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南京到太原旅游】石窟晋祠双塔寺

这个假期,从南京到太原旅游也可以实现。山西的朋友一直盛情邀请他们去那里玩,由于在同行中找不到闲人,他们决定一个人坐火车。欣赏沿途的风景。天龙山石窟因为放假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和朋友商量去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当然少不了山西美食。朋友说,这里

这个假期,从南京到太原旅游也可以实现。山西的朋友一直盛情邀请他们去那里玩,由于在同行中找不到闲人,他们决定一个人坐火车。欣赏沿途的风景。天龙山石窟因为放假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和朋友商量去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当然少不了山西美食。朋友说,这里的面食不重,每天都吃不完。我们先去了天龙山石窟。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古代劳动者创造的奇迹。虽然很多石窟雕像风化严重。但一点也不妨碍崇敬。因为石窟反映的是佛教故事。所以也有很多人来祭奠。雕出来的佛像很逼真,动作也不比西方差。我们在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尤其是第九洞最为完整。几百年来一直保存得这么好。山上有很多古树,郁郁葱葱的景色很美。朋友说这里之前山脚下有座天龙寺,所以现在还叫天龙山石窟。晋祠的一个朋友带我品尝了地道的当地美味小吃后,在我的建议下,我们乘车去了晋祠,既方便又可以免费游览太原。多好啊!刚到晋祠公园的时候,有朋友做免费导游真的很省钱。厚重的历史文化,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我的第一印象。斑驳石板路,三晋名泉。这棵参天的千年老树据说是唐朝时种下的,现在依然枝繁叶茂。还有写实的彩色雕塑。房子,亭台楼阁,亭台楼阁都保持着古代的样子。恍惚中,你会觉得自己穿越到了古代。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都集中在这里。原谅我的肤浅,但我还是无法理解这里的厚重。这种历史魅力令人陶醉。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去双塔寺之前,朋友开玩笑的问我为什么叫双塔寺。我不假思索地说是因为两座塔。朋友笑着说,这里的外号比名字更有名。它过去被称为双塔寺。当我远离寺庙时,我看到了两座高耸的塔。朋友说这个地方已经成为地标建筑了。走到近前,竟听到钟楼上的钟声在风中响起。这样,这两座塔的钟声依然清脆悦耳。这座塔也饱经风霜。朋友说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牡丹。这里有许多稀有品种。那我们就在牡丹花开的时候见面吧。假期太短了。这一次南京到太原旅游,匆匆游览了太原的这些景点。就像吞下所有的枣。有空一定要再次细细品味这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p

1. 游晋祠记全文翻译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

其曰汾东王[1],曰兴安王者[2],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3];山下有圣母庙[4],东向。

水从堂下出[5],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6],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7],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8]。

水下流,会于汾[9],地卑于祠数丈[10],《诗》言“彼汾沮洳”是也[11]。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12],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

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13]。庙南有台骀祠[14],子产所云汾神是也[15]。

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16]。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17]。

环祠古木数本[18],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19]。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20],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21],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22],二月,予游天龙之山[23],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24],灌木森沉,鯈鱼群游[25],鸣鸟不已。

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

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26],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山谷,桑乾、滹沱[27],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

马行深淖[28],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29],坡陀厄隘[30]。

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色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31],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32],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不去[33],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注释: [1]汾东王: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的封号。 [2]兴安王:五代后晋石敬瑭时追封的封号。

[3]蔽亏:遮挡。 [4]圣母庙:又称女郎祠、娘子庙。

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据说因求雨灵验,封为“圣母”。

[5]堂:指晋祠正殿。因其右边有泉眼,水从此流出。

[6]难老:难老泉,它有好几个泉眼,为晋水的主要泉源。 [7]沟浍(kuài):田间水渠。

[8]“《山海经》”二句:《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时又有所增删。书中记述了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巫等内容,保存了不少史地文献和神话传说。

文中所引见《山海经·北山经》。 [9]汾:汾河。

[10]卑:低。 [11]彼汾沮洳(jù rù) :语见《诗经·魏风·汾沮洳》。

沮洳:低温之地。 [12]魏奕:高大盛美。

[13]“隋将”二句:太原留守李渊谋起兵反隋,事为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所知,便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伺机加害李渊。谋世,李渊杀王、高,起兵反隋。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14]台骀(tái)祠:祀传说中的汾水之神。

台骀,相传为少昊帝的后代,因治汾河有功,颛顼帝就把汾河流域封给了他,死后成为汾水之神。 [15]子产:春秋时郑国政治家。

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晋平公得了重病,卜知“实沈”、“台骀”作崇,晋史官不知其何神,叔向请教子产,子产指出台骀是汾水之神。 [16]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名世民,继位为唐太宗。

晋祠之铭: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谒晋祠,刻石铭记李渊起兵晋祠事,立于祠东。 [17]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光义年号,相当于976—984年。

[18]数本:犹言“数棵”。 [19]“郦道元谓”四句: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引文即见《水经注·晋水》。凉堂:亭子。

飞梁:凌空架设的桥。曦景:阳光。

[20]智伯:即知瑶。春秋末晋国四卿之一。

先灭范、中行氏,又向赵襄子索地,不与,遂胁迫韩、魏共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引晋水灌城。 [21]宋太祖: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

宋太宗:赵匡胤弟匡义,继赵匡胤为帝。北汉:五代时十国之一。

[22]丙午:康熙五年(1666)。 [23]天龙之山:天龙山,在今太原市西南。

[24]冽(liè):寒冷。 [25]鯈(tiáo)鱼:又名白鲦。

《庄子·秋水》:“鯈鱼出游从容。” [26]云中:今山西大同市。

[27]桑乾:桑乾河。源出山西北部管涔山,流经河北省西北部,为永定河上游。

滹沱:滹沱河。源出山西五台山,流入河北,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

[28]淖(nào):泥沼。 [29]雁门勾注:雁门山,又名勾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因山形勾转,水势注流,故名勾注。 [30]坡陀:同“陂陀”,不平坦。

厄隘:险要。 [31]金天氏:即传说中的少昊,黄帝之子,名契,黄帝死后继承王位。

因崇尚金德,故称“金天氏”。 [32]匪直:非但,不仅。

[33]冯(píng)依:凭借,依靠。冯,同“凭”。

本文选自《曝书亭集》卷六十七。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为晋水发源处。

西周成王时,以其地封其弟叔虞。叔虞子燮继位,因晋水而改国号为晋。

后人又建祠以祭晋始祖唐叔虞,遂名“晋祠”。它是晋中第一胜地。

作者于康熙五年(1666)游其地,因为此记。文章融学识、美景与人生经历于一炉,读来既长见识,又能激发游兴,在游记中别具特色。

2. 游晋祠记朱彝尊译文

游晋祠记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3. 刘大櫆的《游晋祠记》翻译,急用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4. 游晋祠记

游晋祠记(1)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2)。

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3)。其南又有台骀祠(4),子产所谓汾神也(5)。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6),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7)。

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8),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9),《山海经》云(10):“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12),称晋阳。

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13),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1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唐高祖盖以唐公兴(15),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16)。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17),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

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

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20),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1]?。

5. 游晋祠记

游晋祠记(1)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2)。

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3)。其南又有台骀祠(4),子产所谓汾神也(5)。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6),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7)。

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8),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9),《山海经》云(10):“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12),称晋阳。

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13),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1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唐高祖盖以唐公兴(15),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16)。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17),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

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

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20),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1]。

6. 游晋祠记翻译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