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哪些?

一、正面影响:1、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

一、正面影响:

1、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2、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3、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4、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继汉、唐、宋、元各代与世界各国人民陆上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将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负面影响: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

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

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历史回顾:

郑和共进行了七次航行,每次航行都有所不同,为当时及当今社会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1405年下诏,1407年回国。在印度古里区域,封王立石勒碑,并将旧港华人陈祖义带回。

第二次,同年冬天再次起航,于1409年夏天返回,此次共有船只200多艘。

第三次,九月从太仓启程,路过福建开洋,最远达到了忽鲁谟斯。

第四次,1413年冬季出发,1415年夏季返回,达到苏门苔刺,帮助期望俘获了另一势力之后,将苏干刺王子擒回中国。

第五次,1417年出洋,1419年返回。

第六次,1421年出发,再次抵达忽鲁谟斯地区,于1422年返回。

第七次,1430年从太仓出发,达到长乐港,随后达到阿丹、竹步等20多个国家。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突破,自该事件发生后,经过言语转述,产生了很多正面、负面的渲染。但是受到人为记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原本历史事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 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关于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各家着述记载不一,出入较大,兹将诸书所载,有关郑和历次出使的人数,综合排比如下:

第一次是永乐三年(1405年),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是27800 余人。《明史。职官志。宦官》记载是2 万人。而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是永乐四年(应为三年),37000 人。

第二次是永乐五年(1407年),各书均未记载。

第三次是永乐七年(1409年),根据曾随郑和同下西洋的费信《星槎胜览》和陆容《菽园杂记》的记载,是27000 余人。根据郑晓《皇明四夷考》(此文收在《吾学编》中)的记载是3 万人。

第四次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根据曾随郑和同下西洋的马欢《瀛涯胜览》的记载,是27670 人。

第五次是永乐十五年(1417年),人数未详。

第六次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人数未详。

第七次是宣德六年(1431年),根据祝允明《前闻记》的记载,是27550 人。此外,没有载明年代,却记载郑和下西洋人数的,有《郑和家谱》,它的记载是27411 人。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记载是38600 余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对郑和下西洋时,使团的具体人员的编制、组织情况记载最详。

据此书记载,郑和某次下西洋时,使团人员的组织是:总兵官一员,挂征西大元帅之印;副总兵官一员,挂征西副元帅之印;左先锋一员,挂征西左先锋大将军之印;右先锋一员,挂征西右先锋副将军之印;五营大都督:中都、左都、右都、坐都、行都,各挂征西大都督之印;四哨副都督:参将、游击、都事、把总,各挂征西副都督之印。

指挥官100 员,千户官150 员,百户官500 员,管粮草户部官一员,观星斗阴阳官10员,通译番书教谕官10员,通事的舍人10名,打干的余丁10名,管医药的医官医士132 名,三百六十行匠人,每行20名,雄兵勇士3 万名有零,神乐观道士250 名,朝天宫道士250 名。郑和船队组织得如此严密完备,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航海经验的丰富。

郑和船队,据《三室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所述:第一种是宝船,有36艘,长44.4丈,宽18丈,九桅,为正使太监郑和等坐船。第二种是战船,有180 艘,长18丈,宽6.8 丈,五桅,是船队中的战舰。

第三种是坐船,有300 艘,长24丈,宽9.4 丈,六桅,作载运兵员用。第四种是马船,有700 艘,长37丈,宽15丈,八桅,为运输用船。第五种是粮船,有240 艘,长28丈,宽12丈,七桅。共计1456艘。这些数字不免有夸大之处,但也可见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宏大。

根据现在可看到的各种郑和下西洋的史料,有关使团人员的记载,分歧较大,有2 万人、27411 人、27550 人、27670 人、27800 余人、2.7 万余人、3 万人、3.7 万人、38600 余人,而其中以2.7 万余人的着述较多。而各家着述的作者多系明朝人,而且有的是跟随郑和同下西洋的人,他们的记述当有所本,因而难以断定孰是孰非。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原来藏于明朝中央机构的兵部,可惜在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被职方郎中刘大夏焚毁,使今天难于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因而郑和下西洋时,规模究竟有多大?使团人员究竟有多少人?四五百年始终无法弄清,这个谜可能永远无法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