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陈招娣丈夫(陈招娣丈夫郭晓明生日)

2020年9月25日**《夺冠》上映,尽管还处于疫情期间,仍有不少观众走进**院,与影片中的中国女排同哭同笑。影片中郎平、张常宁等人传承数代的女排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而鲜为人知的是,拍摄**《夺冠》时,导演陈可辛曾给郎平打了个电话,在电

2020年9月25日**《夺冠》上映,尽管还处于疫情期间,仍有不少观众走进**院,与影片中的中国女排同哭同笑。

影片中郎平、张常宁等人传承数代的女排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而鲜为人知的是,拍摄**《夺冠》时,导演陈可辛曾给郎平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陈可辛颇为神秘地对郎平说: “现在戏拍到一个很关键的时刻了,你一定得到片场看看,不来你会后悔的哦。”

当郎平百忙之余赶到片场后,却突然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刘敏涛演的陈招娣去世那场戏,勾起了郎平的回忆。

2013年,和郎平搭档多年的前中国女排队员陈招娣因病去世,郎平和前排球队员都前往吊唁,在她们眼里,陈招娣的逝去,不仅仅是一个队员的离去,更是女排精神重要一环的逝去。

作为上个世纪中国女排事业辉煌时代的亲历者,陈招娣用百折不挠的意志,浇筑到伟大的女排精神中。

女排是陈招娣一生中最挚爱的事业,为此她曾经多次负伤。世人在赞叹郎平为中国女排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也不该忘记陈招娣的辛劳和贡献。

那么,陈招娣如何成为一名中国女排的主力队员的呢?除了女排之外,陈招娣又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很多人看我人高马大的,应该是个北方姑娘,其实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南方人,成为女排队员也挺偶然的。” 陈招娣曾笑着回答记者。

陈招娣是杭州姑娘,在家里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

陈招娣打小就很懂事,唯一让父母担心的就是她从小就不爱学习,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父亲对陈招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小姑娘家家的,读书不好该怎么办呢?”

然而陈招娣在运动方面却颇具天赋,学校举办的田径比赛每一次都能拿到冠军。

1970年,浙江省队正在筹备女排队,在一次跳绳比赛上,陈招娣惊人的弹跳力给省队教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陈招娣成为了浙江省队的一名排球队员。

在艰苦的排球训练中,陈招娣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不用再担心糟糕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一头扎进了排球的训练中。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喜欢上了排球这种运动。当队友们在训练场上抱怨训练辛苦的时候,陈招娣却乐此不疲,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女排运动员!

一年后,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技能,陈招娣从12名排球队员中脱颖而出,顺利被选进北京排球集训队。 这是陈招娣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首都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让陈招娣感到有些失望的是,由于资金短缺的问题,集训队的训练场地和器材还不如浙江省队的。

不过,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南北饮食方面的巨大差异,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比较粗糙,不如南方精致。

时间一长,陈招娣就患上了贫血症,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气无力的,从教练眼中出类拔萃的队员变成了倒数第一,这对一向自尊心强的陈招娣来说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她一度想到了退队。

正当陈招娣因为贫血症感到郁闷的时候,教练找到了她。

原本陈招娣以为教练会狠狠地训她一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教练不仅没有批评她,还安慰道: “招娣啊,平时看你训练的时候,都是最拼优秀的那个,然而最近看你怎么都不在状态,我在想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说说看,别有心理负担。”

听到教练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陈招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自己孤身一人来到北京,第一次感受到温暖。

教练在了解到陈招娣的情况后,马上让食堂师傅今后专门给陈招娣做几道南方的菜,还针对陈招娣贫血症的情况,特地为她开小灶,增加营养餐,队友们也对陈招娣的情况予以关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陈招娣的病很快就好了。

之后的几年,陈招娣在女排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 1976年,她被选进国家队,队友是郎平、孙晋芳、周晓兰等耳熟能详的女排运动员,正是她们的拼搏下,中国女排之后才步入五连冠时代。

中国女排的成功浸透了汗水和艰辛,这一点陈招娣最有发言权。

当时负责女排训练的是被誉为“中国女排之父”的袁伟民。

认识陈招娣的人都知道,她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说话细声细气的。然而,这都是被袁伟民调教出来的。

年轻时代的陈招娣是个“拼命三郎”,敢打敢拼,这一点连袁伟民也承认, 在其作品《我的执教之道》中,袁伟民记录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常规的排球训练过后,我知道姑娘们辛苦了一天,为了试出她们训练的极限,我还是故意问:‘谁还要加练?’不出我所料,姑娘们面面相觑,连平日里最不服输的郎平都默不作声。

这时陈招娣站了出来,说:‘我要加练!’于是我又专门给她制定了一个小时的训练量,回去的时候看她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可是任何优点一旦过分了就变成了缺点, 心气过高,桀骜不驯的个性容易一路走到黑, 陈招娣就是这样,比如她执拗于一种排球技能,再这样下去很容易会破坏技能的均衡。

袁伟民很清楚,像陈招娣这样性格执拗的,跟她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准备好好修理一下陈招娣。

一次,袁伟民抓住陈招娣训练长跑时,抢了队友的道为理由,对她进行罚球, 排球中的“罚球”,不像篮球那种投几个篮就完事了,而是一系列操作,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心。

运动员要先触碰训练场外的铁丝网,接着快速跑到排球网旁边做一个翻滚救球,然后再回去触碰铁丝网……这样循环15次才算成功。

袁伟民把球故意把球抛到训练场的各个角落,陈招娣刚开始都能接住,到了第8个的时候,训练了一天的陈招娣体力开始不支,眼睛里的排球都出现了残影,就没有接住。 袁伟民这时候说: “这个球没接住,抵消掉一个之前接住的球。”

这样陈招娣接到的球就减少成了7个。到最后随着没接到的球越来越多,陈招娣的心态越来越差,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她接过的球都被抵消掉了。

陈招娣心态崩了,她对袁伟民怒吼: “我不练了,你这明显是欺负人嘛!”

接着飞奔着跑出训练场,袁伟民指着陈招娣说: “明天给我接着罚球!”

听到袁伟民的话后,陈招娣觉得如果就这么走了,简直就是逃兵,于是她回到训练场上,对袁伟民说: “罚就罚,我不怕,不用等到明天,现在就可以!”

在新一轮的罚球上,陈招娣又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她想掉头回去,但走到门口的时候,她冷静了下来, 明白自己体力不支的罪魁祸首不是一天的训练,而是自己太较劲了。 于是把心态调整好了后,她终于顺利地把15个罚球都补好了。

之后她心服口服,改掉了偏执的毛病。

陈招娣这件事后来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被写入小学课文《苦练》。

在袁伟民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陈招娣练就了一手攻防兼备的排球战术,她还和孙晋芳搭配,创造性地总结了“双快”战术,屡次在赛场上打败敌人,奠定了此后三十年女排“三、四号线快速出击”的战术传统。

1978年全国联赛上,陈招娣和队友对战山西队,结果,她接球的时候,用力过猛,膝盖被狠狠地撞击在地面上,右臂也顶在地上,造成右臂小骨出现裂痕。

众所周知,排球运动是最依赖手的一类运动,排球运动员手受伤了,就像战士没有了枪一样。

陈招娣这时候应该好好休息或者减少训练,更应该避免比赛,可是陈招娣偏偏不这样做, 她觉得这些都没什么,自己和孙晋芳的配合缺一不可,所以她坚持要为半年后对战日本队的比赛备战。

根据孙晋芳后来回忆:“ 陈招娣和袁指导拍着胸脯说是小伤,可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每次训练后,她的手都剧烈疼痛,还时不时肿了起来,队员们都很心疼她,都想把她送到医院里,这时陈招娣总会笑着说: ‘没事儿,我这点伤不算啥,大家都安心训练吧,不用担心我。’

日本女排事业在世界上一直都处于顶尖水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女排一直被日本压着打,此次国家队和日本队的比赛虽然是“友谊赛”,但是火药味可一点也不输给正规的竞赛。

日本方面派出了奥岛圭子在内的全明星阵容,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郎平、陈招娣、孙晋芳、郑海霞等骁将悉数出战。

然而这次比赛中却出现了意外,陈招娣的右臂伤口被奥岛圭子撞到,剧痛让陈招娣倒在了地上,队员们把她扶到医务室里,但是陈招娣却说: “扶到观众席就行,我要看着你们胜利!”

陈招娣的坚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观众们掌声雷动,女排队员们也焕发出惊人的战斗意志,最终,中国队成功让日本铩羽而归。

仅仅两个月后,在全运会赛场上,陈招娣再次带伤出战, 右臂缠着白色绷带,宛如一朵凌寒绽放的雪梅,观众们再次被陈招娣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感染了, 自那以后,她就有了一个“独臂将军”的称号。

陈招娣挂彩出战,也不是第一次了,多年的训练和比赛使她的身体用伤痕累累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伤病主动退出赛场。

1981年世界杯中日决战上,陈招娣腰伤复发,还是咬着牙,击退对手的一次次进攻,直到第三局中国女排已经占上风的情况下才无奈退场,最终,中国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女排取得的第三个世界冠军。

而陈招娣取得的最后一个世界冠军是在1982年的世锦赛上,这也是她和队员们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当时中国队出师不利, 这意味着如果要获得冠军,中国女排必须在接下来和印度、巴西、奥地利的对决中,达成3:0的完胜局,难度系数如此高,女排士气降到了冰点。

陈招娣回忆说: “那是老女排遇到的最危险的时刻,我们都很泄气,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袁指导不让我们哭,他轮流为我们打气,对我说,如果伤还没好的话就让别的队员替换上,但是我拒绝了,这么重要的比赛,我就是豁出去也要拼一把。”

袁伟民的话给了队员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之后中国女排披荆斩棘,连战连捷,进入决赛后,又打败了强大的美国队,取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战绩。

至此以后,中国女排跃升为世界第一,女排精神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抹去的时代记忆。

提起女排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 “一个是铁榔头郎平的雷霆扣球,一个是带伤出战的陈招娣。”

1983年,陈招娣因为伤病的原因,不得不提前告别了排球事业。她被上级转调到“八一” 体育 代表队担任排球队副政委。

陈招娣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第二个体现:爱岗敬业。

在全新的领域里,陈招娣也把政委一职的工作落实到各个方面,她也在部队里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郭小明。

“小明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们结婚后,他也没有干涉我的工作,我想做的事情他都是支持的,家里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也会听我意见。” 陈招娣后来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

很快两人就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当时 社会 上有个呼声——把老女排的子女都聚在一起,组成排球队,延续中国女排的辉煌。

然而,陈招娣的女儿郭晨却患上了先天性心肌炎,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这就意味着郭晨不可能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不过陈招娣并不在乎, 在她眼里,女儿能够 健康 成长就足够了。

1989年,陈招娣看到了重返排球的曙光,随着老女排的退役,中国的女排事业由盛转衰,在当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折戟沉沙。

国家体委决定让陈招娣回北京任国家队的领队,力挽狂澜,这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原本陈招娣是要跟丈夫郭小明一起到海南发展的,为了挽救祖国的排球事业,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北京。

正当陈招娣全身心投入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女排人才的时候,她却被查出了直肠癌,经过两次大手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回到了领队的岗位上。

从1993年开始,陈招娣开始长期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

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期间,陈招娣不仅为国家物色了许多出色的人才,还挽留了不少人才,其中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促使王治郅回国。

众所周知,王治郅是令中国球迷们自豪的偶像之一,他是首个进入NBA的亚洲球员,在篮球生涯中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陷入过“留美不归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

2002年,王治郅和小牛队签订的合约到期了,为了继续留在NBA,王治郅打算参加完夏季联赛再回国,本来这个决定无可厚非,也得到了了国内篮球协会同意,但并未公开。 结果这件事传回到了国内,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猜测是王治郅习惯为美国效力,不想回国了。

随着舆论的发酵,国内有名记者专程到美国采访了王治郅,因为没采访到他本人,就转头去采访了当时的国家主教练王菲,王菲也不清楚内幕,带着情绪说: “王治郅不愿意回到祖国,他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队的正常训练了。”

这件事一经报道,迅速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时任文体局局长的陈招娣不忍心看到王治郅这个不可多得的篮球人才不能回国报效祖国,她决定出面“调停”,她做了两件事:

在陈招娣的安排下,王治郅终于完全消除了疑虑,于2006年回到了阔别4年的祖国,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文体局专门感谢陈招娣。

之后王治郅一直致力于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并亲自出战北京奥运会,还在2010年亚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金牌,这一切都有陈招娣的一份功劳。

陈招娣最后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和名嘴宋世雄联手担任女排赛事的主播,当看到中国女排惜败美国队的时候,她的语气里还是掩饰不住的伤心。

2012年底,陈招娣直肠癌复发,住进了医院,其实早在前几年,她就一直和病魔做斗争,不过这次恐怕是很难挺过来了,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陈招娣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刻在骨子里的女排精神使她不放弃,她要和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刻。

女儿郭晨见证了陈招娣最后的日子,她在微博上记录了母亲抗癌的顽强不息。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陈招娣要长时间忍受剧痛,连杜冷丁都无法止痛的时候,她就让叫女儿把毛巾放在嘴里咬着,一滴眼泪都没有流下。

老女排的队员都去医院里看望了陈招娣,根据郎平的回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陈招娣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的女排事业,她对郎平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现在的女排都没有老女排那股精神,还得加把劲啊!”

这句话对郎平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年后,她从美国归来,组建了一支拥有老女排精神的新女排天团,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金牌。

2013年,陈招娣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魔掌,不幸逝世,年仅58岁。

女儿郭晨在为陈招娣做的记录中写道:

母亲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抗争,她是我的骄傲!

几天后,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的东礼堂进行,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在殡仪馆外排成长龙,来送别这个伟大的女排运动员,里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老女排辉煌岁月的见证者。

很多老女排的队员例如郎平、孙晋芳、郑晓霞都前来悼念,看着被病情折磨地瘦弱不堪的老战友,她们眼里噙着眼泪,74岁高龄的主教练袁伟民、受过陈招娣恩情的王治郅也都来了。

在陈招娣不算长的一生中,她跟自己斗,跟伤情斗,跟对手斗,和病魔斗,用一生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精髓: 不屈不挠,砥砺奋进。

去年国庆档上映的**《夺冠》中,当陈招娣年轻的躯体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的肉身逝去了,但是精神永存于天地间。

2013年4月5日的早上10点,北京八宝山东礼堂的现场,悲伤和哀痛笼罩了整个礼堂,连礼堂外的鸽子都莫名地失了声,似乎是感受到了现场沉重的气氛。

这里正在举行一位中国女排扛鼎人物的葬礼,到场的有她曾经亲密无间的队友,有女排主教练袁伟民,也有她最亲近的家人们。

而更多的人群则是围聚在礼堂外面,他们是礼堂里这位女排女神的球迷。这些人有的来自北京当地,有的从外地匆忙赶来,而他们来此的目的都是一样:再看一眼这位自己心中的偶像。

里面躺着的,是中国前女排国手陈招娣。

在中国女排健儿冲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十四亿中国人心中最大的骄傲时,陈招娣便是这支钢铁女子军团的关键人物,而她的离世,也成了举国共哀之事。

一直到陈招娣离世的最后时刻,这位曾经的女排将军都不忘关心女排的赛事,心系未来女排的发展和构图。

病痛折磨下,她也曾想过放弃治疗回家疗养,不给国家添负担,可最终,病痛还是夺走了这位女中豪杰的生命。

回首陈招娣这一生,她曾有过很多荣耀,比如世界杯赛的冠军队伍,又或者第六届人大代表,亦或者是少将头衔和女排教练,这些荣耀大多与女排之间关系密切,而陈招娣最引以为傲的还是女排将军的外号。

少将的头衔,女排运动员的身份,这两份分别是运动场和国家授予的荣耀,而在陈招娣心中,这两份荣耀同等重要。

时间倒转回故事的开始,还是在陈招娣高中那年。在1972年,陈招娣开始接触系统的排球训练,她在杭州市业余体校和北京体校青训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排球训练。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位后来的女排将军在初次接触女排时,竟也曾被认为是“没有天赋”。在教练的眼中,陈招娣算不上是天赋型选手,但是天赋和努力同等重要。

在家中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兴趣导向下,陈招娣坚持了下来,别人用一份的功夫,她用两份甚至三份。

早上五点,她已经早早在训练场蓄势待发,训练结束后,她依旧一个人留在训练场练习白天打不出的球。

这份刻苦劲甚至鼓舞了她的身边人,也打动了那位曾经说她没有排球天赋的教练。而最终陈招娣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支撑着她一直走到了最后。

一年后,陈招娣从北京体校青训队毕业,同年她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且入选八一排球队。

八一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选这支队伍的运动员们既是运动员,又是军人。

这种特殊的双重身份,让他们在运动场的战场上所向披靡,而陈招娣便是加入了这支英雄队伍。

或许正是因为出生军中,扎根于军中,陈招娣才会对部队有那么深层的感情。

在这支铁血队伍里,英雄辈出,而陈招娣也打出了自己的风格,被人号为“拼命三郎”,靠着这份努力,她成了后来打出中国的女排团队的关键一员。

宝剑终将出鞘,在袁伟民教练的带领下,中国女排这只养了许久的宝剑终于出场,从此,世界排球迎来了中国女排的时代。

秘鲁世锦赛,女排队3比0打败东道主,夺得首个冠军。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队3比0战胜美国蝉联三连冠的消息鼓舞了整个华夏大陆。

东京世界杯,中国女排3比1拿下巴西队。

再到前捷克斯洛伐克世锦赛,女排连战八场,连胜八场,拿下了属于她们的世界首个五连冠队伍荣耀。

女排的五连冠曾让这支队伍屹立于世界之巅,而女排精神,也成了一个形容词。

2006年,中央军委批准了陈招娣的少将军衔,这位曾和中国女排一同走向世界的女排姑娘获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二大最重要荣耀。

陈招娣说,如果夺冠是一个运动员的最高荣耀,那么当将军就是一个士兵的最高荣耀,而现在,自己已经梦想成真。

正是这么一份特殊的殊荣,让陈招娣有了女排将军的美誉。

而事实上,在赛场这一特殊的战场上,陈招娣也的确无愧于这一美誉,她觉得自己出自八一队,也是一名军人,是一名上战场的军人,只不过属于她的战场是国际的大小排球赛事。

每一场比赛中,陈招娣总是拼劲全力,带伤上“战场”也是常有的事,有一场比赛前,陈招娣的手臂受伤,所有人都劝她休息,可是陈招娣却强忍下自己的疼痛,配合着整个队伍拿下了比赛。

女排队员和少将的身份,在陈招娣的身上,完美地交叉到了一起。

可英雄总会迟暮,而曾经的女排将军,也会因为病痛的折磨苦不堪言。

在陈招娣从排球前线退下后,她也未曾真正离开过运动场,她成为了女排新教练,规划着新一代女排姑娘们的运动生涯,看着这些新生代的女排姑娘们,陈招娣感觉自己的心态也年轻了起来。

可是在雄图大志未曾实现之际,陈招娣却早早被病痛折住了步伐,她患上了直肠类癌,这一疾病折磨了这位女排将军生命的最后几年。

其实,这一切早就已经有所预兆,外界媒体曾多次报道陈招娣可能得了直肠类癌,而她的父母,姐姐以及弟弟都患有类似的病症,这一病症困扰了陈招娣和她的家人们。

两次大手术后,陈招娣的病情本来已经趋于平稳,可在几天后,她的病情却又突然恶化,她的状态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在她生命的最后半个月,一向坚强的陈招娣竟和身边朝夕相伴的女儿说,要不别治了。

一方面,陈招娣的病已经发展到了极度的恶化状态,病痛无时无刻不折磨着她。 另一方面,陈招娣觉得这个病既然已经医无可医,那不如回家去,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最终,在反复的煎熬下,陈招娣没有挺过去,在五十八岁的年纪早早离开了我们。

2013年4月5日,陈招娣的葬礼正式在北京八宝山东礼堂举行。

送别那天刚好是清明,刚下的一阵雨仿佛是为陈招娣而下,从6点起,北京八宝山东礼堂的门口就已经陆陆续续有人群聚集,他们有的来自北京本地,但更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为了送别偶像,他们共聚此地。

女排夺冠一晃已经是好几年前,可对于这些曾经的铁粉来说,这却仿佛是昨天。

门口聚集的粉丝大多数已经人到中年,各种生活的压力本已经让他们抽不出多少空挡,可是得知陈招娣的去世,他们还是自发聚集到一起。

还有陈招娣曾经的战友们,那些共创中国女排奇迹的姑娘们也都来了,教练袁伟民,郎平,孙晋芳...已经不再年轻的女排姑娘们再次齐聚一堂,却没想到已经是天人两别。

在主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参加葬礼的送葬人群陆陆续续进场。后面跟着的女排队员们忍不住掉下眼泪,停滞了步伐。

袁伟民转过头来,对身后的队伍说了一句: “别掉队,都跟上”。

顿时,眼泪喷涌,这是曾经袁伟民在教导他们时常用的口头禅,而如今,她们都来了,可队伍却已经少了一人。

在悲痛中,葬礼一步步推进,可一切都已经结束,人群依旧久久不愿意散去,人们停留在这里,仿佛这儿有陈招娣留下的气息。

袁伟民和郎平们一同将一个花环裁剪,变成了排球的模样,其上写了“老女排全体队员”。他们相信,这是对于陈招娣最好的怀念和慰藉。

在陈招娣的遗体被火化后,她的家人们从陈招娣的骨灰中找到了数根钢钉,这些都是曾经女排的辉煌背后所要经受的磨难。

有拼命三郎之称的陈招娣从来不是娇柔之辈,在女排队伍里,她钉死在前线,为每一次进球而挥洒每一滴汗水。出了女排队伍后,陈招娣依旧是奋战在女排的一线,而这也是她能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少将殊荣的原因。

在陈招娣身上,“女排精神”四个字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旁人的眼中,陈招娣或许是一位女排名将,是一位军队中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可是在陈招娣的女儿郭晨心中,其实母亲也只是一位平常的母亲,而不寻常的地方,或许就在于陈招娣身上展现的女排精神,给自己带来的鼓舞。

郭晨在长大成人工作后,和自己的母亲一样,选择了投身于运动行业,做了一名排球运动员,如今则是担任排球裁判。

这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段佳话,可事实上,郭晨选择和母亲投身于一样的行业,甚至是同一种运动,的确是因为母亲的深远影响,以及母亲曾经打造的传奇,但是陈招娣从一开始,却不愿意女儿和自己一样,去从事运动行业。

而当年的女排姑娘们的后代们,其中有十多位姑娘,可是选择和母亲一样打排球的,也仅仅只有陈招娣一人。

一方面,在她们看来,儿孙自有儿孙福,完全没有子承父业,左右自己女儿的意志。

另一方面,她们都曾经为排球付出过一切,也经历过这份痛苦,所以他们也自然知道这份荣耀背后的不容易,陈招娣不愿意女儿继续打排球,正是怕女儿吃不消这份苦。

再加上女儿从小就患有心肌炎,陈招娣更不愿意让女儿和自己一样从事排球运动。

其次,人们总是忍不住有对比心理,曾经打造了辉煌的女排姑娘的女儿,和母亲一样从事同样的行业,那是不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者不亚母亲风采,不管她们做的有多好,总是免不了被拎出来和她们的母亲做对比。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陈招娣不愿意让郭晨打排球,甚至曾经是坚决无比: “你不许去!”

排球给了她辉煌,可她却不愿女儿重蹈覆辙。

不过,在女儿的坚决态度下,陈招娣还是妥协了,而在陈招娣生前,很多场排球联赛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副温馨的画面。

郭晨在场边担任裁判,而在她后面,则是坐着她的母亲陈招娣担任比赛监督。

母女在同一片赛场工作,这也成了球场的一段佳话,而这也是郭晨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说到动情之处,郭晨忍不住掉泪: “我每次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总会出现,可是以后呢,她就这么走了...”

如今的郭晨依旧继承着母亲的事业,在赛事的一线进行裁判执法。

至于陈招娣的丈夫,如今则是在从商。陈招娣被世人称为女排将军,可见她对于女排和部队的特殊感情,而她最珍视的感情,也同样来自于部队。

在生前谈及自己丈夫郭小明时,陈招娣曾说: “我们是在部队认识的,他转业后开始下海经商,我们俩互不干涉彼此的工作,遇到事情一起商量解决。”

提到丈夫时,陈招娣脸上总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可本想白头到老的二人,最后却早早被迫阴阳两别。

在陈招娣葬礼当天,面对前来见招娣遗容的人群,郭小明虽然自己已经是忍不住红了眼,但仍在安抚大家情绪, “招娣给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心。”

的确,陈招娣这位女排将军给大家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女排精神一直到今天,依旧在影响着世人,而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些给我们带来支持和依靠的女排姑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