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为啥中原百姓宁可

为啥中原百姓宁可

“闯关东”,听起来是很豪迈的词语,但它其实指的是满清时期的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人口大型迁移——从山东迁移到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地区,在交通极度不发达的时代如果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需要的除了搏命的勇气和觉悟,还有的就是从此远离故土的悲伤。因为中国人信仰“落叶归根”,对生养自己的家乡有着无法割舍的执念,如果需要做到不得不拖家带口远离故土,那表明的是这些人在当地已经无法再生存下去,所以不得不摈弃信仰和祖先,千里跋涉去他乡闯生活,但既然是去闯生活,他们为什么不去气候宜人,富庶安逸的南方,反而选择去到气候寒冷的北方呢?01所谓“闯关东”满清皇朝打进并进驻中原后,将他们原先的地牌从从山海关以北划分,然后实行封锁,一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祖居之地,为自己留后路,还有就是为了防止汉文化对他们原有文化的渗透。自那以后,山海关以北的地方被称为关外,而以南的地方叫关内。

关内大部分百姓生活在中原地区,他们原本对关外并不感兴趣,中国人骨子里就是念家的,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和家乡,对别人的土地就家乡就起不了任何心思,更遑论还要去到关外了。

但世事无常,满清后期,中原百姓,特别是山东一代的百姓越来越多,有限的土地资源本就已经无法承载人口的过度增长,加上降水过多,黄河泛滥,他们不得不经过无数次无法避免的天灾,导致有限的土地和家园受损严重,吃不起饭的灾民遍地都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饿死的人,家乡仿佛已经无法容纳他们了。

于是,一些在家乡已经看不到希望的人,为了活下去,开始尝试着带上家人,往关外迁移,看看能不能去那里重新获得土地,然后拥有能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充满艰辛和未知的危险的,所以叫做“闯”关东。

02为何选择去关外?首先是地理位置原因,中原百姓虽然生活在关内,但当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选择一个有可能靠他们自己的能力走到的地方,附近已经没有可能了,那稍微远一点的关外就算是一个最优选择,毕竟当时交通闭塞,他们作为难民更是不可能有像样的交通工具,想要迁徙,当然是要选择相对来说近一些的地方。

其次是资源问题,这些选择向外迁移的中原百姓,是因为家乡的土地资源被过剩的人口挤压以及被天灾破坏了,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才走的,他们迁移首要的目标是获得另外的土地资源,而关外东北一带,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且黑土地肥沃,适合种植,这些条件恰好符合了他们最大最基础的需求——去瓜分这样的土地资源,不再饿肚子。

然后就是文化层面,最开始山海关外被清政府刻意封禁,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汉文化的渗透,但到了满清后期,清政府遭遇了各种内忧外患,已经自顾不暇,山海关的封禁在他们有意无意的放松下,已经形同虚设。

中原文化于是趁机越过山海关,在关外迅速扎根扩散。

本身已经混合了中原文化的关外,接收起闯关东的中原百姓来,就更为顺理成章,加上闯关东的人群数量庞大,时间线长,真正去到关外生活的人口众多,他们在关外群居在一起,根本不需要重新去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可以依然沿用自己以往的生活习惯,这种条件下,闯关东就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03为何不去温暖富庶的南方?正如上文所诉,中原地区还是属于北方,他们想要在恶劣的交通条件下向外迁移,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迁往南方,那他们就会经历无数次真正的“跋山涉水”,路程过于遥远,路途过于艰险,普通的老百姓在没有车船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安然无恙的到达南方。

另外,南方确实温暖富庶,所以在南方生活的人口众多,虽说是在满清时期,还不至于达到寸土寸金的地步,但也并没有过多的土地资源余量来提供给大量迁移过来的难民使用,没有多余的土地分享,中原百姓千里跋涉到南方去也就没有了意义。

再有,中国很大,在满清时期,交通不发达,文化没有机会融合,所以生活习惯以及社会习俗相差都是比较大的,中原百姓如果往南方迁移,受现实条件限制,他们没法像在关外一样,聚居在一起,只能分散而居,这样一来,他们就必须花上大量的时间来融入南方文化,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难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对于生存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呈现,北方人还是以农耕为主,而南方人,却是崇尚农商结合,道不同,更难相融。

最后,满清后期南方多数地区都开始不断陷入战乱,一些南方本地的百姓也不得不因为世道动荡而背井离乡,在他们已经自顾不暇的时候,哪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以及经济条件去迎接那么一大波迁移过来的人潮呢?04结语闯关东其实是中原百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的无奈选择,虽说中间也流传了很多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但对于经理其中的人来说,苦难无以言说,好在他们终于闯成功了,将大东北的土地资源有效的利用了起来,一代一代的好好的活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