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胶东清代蓬莱先生刘六元“占卜寻物”传说两则

胶东清代蓬莱先生刘六元“占卜寻物”传说两则

“易学”博大精深,门类甚广,堪舆、解梦、占卜、测字等皆是其衍生分支。古代以此为业者颇多,并且留下了很多令人称奇的传说。在清代的胶东半岛,民间就不乏这样的故事。接下来就为大家简述两则。

这两则故事的主角为同一人,他姓刘,道号“六元”,原籍蓬莱,后来徙居宁海州(牟平)。其祖上本是行伍出身,但业余却喜欢研究易理,战斗时因此屡立奇功。不过,这套易理并未全部传给后代,刘六元只学到了占卜之术,尤其擅长“占卜寻物”。而在接连几次应验之后,他声名鹊起,逐渐开始在胶东各县云游。期间也常有人慕名前来请他帮忙。

第一则故事就发生在他云游栖霞县之际。当时,栖霞城北有一富翁,其膝下只有一子,在上私塾途中“逃学”,家中百般寻找仍不得所踪,听说刘六元正好在栖霞,便将之视为救星,前去请求帮忙。

刘六元经过一番推演,给出了这样的批语:“第循大路南行,将近邑,遇一鬻薪人荷空架自城中出,询之便得。”大意就是:沿着大路向南找,途中能遇到一个进城卖柴归来的樵夫,从他口中可以问到下落。

富户虽感奇怪,但眼下也无他法,就依刘六元所言前去寻找。而到了城郊,他果然遇到了一位挑着空担的农夫。一打听,对方也的确是刚刚进城将柴卖出。富户眼前一亮,连忙向对方描述儿子长相,并询问下落。

农夫听说富户儿子是个书生,连连摇头道:“自己只是个卖柴的,根本不认识什么书生。”富户有些失望,但想到刘六元的叮嘱,便再三央求农夫好好回想。农夫见对方如此焦急,不禁心有恻隐,他提醒说:“自己虽然没有见过富户儿子,但进城卖柴时经常与另一家私塾打交道。这家私塾里书生众多,人来人往,说不定那边会有线索。”说完,他就带着富户前往私塾。而进门之后发现,富户的儿子就在那里(可能是不喜欢自己上学的那家私塾,而偷偷跑到这边来听课)。这个寻找的过程,与刘六元所言,分毫不差。

第二则故事发生在文登县。刘六元有个族侄住在文登县的文登营,他来到文登后就住在族侄家中。而附近营南村一户陈姓人家很快闻声赶来,请刘六元帮忙寻找自家刚刚丢失的一头骡子。刘六元这次给出的批语是:“骡在北方二土中,三王会便得。”

陈家拿到批语之后,也摸不着头脑,不过还是按照“北方”这个关键词行动起来。当天营北王疃赶集,陈家便安排一位王姓佣工前去集上打听。这位佣工在集上找了半天没有结果,无意中就来到一家王姓人开的客栈休息。

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有一人也来到客栈,向在座打听有没有人丢失骡子。佣工大喜,连忙起身应声。仔细询问,这人也姓王。他有个邻居叫作王廷圭,家住市北,近来刚捡到一头骡子。今日赶集,王廷圭便叮嘱他说:“如果遇到丢骡子的人,可以带着他前来认领。”

佣工跟随对方到王廷圭家中一看,骡子就是陈家丢失的那头。以此来看,刘六元的批语“北方二土”,指的就是住在营北王疃的王廷圭(二土为圭),而“三王会”指的就是“王姓佣工在王家客栈遇到王姓邻居”,这实在是令人称奇。

这两则故事当中,栖霞之事无名无姓,难以详考。而文登之事的地点和人物都记载明确。现威海市文登区文登营镇辖下确有营南村,该村也的确有很多陈姓人。纵然此事在情节上可能有夸张之处,但应该也不是凭空而来吧(注:两则故事均收录在清代文登籍文士林培玠的《废铎呓》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