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狗年说狗:基因证明起源于南方

有一种动物陪伴人类的时间最长、最忠诚,你不必到野外或者动物园去寻找它们,它可能正乖乖地趴在客厅里和你一起看电视,没错,这种动物就是狗。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狗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能俘获人心,它与人类的关系更加特殊,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也扮演

有一种动物陪伴人类的时间最长、最忠诚,你不必到野外或者动物园去寻找它们,它可能正乖乖地趴在客厅里和你一起看电视,没错,这种动物就是狗。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狗比其他任何动物都更能俘获人心,它与人类的关系更加特殊,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万年间,狗因为其出色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完成了包括狩猎、放牧、陪伴在内的各种任务,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狗到底从何处而来?又是如何被一步步“打造”出来的呢?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入到狗的起源这项研究当中,但研究结果众说纷纭,狗的来历仍旧扑朔迷离。狗年说狗:基因证明起源于南方狗从何处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学术界对于灰狼是狗的祖先这一问题已基本形成定论,然而人们是从何时何地将灰狼驯化的呢?目前一种假说认为是欧洲人首先将狼驯化成了狗;一种假说认为狗的起源与中东的农业革命有关;另一种假说则认为家犬起源于中国南方时间大约在3.3万年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与瑞典皇家生物技术学院的Peter Savolainen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家犬起源的研究。

团队收集了来自欧洲、非洲、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1500多只狗和40只狼的线粒体DNA,同时测定了8只狼和169只狗几乎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从DNA片段上升到基因组层面证明狗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灰狼。

2011年11月该团队又在Heredity杂志上发表了从父系染色体来证明狗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研究结果。

尽管研究人员依据现代DNA的研究结果如此,但中国动物考古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出土灰狼化石的更新世晚期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非南方地区,且南方地区多个遗址中虽然均出土动物遗存,却未发现1块犬科动物的骨骼。

从目前已有的考古证据来说,南方地区作为起源地的这个观点与目前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结果有明显的抵牾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狗年说狗:基因证明起源于南方其一,中国出土灰狼化石的更新世晚期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鲜有发现,即南方地区很少见到狗的祖型。

其二,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狗的遗存,但是,在距今10000年左右位于南方地区的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庙岩洞穴遗址、桂林市甑皮岩遗址、柳州市白莲洞洞穴遗址和广东省英德市牛栏洞洞穴遗址等多个遗址中虽然均出土动物遗存,却没有发现1块犬科动物的骨骼,这也与南方地区作为起源地的特征不符。

其三,综合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属于“六畜”中的狗、猪、黄牛、绵羊、马和鸡最早的发现地均位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其中仅有最早的鸡(依据目前所知,殷墟遗址出土的鸡是最早的)很有可能是以文化交流的方式经中国西南部地区北上的,其他五种家畜的来源可能都与长江以南地区没有关系。

这些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结果和现代DNA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差距甚大,与依据现代狗的DNA间接回溯狗的起源的分子生物学不同,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人留下的直接证据。

对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即依据科学发掘、科学研究获取的实证性证据,至少现在还应该肯定中国最早的狗发现于华北地区,至于DNA的研究结果暂时只能作为研究的参考。

考古遗址出土狗的概况纵览新石器时代和先秦时期遗址中狗骨的出土状况,可以看到中国的狗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之后,在距今约10000~7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出现数量增多的现象。

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10余处遗址中仅有1处遗址发现狗骨相比,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个考古学文化的遗址中均发现狗骨。

其中,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类饲养狗的行为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南方地区属于上山文化和彭头山文化的遗址中尚没有发现狗,位于南方地区的遗址中发现最早的狗的时间晚于北方地区的遗址。

北方地区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多达10余头狗被完整埋葬于墓地及居址附近的实例。

上述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发现狗的现象的不同,大致上与北方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发展进程中,整体上优于南方地区的状况相符,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人群在推动文化发展上表现的更为积极,这种趋势在历史上一直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到了距今约7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距今约5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采集动物遗存并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遗址数量达到200余处,这些遗址中绝大多数都出土了狗骨。

这两个时期有以下三个共同点。

一,在出土狗的遗址中,狗在全部哺乳动物中所占的数量比例在5~10%左右,没有发现从早到晚数量逐渐增多的趋势;二,在出土动物遗存的遗址中,没有发现狗在数量上存在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饲养狗已经成为各个地区的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行为;三,全国各个地区的不少遗址都有单独挖坑埋葬狗的现象,但主要集中在河南南部、山东、安徽和江苏等中国东部及偏东部地区。

在属于夏商周三代的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和丰镐遗址中,都发现狗骨,除少数遗址之外,狗在全部哺乳动物中所占的数量比例均在10%左右。

可见尽管夏商周三代的技术、经济与社会结构与新石器时代相比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在那个时间段里,古人与狗在日常生活中相处的方式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末期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对多个遗址出土的狗骨开展线粒体DNA分析,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两点。

首先,在每个遗址的狗中都具有占主体的单倍型DNA,即每个遗址中的狗的群体具有相近的母系来源。

其中,陶寺遗址和偃师商城单倍型DNA的多样性稍高,说明母系来源相对多源,可能与其属于中心遗址或都城遗址的性质有关,即当时有可能从其他地区向这类遗址输送狗,把带有不同地区特征的单倍型狗集中到一处。

其二,每个遗址中的主体单倍型各不相同,说明各遗址中狗的群体的母系遗传结构具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这一点与这些遗址在地域上相距甚远及时间上的差异明显是密切相关的。

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区在距今约8000~7000年之前狗的食物中既有来自粟作农产品的C4类食物、又包括大量可能来自自然植被的C3类食物;在距今约7000年之后,粟作农产品逐步成为狗的主要食物来源,狗的食性变化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人群食物结构的变化轨迹几乎同步,狗的食性与人的食性密切相关。

狗年说狗:基因证明起源于南方狗的作用《礼记·少仪》归纳当时狗的用途,“一曰守犬,守御田宅舍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也。

”古人很早开始饲养狗并长期保持这样的习俗,肯定有其功利性的目的。

比如开发狗作为猎犬的功能,狗所具备的敏锐的视觉、听觉、嗅觉及攻击性特征可以帮助古人进行狩猎。

其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追踪兽类;其次是围缠猎物;其三是追捕小型兽类;其四是寻觅、看守被猎人射中的猎物。

除了作为猎犬之外,古人也将其作为警卫犬。

考古发掘证实,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地区发现的数十处先秦时期的车马坑中,都发现出土狗的现象,不少狗的颈部还系着铜铃。

这些狗可能显示出当时战争中形成的车马狗组合,似乎印证了“效犬马之劳”这句老话。

春秋时期有诸侯国曾设“犬营”。

狗在当时的军营警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河南省南阳市邓县长冢店遗址出土的汉代“牵獒门吏”画像石中,门吏两只手抓住狗脖子上的颈环,狗竖耳蹲坐于地,瞋目张嘴注视前方,显示出当时狗在看家护院中的作用。

东汉时期的陶狗,通体呈浅酱红色,双耳向上竖起,眼睛凸出,张口露齿,侧身呈卧姿。

它长长的脖颈与凸起的双眼表明,也是在忠实履行看家护院之职责。

狗作为宠物犬、猎犬和警卫犬的功能是可以重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