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太平洋保险和中国人寿保险哪个好

想要了解下你所说的中国人寿与太平洋保险的排名情况吗?不妨看下这张排行榜单,看看谁更胜一筹《2020保险公司全国排名新鲜出炉!谁才是实至名归的保险“大公司”?》。那我们就简单来讲一下这两家保险公司:1、先说一下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想要了解下你所说的中国人寿与太平洋保险的排名情况吗?不妨看下这张排行榜单,看看谁更胜一筹《2020保险公司全国排名新鲜出炉!谁才是实至名归的保险“大公司”?》。

那我们就简单来讲一下这两家保险公司:

1、先说一下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国人寿)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是国有特大型金融保险企业,总部设在北京,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品牌500强,属中央金融企业。人寿保险业务作为中国人寿集团的主营业务,经营范围涵盖寿险、人身意外险、健康险、年金等人身保险的全部领域。

2、再说一下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简称太保)

1991年5月13日在上海成立,是“A+H”股上市综合性保险集团,注册资本达到77亿元。在国内市场上一直很火热。太平洋保险主要是做寿险类。经营范围包括寿险、养老险、健康险、等全面保险牌照业务。在国内设有将近3000家分支机构;品牌宣传十分到位,同时偿付能力比较出众,在国内排行榜中一度占到了前十的位置。

对比来讲:

公司实力方面两者不分高下,并且都是特大型金融保险企业,服务业务做得相当不错;

在险种方面,中国人寿的寿险平洋保险的寿险一直是国内市场上面卖的很好的险种。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能够长期屹立不倒,在实力与名气上面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买保险就是买产品,并不是买公司,只有结合着公司的产品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刊首语:

2021,中国金融业新十年大幕开启。新浪 财经 推出《金融大时代》年度专题,专题包含“100人100瞬间”、“时代有温度”、“行业有情怀”三大篇章,回望 历史 镜鉴,记录金融人物,展望星辰征途。

本文由新浪 财经 、保契联合出品 

编者按

业务数据增速下滑、渠道突围迟迟未有成效,经历了多年的超高速增长后,近年来,保险业似乎陷入新一轮的“滞涨期”,自去年以来,滞涨效应加剧。

这一局面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影响,亦有疫情的冲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的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系列内部困境。

不管是与发达市场保险深度和密度的差距,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保险保障深度需求的回应,保险业都有责任在变革中探寻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新的发展逻辑。

保险业怎么办?

答案的方向或许早在2017年就已明确——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即日起,保契将通过系列文章予以阐述,并联合新浪 财经 在《金融大时代》系列专题中刊出。

中报未出,寒意已至。

过去一段时间,大型寿险公司纷纷披露上半年保费收入数据。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寿险、新华保险五家头部公司总保费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速仅0.77%,远低于行业5.2%的原保费收入增速。

其中,平安人寿、人保寿险保费收入分别下降3.72%及4.61%。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太保寿险保费收入则分别提升3.85%、3.41%及2.19%。

同为大型寿险公司的泰康人寿表现还不错,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68%,达984.16亿元。

按道理来说,去年上半年,大型寿险公司受疫情影响更大,但同比保费收入增速依然达到了5.29%,随着疫情影响消退,今年上半年这些公司的保费增长理应有更好的表现。

现实与“理应”之间的落差或许意味着除了疫情影响外,有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正在困扰保险业。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保险高质量发展之下,过往以拼人力规模、拼渠道铺设的粗放式发展问题重重,已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寿险行业转型已迫在眉睫。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行业头部寿险公司,最先感受到了入冬前的“秋意”,已在近几年纷纷踏上转型之路。作者复盘这些公司转型路径,试图寻找出共性与特性,也为全行业的转型提供更多参考。

中国人寿:“重振国寿”下落地“鼎新工程”

先来看看中国人寿,作为寿险“一哥”,其一举一动无不牵扯着行业的目光。

自2018年9月份王滨执掌中国人寿后,一场围绕“重振国寿”战略目标而推进的改革在公司内部全面铺开,称之为“鼎新工程”。

这是一项覆盖渠道、机制、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涉及组织内部结构调整、人事调整、激励制度改革等,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寿还全面启动了“ 科技 国寿”建设三年行动。

“‘重振国寿’战略并不是拍脑门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业务发展现状、人员结构情况和下一步保险行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定的战略。”2019年3月28日,王滨在公司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如是说。

的确,“鼎新工程”并非一项口头改革,仅提出一年,便“遍地开花”,到2019年末,已基本完成组织架构优化和人员调整。

“一体多元”发展体系也初步成形,全面整合个人业务销售资源,将原有的保险规划师队伍、电话销售队伍与收展队伍融合,传统营销与新型收展部门分设管理,两支队伍实行独立运作。

在运营方面,前中后台融合加速推进,集约智能运营体系和精准财务资源配置体系逐步搭建,运营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启动筹建。

在2020年年报中,王滨直言,“重振国寿”第一阶段目标已全面达成。

科技 国寿的推进效果更为显著,在数字化转型之下,近50项前沿技术课题研究深入开展,28个智能应用场景多点开花,算力强大、灵活敏捷的混合云在疫情期间全面支撑公司经营管理从线下到线上无缝切换。

平安人寿:聚焦渠道、产品、经营三大方向

2019年底,平安人寿也全面启动了寿险改革,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改革已刻不容缓、别无选择。

这无疑是一场关乎平安人寿未来命运的重大改革,聚集了集团三位联席CEO以及集团跨条线、跨业务的专业能力和优质资源。

改革项目主要聚焦渠道升级、产品升级、经营升级三大方向,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加速推进项目落地,而项目的顶层设计已于2020年基本完成,且部分项目已落地、推广,比如2020年8月份,平安人寿升级了“基本法”,包括待遇升级,覆盖新人、绩优、主管3类人群;关怀升级,提升代理人归属感,解决后顾之忧;管理升级,聚焦团队品质,实现永续经营,最终达成人力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收入持续提升的目标。

到2021年第一季度,平安人寿改革工程已进入全面推广实施阶段。在渠道方面,平安人寿推动代理人基本管理办法在机构层面的落地,支持队伍分类发展,同时,针对主管和绩优代理人实施更全面、更有温度的福利保障计划;银保队伍的改革、重组也已完成,银保渠道专属的 科技 、产品、运营体系已初步搭建。

产品方面,针对后疫情时期客户需求的提升,平安人寿加大了储蓄型产品的推动力度,特别是长期储蓄产品的推动力度。

可以发现,平安人寿的转型不仅是自身蜕变,也搭配整个集团的大金融、大医疗 健康 及智慧城市生态圈的建设同步推进,最终形成相互促进的效果。

比如今年5月份,中国平安发布“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通过“金融+医疗+康养”结合的模式,布局康养产业,作为集团旗下重要子公司,平安人寿自然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拓展服务外延,为保险业务寻求新的增长点。

泰康人寿:打造长寿时代下的泰康方案

再来看泰康人寿,这是一家业内较早开启转型步伐的大型寿险,本轮改革甚至可以追溯至2009年,当时的保监会批准了其提出的保险行业首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方案。

随后,泰康之家养老社区铺开建设,目前,已覆盖22个重点城市,其中,北京燕园、上海申园、广州粤园、武汉楚园、苏州吴园、成都蜀园、杭州大清谷7家已开业运营。

除此之外,泰康医疗也持续发力,打造了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泰康西南医学中心(筹)、深圳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筹)、泰康宁波医院(筹)5大医学中心、运营泰康拜博口腔连锁、泰康医疗成都诊所等。

经过十余年的“打地基”,长寿时代下的泰康方案正式亮相,这也是一个依托泰康保险集团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的方案,集结了泰康人寿过去十余年的阶段性发展成果,也指明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谓的泰康方案,即通过打造长寿、 健康 、富足三个闭环,开创“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全生命周期的新商业模式,构建大 健康 产业生态体系。

除继续沿着此前的改革方向深耕养老社区、拓展整合医疗资源外,泰康还创新地推出了“ 健康 财富规划师(HWP)”一职,横跨医养、 健康 、财富管理三大领域,让传统的保险产品销售转变为高净值客户 健康 和财富管理规划者,这也是泰康内部人力队伍变革的一大举措。

中国太保:发布长航计划 着重发力队伍升级

太保寿险踏上转型步伐,今年1月份正式发布长航计划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一优、两稳、四新”的战略目标,即瞄准客户体验最优,追求价值稳定增长和市场地位稳固,力争渠道多元化实现新突破、大康 养生 态迈出新步伐、数字化建设取得新提升、组织人才发展踏上新台阶。

围绕目标,太保寿险打造队伍升级、赛道布局、服务增值、数字赋能四大战略内核。

其中,队伍升级是“长航行动”实施的重要着力点,其策略是通过结构化增量实现业务增长,积极推进核心人力(CE)、顶尖绩优(CG)、新生代(CA)三支关键队伍建设,提升队伍质态。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把控“入门关”,变增员为招募;通过系统和严格的培训体系,帮助新人持续提升专业化能力;考核上向绩优人力、绩优队伍牵引。

为了配合队伍升级,太保寿险今年也开始执行新的代理人基本法,即“活力基本法”,主要目的是激活绩优队伍,激发团队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战斗力。

当然,太保寿险的转型并非单一渠道转型,而是与整个集团的升级打配合,背后依托的是强大的“太保服务”生态圈。

比如“太保蓝本”,专门为客户打造专属 健康 增值服务;“生命银行”则主要满足不同层级客户的 健康 管理需求。此外,中国太保首个三年规划百亿元投资的太保家园养老社区也已全部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届时也将寿险客户服务。

在集团搭建的“保险+养老+ 健康 ”体系下,太保寿险的保险主业附加值得以提高,差异化竞争优势显现。

延伸:对大型险企转型的三点思考

复盘四家大型寿险公司的转型脉络不难发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改革已不适应当前面临的形势,必须要通盘考虑,从渠道到产品再到服务,前中后台的数字化转型、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发展,都要纳入转型之中,只有“换血式”改革才是前进的方向。

其次,转型“转”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无论是发展 科技 、数字化,还是升级人力队伍,推出 健康 财富规划师、建设养老社区,协同大 健康 医疗产业发展等,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展业效率,延长服务链条,这也意味着,背后真正转型的是险企的发展模式,原有以人力队伍增长为核心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这是转型的推动力,也是转型的落脚点。

新发展模式下,“卖保险”应该仅仅是寿险公司“卖服务”的一部分,主要“卖”的是险企对客户全生命周期下各类有关保险保障、医疗、 健康 、养老甚至更多外延服务的承接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依托公司内部资源打造,也应该秉持开放态度,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将资源整合成最优模式,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方能提高保险产品附加值,体现差异化优势。

最后,大型寿险公司改革无疑能调动更多资源,但这也意味着其面临船大调头难的困境。改革往外说是定调险企未来发展的关键举措,对内则是利益的重新分割,如果处理不当,那么,顶层设计与实际落地之间的效果会有明显落差。想来,已转型几年的险企今年上半年保费表现不佳,转型效果滞后,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