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从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

做学问最讲究概念的准确。要讲清楚最早的“中国”是怎么来的,先要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国”一词的来龙去脉。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它又是以都城的存在为标志

做学问最讲究概念的准确。要讲清楚最早的“中国”是怎么来的,先要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国”一词的来龙去脉。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

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它又是以都城的存在为标志的。

“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

“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是它的简称,英文为CHINA;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

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

从这个意义讲,“中国”的出现与东亚大陆最早的王权国家(或王朝)的形成是同步的。

从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应当指出的是,早期国家在空间上是由若干“点”组成的,这些不同等级的聚居点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统治网络,现代观念中划定边境线的国界的概念,那时还不存在。

最早的“中国”也仅是指在群雄竞起的过程中兴起的王国都城,以及以都城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实体所处的地域,尤其是它的中心区域。

其后,随着东亚大陆由王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随着历代王朝政治版图的扩大,“中国”一词作为地域、文化和政治疆域概念,它的内涵也经历了不断扩大和变化的过程。

同时,它的由来也逐渐不为人知,人们往往知“中国”而不知最早的“中国”在何处,它是如何崛起的,又有过怎样的辉煌。

由上述分析可知,最早的“中国”应当就是最早的王朝都城和它附近的京畿地区。

在古典文献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成书的《尚书》和《诗经》等书中。

《尚书·梓材》是周公教导他的弟弟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训告之词。

其中“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即皇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的先王治理。

这里的“中国”应指关中至河洛一带的中原地区。

而《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中国”则与“京师”同意。

殷墟甲骨文中也有“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带有文化本位色彩的、对本朝王都的自称,其含义应与西周时代的“中国”相当。

西周金文把最早的“中国”指向洛阳盆地在出土文物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

这一国宝级的重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

长达122字的铭文讲到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就有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曾祭告上天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欲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这篇铭文把“中国”的最早地望确指为洛邑所在的洛阳盆地及以其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史记·周本纪》在记述这段历史时,也引用周公的话,认为洛阳盆地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为西周王朝所青睐,被认为是“天下之中”而营建东都的洛阳盆地,在长达200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十余个王朝建都于此。

司马迁的《史记》中即有“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的记载(《史记·封禅书》);其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此营建都邑。

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其中,二里头遗址就是洛阳盆地这一最早的“中国”区域内的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

开创纪元——由“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时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著名的“二里头文化”即由此而得名。

如果我们把视野在时空两个方面放得更远的话,就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二里头在华夏文明史上的位置和历史意义之所在。

“满天星斗”的英雄时代在东亚大陆,从大体平等的史前社会到阶层分化、国家形成的文明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在被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王朝”的夏、商、周三代广域王权国家形成之前,在广袤的黄河、长江流域,各区域文化独立发展,同时又显现出跨地域的共性。

这是一个众多相对独立的部族或古国并存且相互竞争的阶段,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把它称为“龙山时代”(约相当于公元前3000~2000年左右)。

根据最新的考古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这一时代的下限或许可以下延至公元前1800年左右,与二里头文化相衔接。

这些小的社会组织在古文献中被称为“万邦”(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或“万国”(如《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应当就是早期国家,也有的学者称其为族邦,或认为它们相当于西方学术界所指的“酋邦”(Chiefdom),换言之还到不了国家的水平。

这些名实之辩作为学术问题还会持续下去,但它们已属于不平等的复杂社会,却是大家都同意的。

那时还没有出现跨越广大地域的强势核心文化,天下形势可以用“群雄竞起”或“满天星斗”来形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人把这一风起云涌的时代形容为中国的英雄时代,那确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从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文明时代的三大台阶:邦国、王国与帝国 广域王权国家形成之前众多小的政治实体并存竞争的这个时代,有人称为“邦国时代”,也有人称为“古国时代”、“万邦”时期等等,意思大致相近,指的都是“小国寡民”式的社会组织共存的时代。

这一邦国时代,与王国时代(夏商周三代王朝)和后来的帝国时代(秦汉以至明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三个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