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三清木雕印版

今天给各位分享道教三清木雕印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道教里的三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结合佛教与道教的教义,以及两教在历史上的冲突,谈谈佛教艺术与道教艺术的联系和区别佛教艺术佛教艺术导源于印度工巧

今天给各位分享道教三清木雕印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道教里的三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结合佛教与道教的教义,以及两教在历史上的冲突,谈谈佛教艺术与道教艺术的联系和区别佛教艺术佛教艺术导源于印度工巧明业。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时期,由于戒律中(沙弥十戒)有‘远离观听歌舞’之明文规定,故未能建立艺术发展之基础,而仅限于佛足、金刚座、菩提树等之雕画,以为佛陀之象征。约至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之时,雕刻、建筑、绘画、工艺等艺术活动始随印度都市工商业与部分进步派僧侣之革新精神而兴起,打破以往小乘时代不敢模拟佛像之观念,而普遍塑造佛像供养礼拜,佛教艺术乃藉造像而大兴。

印度佛教艺术可大别为兼具希腊、印度、大夏、安息等艺术素质之犍驮罗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

至笈多王朝(302),以摩揭陀为中心,统一印度,印度本身之艺术乃与犍驮罗艺术先后依附于佛教而东传中国。

至隋唐之世,无论佛教义理或艺术均已与中国人性情精神相结合,并融入中国特有之情操与气度,使佛教艺术衍为纯中国之型态。

道教艺术以宣传道教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

包括日常供奉和用于斋醮等祈禳祭祀活动的神仙画像或雕塑的神像、故事画、水陆画以及宫观的藻饰与法器上的花纹图案、浮雕等。

造像 制作神像,形式多样。

《太上洞玄灵宝国王行道经》称造像“随其所有,金银珠玉,绣画织成,刻本范泥,凿龛琢石,雕牙镂骨,印纸图画”等均可,只要“一念发心,大小随力,庄严朴素,各尽当时”。

但具体制作,皆有定式。

据道书《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规定,造像必须“依经具其仪相”,“衣冠华座,并须如法”。

天尊“帔以九色离罗或五色云霞、山水杂锦”等,“不得用纯紫、丹青、碧绿等”。

真人“不得散发、长耳、独角,并须戴芙蓉、飞云、元始等冠”。

左右二真“或持经执简,把诸香华,悉须恭肃,不得放诞手足,衣服偏斜”等。

早期道教的塑像或画像曾经受到佛教艺术一定的影响。

唐释法琳《辨正论》引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作形像。

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

”唐太宗为王远知建太平观以及王轨重建茅山华阳观,其内殿塑造元始天尊像一躯,都取左右二真人夹侍的形式。

其后,号然又取法佛教在诸天神头部加添圆光,但是,其形象是中国化的人物面貌,其创作思想深受道家哲学和道教教义的影响,其技法又是中国古铜器、汉画像砖以及古代人物画技法的直接继承,具有明显的道教美术自身的风格。

现存道教石刻造像有泉州北郊清源山老君像巨型石刻,晋祠彩塑以及元代的龙山石窟等。

其中泉州石刻老君像,背松倚望,意态谦恭,两眼平视,慈祥和蔼,美须大耳,左手依膝,右手靠几,全身线条遒劲有力,洗炼概括。

石像高5.1米,以整块天然巨石雕成,宏伟壮观,是道教造像艺术中的珍品。

太原晋祠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有圣母、宦官、女官及侍女像共43尊彩塑,以皇后、群臣、宫女的生活形象为范本,脸型、体态和感情流露都近于世俗生活的原型(见彩图)。

龙山石窟,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

始建于元元贞六年(1295)以前,窟内雕有三清、虚皇、张天师、三皇、玄真子、披云子和北七真的石像。

主要修建者为随邱处机西游的十八行者之一的宋披云。

他还增修龙山石窟五个洞,使其“殿阁峥嵘,金碧丹艧,如鳌头突出”。

既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又力图体现道教的教义思想。

以“画以立意”为宗旨,采用“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的方法。

在创作中不仅调动“出水”、“当风”等多种艺术手段,而且体现了道教对绘制神像的种种要求。

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像,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五像陪祀。

画家吴道子有五帝、五官、星宿像等,其中画于河南鹿邑太清宫的太上玄元皇帝像,史载系绢本,即绘于单幅绢上,不施裱褙,供奉时悬挂于壁间架上,后刻石于苏州玄妙观,才得以传世。

壁画 秦汉间神仙思想盛行,在藻饰宫殿、陵墓的美术作品以及帛画中,常有关于神仙、祥异等内容。

辽宁金县营城子汉墓壁画,其左上端云气缭绕,中有一人,身披羽毛;右上端有一龙,昂头相向。

画中央有戴三山冠的佩剑人和白发之老翁,作神仙与墓主言谈状。

壁画黑仙人佩剑、羽衣、须发、云气等形象朴茂高古,线条古朴随意,为道教壁画的先声。

唐宋时,道教壁画已相当普遍。

现存的泰山岱庙天贶殿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以皇家宫廷生活为模式,描绘泰山神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山水人物相互衬托,艺术的世俗化倾向浓厚,虽经明、清画工重加彩绘,工匠制作痕迹较重,但尚能体现宋代道画的特色。

元代宫廷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专门管理修建宫廷庙宇的各种工匠,彩塑家刘元统领“梵像提举司”,各地著名画工还加“待诏”衔。

元代初期道教全真道曾盛极一时,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就是集唐宋道画传统的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

永乐宫壁画画面长90.68米,高4.26米,实绘大小神像共 286尊。

三清殿壁画沿用《朝元仙仗图》的样式,以“三清”为中心,组成层次井然的仪仗,表达出“三清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