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在刘备活着时,诸葛亮百战百胜,打下了偌大的蜀国,使刘备免于逃亡之苦。可是在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就很少有像样的胜仗,前后判若两人,这也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很差的原因。大家知道本来诸葛亮的威望就很高,如果北伐成功,那刘禅就更没心情吃喝玩乐

首先在刘备活着时,诸葛亮百战百胜,打下了偌大的蜀国,使刘备免于逃亡之苦。可是在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就很少有像样的胜仗,前后判若两人,这也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很差的原因。大家知道本来诸葛亮的威望就很高,如果北伐成功,那刘禅就更没心情吃喝玩乐了。南宋皇帝赵构为何在关键时刻让岳飞撤军,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一旦北伐成功,其威望将势不可挡(黄袍加身),这严重威胁赵构的皇权。

诸葛亮被徐庶推荐给刘备后,他必须得先熟悉军队,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其次得顾及朋友的面子,不能刚去就出风头,等到徐庶被迫离开后,他才真正接手指挥战斗。赤壁之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成名战,真乃英雄所见略同。

首先要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大因素:

一、天时

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是在公元227年,由于公元226年曹丕死曹睿继位(曹操早死了),魏国处于混乱。“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出自《三国志》,用声东击西之计,收复了三郡。然后同年孙权北伐,与诸葛亮几乎同时,由此可见这个时机把握的很好。当时赵云还在,南方孟获又归顺蜀国,诸葛亮没有内忧和刘禅干扰,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

二、地利

蜀国地势险要,不需要太多兵力驻守,可以抽出多余兵力用于进攻。其实魏国自“赤壁之战”后就已经退出争霸舞台了,后期多数处于防守方。

魏国:总兵力在6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10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中部洛阳15万(其中10万是机动兵力,用于防备诸葛亮北伐),北线20万人,防备游牧民族(让他们变得很乖)。

蜀国:总兵力在15万左右,北线汉中7万,东线永安3万,成都各据点5万。(刘禅投降时,成都最低有1万兵力,作为守城方,应付邓艾小菜一碟)

吴国:总兵力在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长江沿线据点。20万防备魏国,5万防备蜀国。

也就是说魏蜀两国交战兵力对比是20万对11万。“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出自《晋书.宣帝本纪》

三国时期,蜀国边上南蛮,东吴边上山越,魏国边上乌丸匈奴都只有挨揍的份,可见汉民族的战力要强于少数民族,为何从隋唐开始战力急剧下降呢?我的帖子《儒家才是秦朝灭亡真凶,并支持刘邦战胜项羽》中有详细介绍。

三、人和

就因为马谡自作聪明,被魏国右将军张郃于街亭大败(此时司马懿还在荆州讨伐孙权),因失去“人和”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不听将令的现象,斩杀马谡以正军纪。这次北伐也把刘禅吓尿了,他开始采取报复行动。

第二次北伐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因李严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被废为庶人,这是个关键人物。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也就是说他只听命于刘禅。按理说他的罪行是要斩首示众的,可是为何只罢免其官职,一定有个大人物再保他,谁比诸葛亮官职大,答案呼之欲出。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两军主力没有交战,不然还得断粮。

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锋)231年2月“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时,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看出蜀军弱点的是五子良将张郃)司马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司马懿到了现场后发现诸葛亮的军威,吓破胆了,才知道张郃说的对,魏国军队在质量上相差蜀军很多,只能开始装病不战。司马懿后来按耐不住手下的调笑就跟诸葛亮对战了,结果被大败。“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亮使魏延赴拒,大破之,司马懿退回营防守。”当诸葛亮粮尽退军时,司马懿又派张郃去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可怜的张郃大好性命就这样被他害死了。

第五次北伐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也是最可能成功的一次,可惜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这次诸葛亮为了防止有人断他粮草(对亮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后代,他不忍心正面冲突),提前用了三年时间在斜谷囤积粮草(不想依赖后方,受制于人),并且在战场附近屯田(一般屯田都是在安全的腹地),就这样司马懿都不敢来骚扰,可见他害怕诸葛亮到何种程度,才有了后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空城计》。

诸葛亮多次在北伐眼看要胜利的关键时刻(魏国名将夏侯惇等都死于北伐),都因粮草不足而失败,从诸葛亮所著兵书可知他很重视后勤保障,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奇怪就在这里,早不断,晚不断,关键时刻停电,这事太巧合了。刘禅不愧号称“扶不起的阿斗”(你吃喝玩乐也行,可你别帮倒忙啊),居然让邓艾的一支经过长途跋涉的偏军吓得投降了,导致姜维在前线的努力付之东流。蜀地有剑阁等险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派一稳重之将,就能固若金汤,如果刘禅不投降也就不会有吴国的灭亡。

为何诸葛亮北伐会失败呢?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后代历史学家对待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这个问题共总结出了两个原因,一是街亭失守,使得诸葛亮一招走错满盘皆输,马谡的玩忽职守让诸葛亮三次北伐都化作一堆泡影,第二个因素是因为后主刘禅懦弱无能,他不能给诸葛亮带来贡献反而拖了诸葛亮的后腿,使得诸葛亮5次北伐都失败。

网络配图

其实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诸葛亮会治国,但不会治人,他虽然是智慧谋略的化身但是他在军事将领的任用上确实存在着不足,姜维等大将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但是马谡这种粗枝大叶的人却深受诸葛亮喜爱,最后丢了街亭造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侧面说明了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他不能够知人善用,对于马谡这种人也不能狠得下心去。导致了诸葛亮北伐均遭失败。其实影响诸葛亮北伐的还有刘禅,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刘备临死前把托孤大业寄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刘备要好好照顾刘禅,然而刘禅却不给诸葛亮争气,一直在后宫中寻欢作乐还拖诸葛亮的后退,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不能够成功,其实诸葛亮北伐失败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刘禅的荒*无道懦弱无能。

除了这两个重要因素之外,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还应该包括其他客观因素,例如那时候蜀国实力还不太强盛,还不能够支持诸葛亮进行大举进攻,而且北方地区已经几十年没有经过战争,相对和平,政权也相对稳定,诸葛亮选择北伐的时机是不对的。

 诸葛亮北伐地图介绍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担任丞相。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他将自己的精力都贡献给了蜀汉,后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为世人所惋惜。

网络配图

一提起诸葛亮,我们不得不提起其的北伐之战,诸葛亮的北伐发生在三国时期,是蜀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先后向曹魏发动的战役。诸葛亮北伐地图,指的就是诸葛亮五次攻击曹魏时的路线。北伐是诸葛亮为了统一中原所作出的举动。

从诸葛亮北伐地图上看,北伐第一次战役是其亲自率军向祁山发动进攻,由于事先没有防备,导致魏国的南安,天水以及安定都无从反抗,守城将领不少皆投降于诸葛亮。而后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不料却因马谡不听指挥使得街亭失守。第一次战役以此告终。

从北伐的地图上看,第二和第三次战争是陈式进攻武都、阴平,而诸葛亮则带兵进攻建威,蜀军经过奋战终于顺利占领。之后诸葛亮又发动了第四次北伐之战,北伐地图上所显示的是诸葛亮先是包围祁山,与司马军在上邽之东相遇,可司马军却一直拒不迎战。后来诸葛亮因为粮草短缺的缘故只能下令军队撤退。第五次的北伐之战,是诸葛亮人生最后一次战役,从地图上看,诸葛亮先是率军出了斜谷口,而后在五丈原扎寨,期间双军虽有交战,可却没有结果。在八月份,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终于病倒,于是决定率军撤退。从诸葛亮北伐地图上可以看出,北伐之战虽然有五次之多,可诸葛亮只是攻下了两郡,但是诸葛亮的北伐之战却鼓舞了蜀国上下,对着蜀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国诸葛亮北伐真正目的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国刘备的军事,他算无遗策,才智过人,为汉室基业鞠躬尽瘁,最后病死在了军营中。关于他的一生,最受争议的恐怕要数北伐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

网络配图

有一个说法是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帮助刘备光复汉室。因为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也就是他之所以出山,是为了帮助刘备统一天下。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刘备已经死了,所以可以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帮助刘备完成光复汉室的遗愿。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诸葛亮是为了完成他对刘备的承诺。因为刘备死的时候,将刘禅托付给了他,让他代为照顾,同时还说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有余,能够定国安邦。如果愿意辅佐阿斗,就用心辅佐,如果不愿意,汉室的江山就拱手送他。当时的诸葛亮非常感激刘备的信任,表示自己愿意以死效忠。

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说过,想要统一天下,最好是先夺取荆州,在进攻西川,取一上将,从荆州北伐但是在诸葛亮出山实现自己的抱负,想要一展雄才时,刘备却为了给关羽报仇而攻打了吴国,破坏了诸葛亮的计划。等到了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的实际掌权人,并于吴国结盟,共同多抗曹军。再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认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夙愿了,所以才会出师北伐!

这三种原因说不好哪一种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或许三者都有,但是随着北伐的失败,他的目的终究也是不能达成了。

诸葛亮北伐失败,虽说是实力导致,因为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因此当诸葛亮北伐,遇到司马懿坚守不出比拼内力时,自然谁弱谁败。但同时,诸葛亮还有一个用人的问题,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概括说来,就是因他对三种聪明人施以大恩,结果非但没有起到良好效果,还反受其害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此问题,看看到底是哪三种聪明人。

其一: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有些人聪明,是因其敏锐,却从不表现在说辞之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如司马懿就是这类行动派的敏锐聪明人。相反,另一些敏锐的聪明人,却只表现在他的说辞中,代表人物就是马谡!所谓夸夸其谈的聪明人。

这类人是聪明外露,因为他能说,会说!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就告诉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很高兴。但问题是如何攻心呢?恐怕马谡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因为通常这类夸夸其谈的聪明人,他只有理论却无实践。倘若让他在实践中撞几次南墙,恐怕也就明白为何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闭嘴,明白了现实有多骨感!

但可惜诸葛亮却忽略了这一点,在第一次北伐时,开局一片大好局面下,派马谡守街亭——这堪称是施以大恩了。倘若马谡守住了,那么他诸葛亮接班人的地位也就巩固住了。

哪料马谡到了街亭后,一遇实际问题,立刻暴露出了其夸夸其谈的本质,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此遭到致命打击,而被迫退兵。

所以,对夸夸其谈的聪明人,大恩不可施。现实中也是如此,许多人之所以遭受损失,或用人失败,就是因被对方的言辞中的“美好前景”给迷惑了,却忘了那都是空中楼阁!是骡子是马,还是应先拉出来溜溜为好。

其二: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所谓:高度成就格局!一个人站得高,眼界广,自然格局就大。比如诸葛亮就是一位有大格局的人。但哪料他却重用了一位格局小的人,这便是杨仪。

诸葛亮对杨仪可算是有大恩的。在斩掉马谡后杨仪顶替了上来。显然诸葛亮接受了马谡的教训,杨仪是一位能干实事的人,粮草调度等杨仪做得井井有条,让诸葛亮非常安心。

可杨仪却只盯住宰相位置,一门心思的想在诸葛亮死后接替。因而导致了他跟另一位实力派人物魏延的矛盾,简直不可调和。以至于连孙权都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须知魏延是将军,这就注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刚直容易得罪人。可杨仪却是铁了心要顶替诸葛亮的人,面对魏延这样的将军,若他格局大一点,也绝不会跟魏延斗得死去活来。这堪称是拉低自己身份的事,所谓:宰相肚内可撑船。

果然被孙权言中,诸葛亮死后,杨仪统领三军撤退时跟魏延的矛盾爆发,不但杀掉魏延,还诛杀了其三族。致使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损失了一员大将。最后杨仪自己也没落下好结果。

所以格局小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因为在这类聪明人的眼中,只有那些蝇头小利,根本看不到后面无尽财宝!现实中也是如此,天天就知道钻营的人,岂能有非凡见识和宰相般度量?对他们施以大恩,就等于给了他们排除异己的机会,最终也许连你好容易搭建起了台子,他都能拆掉!

三:无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

一个人再聪明,倘若没有担当意识,那就如墙头草一样,轻则是自私自利,重则意味着极有可能背叛。诸葛亮恰恰对这样的一位聪明人,施以大恩,此人便是廖立。

诸葛亮推荐他时,曾对刘备说:廖立的才华跟庞统一样。刘备自然要重用。把长沙太守的位置给了廖立,哪料吕蒙偷袭荆州时,一份信过来就吓得廖立扔掉长沙,撒丫子逃回了西川。

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没处罚他,廖立从此不再被重用。哪料这反而让他恼火万分了。在刘备死后,他认为自己的名气仅排在诸葛亮之下,为何还活得这么憋屈?于是开始大肆攻击刘备、关羽、蒋琬……

这下诸葛亮急眼了:我对你够恩惠了,你怎么就不说,自己没有担当,轻易丢失长沙那事呢?于是诸葛亮上书刘禅,贬了廖立。

但此事,却给诸葛亮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别忘了诸葛亮曾言: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如今都要北伐了,“庞统”没见着,却发现了一个恩将仇报的小人。这对诸葛亮的形象也好,威望也罢都造成了很大损害。

对没有担当的聪明人,不可施以大恩!现实中照样也是如此,所谓的“大恩养仇人”,其实就是在指这类无担当的聪明人。

所以倘若我们在现实中,遇到这三类聪明人,还是警惕些为好,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