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楚人先祖季连的母亲

文/徐少华摘要:清华简《楚居》言楚人先祖季连初降于騩山,即今河南密县与新郑、禹县之间的具茨山,因氏族社会晚期鬼方氏族人大隗(媿)支系南下在这一带活动而得名,是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名的望山。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大戴礼记》、《世本》等所载楚

楚人先祖季连的母亲

文/徐少华

摘要:清华简《楚居》言楚人先祖季连初降于騩山,即今河南密县与新郑、禹县之间的具茨山,因氏族社会晚期鬼方氏族人大隗(媿)支系南下在这一带活动而得名,是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名的望山。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大戴礼记》、《世本》等所载楚人远祖陆终所娶的鬼方氏妹女嬇(媿),则应是来自騩山一带的大隗族人。说明季连一支较祝融八姓其他族系具有更为浓厚的戎狄鬼方氏血统,这是我们在探索芈姓楚人的渊源及其文化成分时不应忽视的因素。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楚居》自2010年底刊布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已先后有不少文章在各类期刊与网站发表,较大推动了对有关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然由于古史的迷茫,疑点甚多,许多问题还有待仔细琢磨、推敲,以及考古资料的印证。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就简文“季连初降于騩山”的记载与传世文献有关楚人远祖陆终娶鬼方氏妹女嬇的传说加以分析、讨论,以期利用《楚居》所提供的信息,解决相关学术疑难,促进楚文化及上古史地研究的深入进展。

一、陆终所娶女嬇之族属

楚国的王族,据传世与岀土文献,为祝融八姓之一的季连之后,是芈姓。《史记》卷40《楚世家》说: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圻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这段记载言明了周代楚人与远古祝融集团的渊源关系,其间虽有一些传说的色彩,然证之以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主要内容大致不误。

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并“帅师灭夔,以夔子归。”杜预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楚之远祖也。……夔,楚之别封,故亦世绍其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湖北荆门出土的包山楚简之卜筮祭祷简曰:“與祷楚先老僮、祝融、鬻熊,各一爿羊”。按老僮即卷章(说详下),简文所言三位“楚先”的次序和名称与文献记载一致,可见在东周至秦汉时期,人们对楚族的起源和流变还是比较清楚的,相关文献的记载基本可信。

又《大戴礼记·帝系》曰:

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 ,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羋姓。……季连者,楚氏也。

比较,《大戴礼记》这段话与上引《史记》的记载,大同而小异,一是《帝系》的内容更为详细一些,不但指出了颛顼、老童、陆终诸代系的姻亲旧族,还记载了昆吾、参胡、彭祖等人或支系的名称。二是以“老童”代替“卷章”,裴驷《集解》引徐广曰:“《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又引谯周曰:“老童即卷章。”司马贞《索隐》说:“卷章名老童。”四则老童与卷章当是名、字或号的关系。三是《帝系》在颛顼与老童之间缺少“称”一代,《世本》的记载同于《帝系》,不知是记载有失,还是这些学者对远古史实的看法有别。

“女隤”,《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句下司马贞《索引》和《太平御览》引《世本》并作“女嬇”,说明隤、嬇通用,只是偏旁不同而已。

鬼方,为上古时期强大于北方的狄族,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皆有见,据学者研究,其为媿姓之族或“媿姓的方国”。

按媿姓之“媿”,文献多作“隗”,亦作“归”。《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杜预注:“廧咎如,赤狄之别种也,隗姓。”《史记》卷39《晋世家》“狄伐咎如”句下裴驷《集解》引贾逵亦曰:''赤狄之别,隗姓。”《国语·郑语》载周太史史伯曰:“北有……潞、洛、泉、徐、蒲”,韦昭注:“皆赤狄,隗姓也。”诸篇所用的“隗”字,依铜器铭文和古姓都以女为偏旁的通例,实应作“媿”。

处于淮河中游北岸、今安徽阜阳市西北的古胡国,文献称其为“归姓”。胡,金文作“㝬”,1978年陕西武功县任北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的㝬叔篡铭曰:

㝬叔㝬姬作伯媿媵簋,……。

该簋是㝬叔夫妇为其长女“伯媿”外嫁所作的媵器,依媵器铭文称字的惯例,“伯”是排行,“媿”即㝬国之姓。按“媿”古与“愧”通,又借作“归”,《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状有归色”句下高诱注:“归当终愧,愧,惭也,音相近,故作归耳。”归姓胡国之“归”,实即“媿”的同音假借字,李学勤先生认为铭文所见的媿姓之“㝬”,“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值得信从。

鬼方既为媿姓的方国或部族,则陆终所娶的鬼方氏之妹,自是属于媿姓的女子。早年王国维先生即曰:

《世本》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大戴礼·帝系篇》及《水经注·洧水》条所引作女隗,《汉书·古今人表》作女溃,而《史记·楚世家》索隐与《路史·后纪》所引皆作女嬇,鬼、贵同声,故餽字亦通作馈,则女嬇、女聵疑亦女媿,女隗之变。……嬇、聵二字音与媿、隗绝近,其形亦与媿、隗二字变化相同,或殷周间之鬼方已以媿为姓,作《世本》者因传之上古也。

陈梦家先生同意王国维之说,并进一步推论:“媿、隗、怀都是鬼姓”。

既然女嬇是女隗、女媿的异写,意即媿姓的女子,则与上引《左传》所载的“叔隗”、"季隗”,㝬叔簋铭之“伯媿”近似,体现了上古时期妇名称国及姓的基本规律。

诸记载说陆终娶女嬇(媿)而生六子,季连为其最后一位。文中的“生”字,可理解为生身母子,亦可认为是支系派生,但不管作何解释,陆终六系身上当具有一定成分的鬼方氏血统,芈姓季连一支自不例外。张正明先生认为:“鬼方是西北民族,后世有隗姓戎人,隗通嬇,女嬇应即隗姓戎人之女。由此可知,陆终部落联盟是同鬼方部落联盟通婚而繁衍起来的。”颇有道理。

“女嬇(媿)”来自于戎狄之族的鬼方氏,当无疑虑,至于属于鬼方氏的的哪一支,当时位居何处?早期文献中没有明确的意见。清人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鬼方,西落鬼戎。宋衷曰:‘于汉,则先零羌是也。’”认为鬼方即位居西北之鬼戎、汉之先零羌,比较含混。今有学者据此推论季连母族鬼方氏属于西羌集团,为芈姓,并以季连之姓源于鬼方氏。对此,罗运还先生曾分析说:“春秋时的赤狄、商代的鬼方和季连的母族均同一族系,……凡此表明季连的母族鬼方氏不属于西羌集团,而属于北狄集团,不姓芈而姓嬇。”言之可信。然关于女嬇(媿)之族的派系和居地,学者均少涉及,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索。

二、从季连居騩山析女嬇之来源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楚居》记载:“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則“初降”,既有楚之始祖由天而降的神化色彩,亦有其族始居之地的史实背景,与《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的记载相近,意即芈姓始祖季连氏初由祝融集团派分出来之后,始居于隈山一带。

“隈山”即騩山,整理者推测是《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所言之騩山,从此山为“神耆(老)童居之”的关系分析,确有一定的道理,然从此騩山位于“三危之山”以西、“天山”以东的形势来看,约在今甘肃西境,与文献所载的祝融集团故墟今河南新郑至嵩山一带相去甚远,令人疑虑。

我们认为,简文记载季连氏所初居的騩山,应是上古时期中土名山之一的騩山。《国语·郑语》载郑桓公与其大臣史伯在讨论东迁以避祸时,言当时的虢、郐之地“主芣、騩而食溱、洧。”韦昭注:“芣、騩,山名。”以芣、騩二山作为望祭之神主,说明在西周时期“騩山”即为中原望山之一,颇有盛名。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

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

郭璞注:“今荥阳密县有大騩山,……”清人郝懿行《笺疏》:“《地理志》云河南郡密有大騩山,潩水所出。”

又《庄子·徐无鬼》: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

唐人成玄英《疏》:

大隗,古之至人也。具茨,山名也,在荥阳密县界,亦名泰隗山。……今汝州有襄城县,在泰隗山南,即黄帝访道之所也。

《汉书》卷28《地理志(上)》河南郡“密”县班固原注:“有大騩山,潩水所出,南至临颍入颍。”颜师古注:“騩音隗,潩音翼。”《说文》卷11“水”部“潩”条:"水出河南密县大隗山,南入颍。”《水经注》卷22《潩水篇》[经]“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隗山”,[注]“大騩,即具茨山也。”

此騩山即具茨山,又名大騩(隗)山、泰騩(隗)山,因远古至人大隗所居而闻名。其位置在汉之密县境,并与襄城邻近。

《元和郡县图志》卷5,河南府密县“大騩山”条曰:“在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之大騩山,潩水源出于此。”结合《读史方舆纪要》和《大清一统志》的记载,位于唐密县东南五十里的大騩山,当在今河南密县、禹县与新郑交界处的槐树岭、刘垌和史垌等村一带。密县境内于此附近今有大隗镇,当与大騩(隗)山所在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芈姓季连氏一系早期所居的“隈山”(騩山),正处于其先祖祝融曾长期活动的今河南新郑与嵩山之间,并与其同族的昆吾、郐人诸支相去不远。这一史实的确认,可与一系列有关记载相印证。

除了《庄子》之外,黄帝见大隗的故事,亦见于《抱朴子》,该书内篇卷13《极言》曰:“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又卷18《地真》说:“昔黄帝东到青丘,……北到洪堤,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芝图。”可见这一传说在古代道家文献中还是比较流行的。

因“大隗”徙居于具茨山,故具茨山又被称之为騩山、大騩(隗)山、泰騩(隗)山。按大隗即大媿、大鬼,当是西北鬼方氏的一支南下而来,《抱朴子》称其为"大隗君”、其所居之地被称为“大隗(騩)山”即可为证。

若大隗居隗山的故事和我们的推论大致不误,说明在氏族社会晚期,有一支鬼方氏族人向南发展,越过黄河,进入中原腹地,活动于今密县、新郑与禹县交界处的具茨山一带。商周时期,媿姓族人进一步向南发展,先后在淮河上游地区建立了媿姓的复、胡和弦诸国,亦可作为大隗乃鬼方支系,早年进入中土、活动于具茨山一带的有力旁证。否则,这些人群是很难从大西北越过中原抵达淮河上游的。

至于黄帝是否专程前往拜见大隗,并受神芝图等等,未必确实,存在戏说的成分,然黄帝部族与大隗一系同在中土,相邻为伴,互有交往则是很自然的。

既然鬼方氏支族大隗一系曾活动于騩(隗)山一带,而《楚居》言楚先祖季连最初亦居騩山,两族同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之内,相去不远或互相邻近,若此,我们推测《大戴礼记》和《世本》等记载陆终所娶的鬼方氏之妹女嬇,可能就是来自与其相近的大隗之族。首先,大隗、女嬇都是鬼方氏支系的媿姓族人,同族同姓;其次,大隗一系活动于今密县、新郑之间的古具茨之山(騩山)一带,而陆终之族的中心在今新郑一带,两者相距约40里左右,往来近便,相互通婚联姻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陆终氏舍近求远,前往晋陕北部的鬼方氏核心地域去联姻求婚,在上古落后、艰难的交通条件下,是很难想象的。因此,我们认为陆终所娶的鬼方氏之妹女嬇,就是来自与祝融集团居地相近的大隗一系的女子。

作为陆终(祝融)后人的季连氏,从血缘的角度而言,既是陆终之少子,亦是鬼方氏的后裔(外孙),在其族逐渐独立、分析出来之后,最先活动于其母族所居的騩山一带,以求得依靠、照应,则是顺理成章的。亦或作为陆终族人中最年幼的一支,起初就一直与其母族同居、成长,即使在独立兴家立业后,仍然在騩山附近活动了一·个较长的时期,这或是《楚居》“季连初降于隈(騩)山”的历史背景。

三、结语

分析表明,《楚居》所言楚人先祖季连初降的騩山,即位于今河南密县与新郑、禹县之间的古具茨山,因氏族社会晚期鬼方氏族人大隗支系南下在这一带居住、活动,故又称騩(隗)山、大騩(隗)山或泰騩(隗)山,是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名的望山之一,颇有盛名。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推测,《大戴礼记》、《世本》等记载楚人远祖陆终(祝融)所娶的鬼方氏之妹女嬇,应是来自騩(隗)山一带的大隗族人。陆终氏所居之“郑”(今河南新郑)与大隗君南下后所居的騩(隗)山相距40里左右,是为近邻,往来便利,相互通婚联姻,是十分可能的。

作为陆终幼子或较晚分析出来的芈姓季连氏,长期居住、活动于騩(隗)山一带,或因与其母族鬼方氏大隗一系特别亲近和依靠的关系;可以想象,季连氏与大隗族系之间的进一步通婚、交融亦在所难免。若此,说明季连一系较祝融八姓中其他族人具有更为浓厚的戎狄鬼方氏血统,这是我们在探索芈姓楚人的族源及其文化内涵时不应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