之广博流变,草木禽兽之奇异多样,地理风俗之繁简多异,给伯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能形成整体上的改造并将其付诸实践。

且《郑语》及《地理志序》皆谓:“伯益能仪百物以佐舜。

”《论衡·谈天》亦言:“禹主治水,益主记物。

”这些都表明,伯益所记正是《山海经》的雏形。

《隋书·经籍志》说:“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