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孩子抑郁了,家长该做些啥 当孩子抑郁了,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挨了不少骂,也收到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印象深刻的是有位网友留言,说自己孩子也抑郁了,希望知道我的联系方式,和我抱团取暖。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我自己都压力山大,马上就要垮掉了,完全无力承受多一根的

挨了不少骂,也收到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印象深刻的是有位网友留言,说自己孩子也抑郁了,希望知道我的联系方式,和我抱团取暖。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我自己都压力山大,马上就要垮掉了,完全无力承受多一根的稻草。

没想到三年后的 我通过网上发文、泡群、参与陪伴者培训和考核,有能量和更多身陷困境的家长们抱团取暖、互相扶持,一起穿越因抑郁症带来的人生寒冬。

“当孩子抑郁了,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因为亲身经历,因为所见所闻,因为学习成长、感悟总结,我在此试着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家长常常踩的坑:

1.搬家。

陪女儿住院时,同病房的妈妈说女儿生病了,她第一时间请来风水大师来家里察看,认为是风水不好,导致女儿生病。所以急急忙忙换了房子。

2.做法事。

通过做法事驱邪、或者与前世冤亲债主和解。当时,还有朋友提醒我“婴灵”,说可能以前流产的孩子,满满怨气,所以伤害有幸活下来占用原本属于他们的幸福的弟弟妹妹,让家宅不灵。

3.搬救兵。

叫来七大姑、八大姨,上门或者电话轰炸,轮番劝说闭门不出的孩子: “坚强些,少想些,比你惨的人可多了,他们不也活得好好的吗?别那么经不起事。” “你看你把你爸爸妈妈都急成啥样了?他们容易吗?为了养大你,吃了多少苦?做人要讲良心!” “加油,咬紧牙关,挺挺就过去了。”

4.阻止孩子治疗。

“去医院看心理科或精神科,会被人贴上标签,没病也会成有病的了”。 “那些量表,心情不好时去打勾勾,谁都可能有抑郁症的。” “如果留下治疗记录,会影响以后学业、就业、前途的。 “吃药会把人吃傻,把脑子吃坏,还会产生依赖。” “心理咨询有啥用?忽悠人的,骗钱的。”

我见过有家长要求孩子吃药,孩子拒绝的。也见过孩子希望药物治疗,家长极力阻止的。

5.以旅行代替治疗。

陪女儿住院时,亲眼见到一位妈妈的讲述。

高三的学霸儿子突然状态变差,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把孩子叫到办公室,因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气急败坏之下,给了孩子一巴掌。

反复教导没有效果,请来家长。急脾气的爸爸越听班主任的控诉越生气,恶向心头起,怒向胆边生,又给了孩子一巴掌。

然而没有用,一向乖巧懂事、自律自觉,让老师家长省心放心的好孩子,就是成天打瞌睡,听不了课,交不了作业,考试成绩更是惨不忍睹。怎么办?偏僻的小县城里总算有位有识之士提醒说: “可能是学习压力太大了,孩子抑郁了。没事,带出去旅游一趟,就会好的。”

花了一两万元,旅行半个月后,回到学校的孩子并没出现明显的好转。最终选择住院治疗。我看到这个高高瘦瘦、戴着眼镜的内向男孩,总是捧着书在看、或是做题,脸上没有半点笑意,也不与人交谈。

6.急切计划、执行各种康复方案。

因为晒太阳好,因为运动好,因为多出门好,因为社交好......家长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配合,几番失败后,转而愤怒攻击: “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就是不想好,老子不管你了。”

陪伴生病的孩子,家长要做到“不受伤、不逃跑、不攻击”,真的是特别艰难的挑战。

7.用可怕的未来恐吓孩子。

“你这样下去,将来可怎么办?考不上大学,工作都找不了,怎么活?” “爸爸妈妈在一天,还可以管你一天。我们不在了,你喝西北风去?”

8.用愧疚感绑架孩子。

天天哭丧着脸,一脸哀愁,试图用颗颗眼泪、声声叹息唤起孩子的愧疚感,让孩子从此发奋图强,摆脱脆弱软弱。

9.家长成为更惊慌的第二只小鸡。

关于第二只小鸡的实验:

“第一步实验:死死地盯着小鸡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在第二步实验中,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

第三步实验,在吓唬一只小鸡的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受惊的小鸡会通过身旁第二只小鸡来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

我看到自己和很多的家长们,很容易不自觉地成为比孩子更惊慌、更绝望崩溃的第二只小鸡。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家长,都有一段陷入严重抑郁焦虑,觉得活不下去的日子。要不要继续活?那么痛那么苦地活,何时是个头?又有何必要吃那些没有价值的、没完没了的苦呢?所以,在心理疾病孩子的家庭里,关于生死的话题宛如天气预报,总是会被频频提及。很多时候,甚至上升到带着孩子“同归于尽”的严重程度。

当家长陷入抑郁焦虑,出现认知严重偏差的状态,其实像极了孩子。可惜家长很难做到和孩子悲欢相通、感同身受,从而化身为孩子的战友,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战胜困难。

比如:因为孩子生病,变得忧心忡忡、心烦意乱、魂不守舍的家长,无法正常工作、生活,也无法听帮助自我成长和疗愈的课程。是否像极了相同状态的孩子?太多的内心冲突、情绪内耗,封印了所有的智慧和能量,极度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变成了一条无法动弹、任凭命运宰割的咸鱼。

比如:回避社交。迄今为止,我依然无法疗愈女儿生病带给我的病耻感。尽量减少参与亲友聚会,不邀请亲友到家作客,隐瞒女儿实情,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维持一切都挺好的谎言,用谈笑风声维持坚强乐观的体面。我回想自己还从未因为孩子的事,在任何一个人面前崩溃痛哭流过眼泪。拒绝同学聚会,发展到拒接同学电话。这是否像极了因为自我感觉很糟糕,因而不愿出门见人的孩子?

比如:睡眠障碍。因为千愁万绪,所以吃不下、睡不着的家长,满面憔悴,双眼无神的样子。是不是和孩子很同频呢?

10.推荐孩子看心理学书籍、励志文章。

希望用知识的力量、过来人的经验,帮助孩子战胜抑郁、重获新生。可是孩子非常反感和愤怒。要么觉得自己不感兴趣,要么觉得有病的明明是家长,为什么你不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