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滕王阁序是几年级学的(《兰亭集序》课文原文)

滕王阁序是国内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描绘了滕王阁的壮美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和思考。

滕王阁序是几年级学的(《兰亭集序》课文原文)

滕王阁夜景在歌舞装点下愈加斑斓

仕途尽毁对于王勃的文学生命而言,却构成一道重要的分水岭,是所谓“苦难出诗人”的又一典型例证。逐出沛王府前,王勃的作品多见于书、启、表、颂之类应制,才气有余而厚重不足。逐出沛王府后,他的文字内容愈加丰富,抒发乡情乡思、感叹世道沧桑、流露内心不平、表达平生抱负的篇什占了多数。所以在《滕王阁序》中,我们才听到这样的人生感慨:“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果说14岁的王勃就能写出如此苍凉而深沉的文字,未免也过于早熟了吧?这也是我赞同“26岁派”的根本原因。再说说《滕王阁序》中的另一处数字争议,其实它和前一争议,又有着必然的联系。紧接上引,《滕王阁序》另起一行的首句即为此争议的由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按照《古文观止》《古文真宝》的记录,皆言“历代名文云,三尺言其小”,可谓语焉不详。民国学者高步瀛和当代学者王力指“三尺”为绅带(下级官僚衣带结余下垂部分的长度),也有人认为“三尺”指其身高,以证文章确实为14岁所作。这就涉及“一尺”的计量标准了,但历代并不一致,结合国内国家计量总局所编《国内古代度量衡图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等资料所示:商代时一尺合今大约17厘米(以下所涉“厘米”皆为大约),按这一尺度,男性身高一丈上下,即“丈夫”之称的由来。再比如《孟子·滕文公子》中有“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说,但战国至汉代,一尺相当于23厘米,若按原文“三尺微命”计量,14岁少年王勃的身高,未免也太过矮小了。到了王勃所处的唐代,一尺的概念为30厘米,三尺也不过90厘米,与14岁少年的正常身高严重不符。有一次,我偶尔读到一则有关日本正仓院(日本奈良时代的仓库)的记载,并研读了相关论文,说到正仓院存有一本《王勃诗序》的卷本,记有“庆云四年”(707年)的年号,意味着此乃王勃死后30年左右的产物。但令人惊异的是,从它的原始记录看,并非“勃,三尺微命”,而是“勃,五尺微命”,这可不是差之毫厘,而是相去近七成。考虑到正仓院本是《王勃集》最初的结集文字,史料价值和可靠性不言而喻,难道是“三尺”的版本有误?日本学者道坂昭广认为“三”有可能是当年抄写时的笔误,所以才给后人带来误解。假如这一说法能成立,“14岁派”便获得较为有力的支撑了,因为王勃的身高一下子“猛增”到150厘米的话,与14岁这个特定年龄就较为吻合了。不过道坂昭广的看法并非定论,况且他还有另一种假设,即“五尺”也可能是王勃作为后学,谦称自己学力不足的一种措辞(这个说法也很难确诂);至于还有一些其他的论点,限于篇幅,恕不一一罗列,我也只好在此先“搁置”争议了。其实,无论《滕王阁序》是王勃14岁所写,还是26岁所作,也无论原文中究竟是“三尺微命”还是“五尺微命”,作为传世的骈文经典,其旷古一流的文品,是举世公认的。每读此文,或临写历代书录此文的法帖,都能感受到那种雄襟浩魄、“倏如流电惊”(陶渊明《杂诗十二首》)般飞扬的气势。正所谓往者不可追,来者何能续?究王勃一生,从功业上讲,实属未展厥抱,赍志以殁;但从文学成就上讲,不说其他,仅凭一篇《滕王阁序》,即足以流芳后世。难道,这就是欧阳修所言“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的内在真义吗?


滕王阁序是我们初中历史课上学习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篇文学名篇,更是一段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通过学习滕王阁序,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历史文化,还能够感受到国内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断努力,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