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鞑靼、女真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鞑靼、女真

“天苍苍,野茫茫。”这首家喻户晓的《敕勒歌》是北朝的一首民歌,根据历史记载是由鲜卑语翻译作汉语而成。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的身影可以说一直延续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鞑靼、女真……这些名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谓是既陌生又熟悉。

那么,究竟该如何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进行区分呢?不妨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政权更迭史,探寻背后的故事。

01从夏商周到秦朝早在夏商周时期,少数民族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了我国的历史舞台上。

在这一时期,中原文明自恃正统,便将周围的少数民族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成为了南蛮、东夷、西戎、北狄。

而随着发展,中原才逐渐对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

其中最为出名的两个就是匈奴和东胡。

当时的匈奴一般分布在西北一带,他们其实是夏朝灭亡后的一支夏桀后代。

而东胡则因为地理位置还要位于匈奴以东而得名,由东胡、濊貊、肃慎三族组成。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群雄逐鹿,匈奴和东胡也在此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势力一度十分鼎盛,东胡甚至曾经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

但是很快随着秦始皇一统中原,就开始了对周边游牧民族的交战。

秦朝派出了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将匈奴击退了七百余里。

不过由于秦朝的寿命短暂,二代胡亥并没有能够坐稳皇位,这也就给了匈奴喘息恢复的时机。

因此在秦朝灭亡的那一年,匈奴就盯上了东胡,将其一举击溃,从此,东胡的三大部族分裂成为了南乌桓和北鲜卑。

02从汉朝到南北由于东胡的分裂,乌桓和鲜卑都选择了暂时隐退,休养生息。

于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便显得匈奴一家独大。

这时,因为汉朝也是刚刚建成,一时也不好直接和匈奴开战,于是便以和亲的方式先后派遣了一批公主嫁入匈奴,缓和两族关系。

史书中著名的昭君出塞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而这种相对和平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汉武帝登基,霍去病等忠勇的将士将匈奴打得一路溃散。

后来又有东汉时期的窦宪出马,导致匈奴不得不放弃攻打中原,将目光投向了中亚与西亚地区。

至于此时的鲜卑则是观察了一番局势,先趁汉朝和匈奴人正战成一团,大胆对乌桓出手。

乌桓不敌,本意欲抓住东汉后期的衰败之态反咬一波,但最后也没能成功,在三国初年被灭。

至此,乌桓消失,曾经的东胡彻底只剩下鲜卑一族。

纵观全局,匈奴已然北上,而此刻的中原地区正是三国鼎立之态,互相“勾心斗角”。

对于鲜卑来说,这可谓是绝佳的发展时期。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鲜卑也再次逐渐分成了拓跋氏的北鲜卑、宇文氏的东鲜卑,和慕容氏的西鲜卑。

因此,到了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原的政权,历史上便出现了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

而后,北鲜卑中就出现了柔然族。

在北鲜卑成立北魏政权后,柔然族就占据了北鲜卑原来的地盘。

同样,柔然中也分裂出了突厥一族,甚至之后在公元552年大败柔然。

03从隋唐到明清到了隋朝,突厥已经逐渐走向鼎盛,成为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对隋朝的危险不可谓不深。

但由于突厥内部自身的动荡因素,它逐渐分裂为了东西两支政权,最后被唐朝覆灭。

尽管突厥被灭,但此时的北方却还有一些较小的游牧民族在不断壮大自身,这就是后来宋朝人所说的“鞑靼”。

这一词也被后来的中原统治者相继沿用,成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而契丹就是其中的一者。

它在唐朝初期还十分弱小,到后来却一统草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也就是契丹辽国的诞生。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其军事力量相对于前朝来说相对弱小,在辽国面前并没有还手的机会。

而为了保存自身的力量,宋朝就和辽国签订了盟约。

而在辽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在东北一带却又有一个民族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这也就是女真。

而随着女真在东北地区逐渐壮大,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宋国、辽国和女真三股势力。

面对此情此景,原本和辽国暂时签订了盟约的宋国却转头投向了女真,二者联手消灭了辽国,也就是昔日的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