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昆仑山即王屋山,河出昆仑之“河”为古之济水

文/吴晓东摘要:将太阳与月亮视为天的眼睛是古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诸多语言依然遗留有日月与天眼的关系的痕迹,汉语也不例外。一开始不加区分将日月都叫“眼”,“眼”除了指眼睛之外,还具有洞、窟窿的含义,昆仑即窟窿的不同文字记音。月亮因其阴影看

昆仑山即王屋山,河出昆仑之“河”为古之济水文/吴晓东

摘要:将太阳与月亮视为天的眼睛是古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诸多语言依然遗留有日月与天眼的关系的痕迹,汉语也不例外。一开始不加区分将日月都叫“眼”,“眼”除了指眼睛之外,还具有洞、窟窿的含义,昆仑即窟窿的不同文字记音。月亮因其阴影看起来像有植物在上面生长,被古人想象为悬挂在空中的园圃,即悬圃,月亮也就成了昆仑悬圃,这便是神话昆仑。

神话昆仑被附会到以析城山为主峰的王屋山(王母山)脉,神话昆仑转化为实际昆仑,但依然留有一些月亮元素。

“目”与“眼”同语源,太阳称为东目或东皇(光)目,月亮称为西目或西皇(光)目,西目和西皇(光)目通假为西母和西皇母,西皇母再演变为西王母。

西王母与昆仑都源于月亮,所以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之上;又因昆仑即窟窿,所以西王母穴居。

济水的“济”原义是河,“河出昆仑”即济水源于昆仑。

后来由于语音的演变,人们不再清楚“河出昆仑”的昆仑所指,加上《山海经》中的“西北”定位描述,昆仑的地理位置才逐渐西移。

讨论昆仑文化,需在确定昆仑的含义与演变的基础上进行。

本文正是从分析“昆仑”含义入手来阐释昆仑文化的起源及其转移。

神话昆仑起源于天眼:日、月“昆仑”一词的含义,学者们已多有研究。

有学者从汉语出发来对“昆仑”一词进行解释。

吕微认为:“昆仑的本义是圆,因此,在汉语里面,凡是圆的东西,多半可以昆仑名之。

古人称天为穹隆,穹隆乃昆仑的音转……昆仑,由圆引申出完整、不可分离、原初、不开明、黑等词义。

”有一派学者认为昆仑一词译自外语。

苏雪林认为“昆仑”一词当来自两河流域:“关于昆仑仙山之想象,不知始于何时,今日文献之约略可征者,惟有文化最早之两河流域,故吾人亦惟有姑定两河流域为昆仑之发源地。

考西亚远古传说,即谓有一仙山曰Khursag Kurkura……中国之昆仑,古书皆作昆仑。

说文谓昆为古浑切,仑卢昆切。

以今日粤音读之,与Kurkura相差不远,殆音译其后一字也。

”凌纯声也认为昆仑文化源于两河流域,他在《中国的封禅与两河流域的昆仑文化》中说:“英文ziggurat法文为sigurat,据Dhorme氏说sigurat为名词,动词则为saqaru或zaqaru,其义为崇高……昆仑丘或墟的昆仑或为sigurat和zaqaru二字中gurat和qaru的二三音节的译音。

”凌纯声还进一步认为昆仑即坛:“昆仑二字为Ziggurat第二三两音节的译音,在中国语中又称坛……所以源于两河的昆仑,在中国则称坛墠,又可名曰封禅文化。

”有的学者认为“昆仑”一词源于中国少数民族语。

丁山认为“火山为岳,羌人谓之‘昆仑’。

”程发韧在《昆仑之谜读后感》中说:“昆仑一词,出于西戎,有崇高与玄黑二义……昆仑之发音为K.L,由喀啦(kara)一音之转,或作哈拉,蕃语黑也。

”杜而未则综合了两者,提出昆仑一词与月亮有关:“山海经的昆仑是月山,毫无疑义。

现在为更清楚起见,再证明昆仑的字义原指月亮。

昆仑一词是远远超出中国地面的。

今先把诸民族关于月亮的名称列出,然后做一比较。

”他罗列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太平洋诸岛屿、印度、中东、南美、澳洲等地各族人的语言中“月亮”一词,比如中国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中的阿美语、排湾语、卑南语和中国大陆少数民族语言藏语、彝语及其他国家的爪哇语、苏门答腊语、马来语、波斯语等等,他将这些词汇归为三类,其中第三类为karon,hulan,hurano,kalau,koloa,kuling,ghurrah,kura,hulla,hilal,hallala,hulo,gilas,gelas,gilli,gilan,gillen,gille,gilleikunokuno,kira,korana等,并认为这是与“昆仑”音相似的一类:“昆仑的确也就是这一类字的译音。

”从人类的迁徙历史来看,杜而未的这一推论有一定道理。

人类都是从非洲迁徙发展而来,走出非洲后,人类首先来到两河流域,之后一支去向欧洲,一支去向亚洲,从亚洲再继续迁移到澳洲、美洲等地。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世界的语言都是同源的,只是分化之后差异有大有小而已。

目前湖南湘西苗语对月亮的称呼为[qel̥a],也符合以上的这一规律,特别是与gelas读音非常相似。

不过,湘西苗语[qel̥a]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不是双音节单纯词,其中[qe]是眼,[l̥a]是月,两者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

笔者认同“昆仑”一词与月亮有关,但其构成应该是湘西苗语的这种情况。

这得从日月词汇的起源说起。

在人类的早期,太阳与月亮都被视为人的眼睛,也就是说,无论是太阳还是月亮,都叫“眼”,“眼”的原始音后来才演化为“日”“月”。

宋金兰在《汉藏语“日”“月”语源考》中就提出过:“汉语和藏缅语言的‘日’和‘月’均来源于‘眼睛’一词。

”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神话中,多有将眼睛与日月联系的。

汉族有盘古“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说法,湖北长阳有一则神话叫《神龙造天、造地、造人》,故事将管天的阳龙眼睛视为日月:“阳龙在天上游荡,常用双眼察看阴龙的活动,睁得又大又圆的那只眼睛是太阳,半睁半闭的那只眼睛就是月亮。

”拉祜族的《牡帕密帕》说天神厄莎用自己的双眼做成了太阳和月亮;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说日月是老虎的眼睛变成的;哈尼族的创世史诗《奥色密色》则说日月是由牛的双眼化生而成。

把日月视为天的眼睛是人类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只在中国是这样,“世界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语言中,都把‘太阳’当成是白天或天神的‘眼睛’;在古代印度神话中,太阳被说成是‘天眼’,是日神mita、天神varuna或火神angi的‘眼睛’。

八木坚二(2015)也指出,把‘太阳’视为天上的眼,这种思考方式有人类共通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