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福报最大的两个咒语能中午念吗,什么时候念最好? 民俗 | 祈雨习俗

祈雨或求雨,古称雩祀, 对于以农耕为的主社会来说,是一个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习俗,也有认为羿射九日也是抗旱祈雨的反映。但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确实就有祈雨的记载“甲子卜,其求雨于东方。”而商汤祈雨的故事,

福报最大的两个咒语能中午念吗,什么时候念最好? 民俗 | 祈雨习俗

祈雨或求雨,古称雩祀, 对于以农耕为的主社会来说,是一个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习俗,也有认为羿射九日也是抗旱祈雨的反映。但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确实就有祈雨的记载“甲子卜,其求雨于东方。”而商汤祈雨的故事,更是言之凿凿,有史为证。以后历朝历代都有文献,直到民国乃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有大旱祈雨的活动。祈雨不仅在我省我国,甚至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中。从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从澳洲的土著到俄罗斯的先民,都有过祈雨的记载。到了近代,一些已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中,祈雨活动仍然存在,所以绝不能把祈雨简单的看做巫术和迷信,而他也是一种习俗和文化。

我们山西我们原平,地处丘陵十年九旱,那时候水利设施有限,没有水库没有深井,我们抗击干旱的能力非常薄弱,只能靠天吃饭,祈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自救活动了。

在民国年间的崞县上院《辛氏族谱》就有把祈雨当做公益善行的记载:维瑞二十一世西股人,正全公之次子。性孝友亦谨厚勇于为善。其事亲也备得欢心,其敬兄也恭而且诚。其行己也谦虚自处,其待人也宁使人负己,不使己负人。生平遇有义举唯恐或后。民国二年五月间旱魃为虐已蒔者,将稾未种者大半。公自目击心伤,邀同乡中耆老辛毓华、李定五、辛增华等五六人斋戒赤足,虔往村西龙王庙昼夜跪香祈祷,至第三日雨果降,愿以每年七月望日用羊酬报,迄今仍之。公年已七旬有余,身弱气衰,在冷地三昼夜,积成大病一场。此虽陋习,要可见勇于为善之一斑矣。

即使上世纪六十年代四清文革期间,极左已到极致,破四旧立四新抓得很紧,遇到大旱那些社队干部以及公家派来的“工作队员”也不会禁绝祈雨,只是睁只眼闭只眼而已,抑或也有暗中撺掇甚至操纵者,在生死存亡的自然灾害面前,不同阶层的人找到了共同的诉求和默契。

祈雨的理念

在古人的意识中认为万物有灵,天神是世间的最高主宰,甚至天庭的框架结构也是按照人世间的朝廷设制的。苍天大地都是有灵性的,上苍造物上苍造人,就要关心民间疾苦,关心苍生的存亡。无论下雨刮风等等自然现象都有各种神祇掌管。在古人的心目中,雨水是由天神主宰的,天神叫下雨就下雨,雨水崇拜便转移到了对管理雨水之神的崇拜。天人合一,人与天是可以互动的,于是产生向上天提出诉求,请降甘霖解除旱灾的一系列活动。雩祀祈雨求雨大致由此而来。

在祈雨时所祀之神有玉皇、龙王及关公等神灵。如关公五月十三生日,需要洒水磨刀,夹缝中卑微的草木之人便生降雨的期望。

祈雨的方法

既然雨水是神主宰的,而我们也确定要向上苍祈雨,那首先就要清楚大旱有何因果缘由?是哪个环节上掉了链子?好多祈雨方法都是由此而来。

1我们做错了某件事,惹恼了上天,于是要用干旱告诫惩处众人?

2司雨之神因其他事情,延误了下雨?或者把雨下到其他地方去了?

3司雨之神忘了下雨?

4旱魃出来为虐?等等。

于是与其坐以待毙,何不起来抗争?采取种种办法,主动向上苍提出诉求才能存活下去。体现了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积极的心态,敬畏神祉,尊重自然,寄托希望,鼓舞士气,团结一致,战胜困难。

祈雨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朝廷祈雨

体察黎民的皇帝遇上最严重的全国大范围的旱灾,就会为了苍生存亡,国家安稳而亲自出面或者委派自己的代表,前往名山大川、宗庙社坛、寺观庙宇进行祈雨。不管原来有无宗教信仰,即使为了功利也得为之。身为天子或者天子的代表与上天神佛沟通起来更直接些,上苍也很看重他的态度。先斋戒数日,沐浴更衣,依一定的仪式祭天祭神,也有诚恳的写出罪己诏,祷告上帝:全是我做的不好,不怨苍生黎民,别让他们跟着受苦受难了,惩罚我吧!请赶紧降雨挽救芸芸众生。这当然是是最高级别的祈雨了,一旦下雨,说明有灵。一旦仍然无雨,那就是罪过太深重了。

也有宰相大臣出面参与的仪式稍微简化些的官方祈雨。

二、地方官员祈雨

粮食收成的丰欠关系到地方税收社会稳定与民心向背,也是政绩的重要部分。所以祈雨也为州县官吏重视,每遇天旱或者接受有司指令,或者顺应民愿体察民情,或者官员自发祭祀祈雨。多往境内名山大川及神庙社祠等。许多地方志都有类似记载,诸如我省榆社寿阳,河北武安等县都有。

即使当代,我国的台湾地区,久旱不雨时仍有一些地方官员到神庙焚香敬纸,为民祈雨。尽管现代观念认为祈雨是迷信,不可能达到降雨。但这却是执政者安定民心增加凝聚力的方式,或许它心理的抚慰作用大于抗旱的实质意义。

三、黎民自发祈雨

黎庶苍生受到的旱涝灾害之苦最直接最深重,他们祈雨的心情也最虔诚最迫切,目的也最朴素最实际,所以自发组织祈雨活动也最积极。他们完全从实际出发,为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进行,希冀通过祈雨,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起码能繁衍生息活下去。

十年九旱,反复祈雨,这些程式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每个参与者都虔诚庄重,头戴柳条圈,遵守规矩,说吉利话,满怀希冀的声援支持。具体做法各有不同。

1. 七寡妇祈雨

村里选七个守寡多年,品珍德懿,安守本份的老妇。由她们代表全体村民祈雨,她们带上供品:馒头、瓜果、香纸,到龙王庙塑像前焚香叩头,祈祷许愿。让龙王看到最弱势的寡妇在大旱面前已无生存能力,心生恻隐,普降甘霖,解除灾情。记得大约六十年代初期四清以前,有一年大旱,几个老人自发举行祈雨,那时龙王庙已经拆除,所以另设祭坛,沐浴斋戒,粗茶素食,连续七天不回自家,我们小孩子头戴柳圈,守在周围,心怀敬重,端茶递水,参与其中。别人也一脸虔诚,不可当做稀奇看待。记的最后天遂人愿,下了小雨,觉得是受到上苍眷顾。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次祈雨活动,后来把它按善行义举记入族谱之中。

2. 善祈雨:

村里选出七个品行优异,德高望重的老者,履行祈雨仪式。这些 “善人”头戴柳枝编的帽子,上身赤裸,高挽裤腿,赤裸双脚。敲锣打鼓,乐队伴奏下将龙王神像或者所选其他神像从庙中抬出,沿本村大街小巷游行。路人及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前摆好香案供品,叩拜迎送,而且各家都要把门前的道路打扫干净清水洒街。苍生朴素的认为既然要请神祇降雨就要给他有所酬谢,比如吹响器,舞蹈秧歌,或者唱戏。让神祇看到大旱带给芸芸众生的苦难及我们对它的崇敬与期待。以期感动神灵降雨。

3.游雨

大型集体外出祈雨也叫游雨,往往在天旱特别严重、几种方法无效时发起更大规模的外出祈雨。小时候接触过一位老人,她的娘家是崞县永兴村的,叔叔伯伯都参加过游雨,她悄悄的给我讲了这个过程。游雨人多势众,可以一个村子独自举办,也可几个村子联合一起进山游雨。届时全村的青壮年小伙子在长者的带领下,上身赤裸,赤裸双脚,头戴柳条帽,清素饮食,戒烟酒,不戴草帽不打伞,鼓乐喧天,弹拉吹奏。以一定仪式抬着用红布裹着的取水瓶子向几十里之外的取水地进发。途经的村庄一般都给以食宿接待,并有部分人加入到取水队伍。到了山中取水时将所带供品一应摆出,然后有些巫术色彩:需要几分便祈求几分,太少不能解除旱灾,太多又怕引起涝灾。取上水之后回来供奉在本地的龙王庙中,焚香敬纸祭祀,同时也有吹响器,舞蹈红火,唱戏。

4.恶祈雨

传统思维先礼后兵、先善后恶,上述方式再无法凑效时,干旱煎熬,我们就加大祈雨力度,演变出带有自残倾向的“恶祈雨”。从信仰逻辑来讲是希望通过自我折磨展示黎庶所受旱灾之苦,以求得神灵的怜悯之心,开恩降雨。

有些影视作品所说“提马子”则是恶祈雨的象形展现。还是那位老人给我讲他叔叔伯伯是村中品行出众急公好义的人,每次祈雨都有参加。恶求雨时参与者要遭受极大的苦难,他们赤裸上,不穿鞋袜,肩抗用两个切草刀绑成的几十斤重的三角形木枷。在他周围跟随几个助手,这些都是他的哥哥弟弟等亲人,助手们为了让祈雨者减轻负担,尽力在每个角为他多承担些重量。一直走十多天,只吃素食,不烟不酒,休息时间也很短,到了目的地芦芽山之后,求雨者跪在尖利的石渣上或者长满荆棘的草丛中,两脚及两膝盖鲜血淋淋、心无杂念,口念咒语,为感动上苍,会持续很长时间。按照需要然祈求几分。回来之后同样供奉在本地的龙王庙中,焚香敬纸祭祀,有吹响器,舞蹈红火,唱戏。

祈雨回来,这些人都是英雄。他们做得都是善事,我们坚信由于祈雨普救众生,会给参与者带来很大的福报。事后也不会有什么灾病之苦,身体会完好无损。

但我也看到家谱中记载民国二年由于祈雨而大病一场的辛维瑞。

5.打旱魃

我们对于龙王的请愿祈求也是有限度的,多次祈雨仍不起作用时逐渐对神祇失去信心,认为是旱魃作怪干扰降雨。我们开始骚动生气,于是出现打旱魃。最为激烈的是对龙王由恭敬而演变为成愤怒的责打。往往请几位和尚带着三把锄头镰刀放在神像前,由几位身强力壮的人把旱魃附身的龙王塑像搬倒在地,五花大绑,用皮鞭抽打、责骂,想用这种方式打跑旱魃。把管理施雨的神像暴晒于日光之下,体会烈日当头的滋味,也有直至把神像晒裂的记录。让他屈服于我们的愿望,履行下雨职责。美国作家描写清末社会形态的一本书中也记录了这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