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宋代重文轻武,寒门学子处境如何?朝廷是如何帮助的?

宋代重文轻武,寒门学子处境如何?朝廷是如何帮助的?

宋朝经历过晚唐五代的社会变动,既有秩序被冲击,社会的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趋势明显,王朝的政策基调趋向务实。宋朝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门阀世家彻底走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社会精英阶层是平民士子,寒门学子处境如何?朝廷是如何帮助的?学子补贴一些家庭出身贫困或遭遇意外变故的学生,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御意外变故的能力自然较差,因此在传世的史料,宋朝的社会下层有“极贫秀才”,之说,极需要国家和民间进行救济。

如“史承相登科时,年恰四十矣。

未策之时,清贫特甚”。

吉州人戴之梦“少涉猎书记,无所成名,贫不能自养,佣书于里中富家”。

张景修,治平四年年进士,中第前,“其家极贫篓,徽市屋以居。

尝有绝句云`第檐月有千金税,稻饭年无一粒租,生事萧条人问我,水芭蕉与石葛蒲。

\'”张尧封“南京进士也,累举不第,家甚贫”。

石守道的生存状况更有代表意义“石守道为举子时,寓学于南都,其固穷苦学,是无比皆。

”在宋朝的崇儒佑文政策之下,宋朝学生人数多,无论在官办学校还是在私立学校读书,生活贫困者也较多,那些落榜者更加可怜,有的一心想通过科举入仕赴杭赶考的贫寒学生落榜后,无钱回家有的便投水而尽。

陶晋生认为,“很多落第的士人立即面临困境……如张唐民下第,母老而贫无以养,可困且艰矣。

因此,无论官、私学校,贫困者较多,急需要政府、民间力量实行救助。

宋朝沿用唐朝、五代的旧制,就读于各级官学的学生均有公费负担,除免交学杂书抄等费外,膳宿等费用也有国家负担。

宋仁宗时初建太学,朝廷拨给田土和房络,充做办学的经费。

宋仁宗嘉裕年间,教育家胡媛和孙复在太学执教,要求朝廷放宽太学的火禁规定,允许学生在学留宿,获得批准后,“远方孤寒之士”得以寄宿太学,免得长期羁留旅邸。

这些措施在经济上和住宿条件上都为全国各地的低级官僚和贫民子弟来京就学,提供了方便。

助学钱,就是由朝廷或地方行政部门直接拨给学校,资助形式有钱、粮两项,按人头分配的财物。

如神宗熙宁时,“置律学,赐钱万五千络,以养生徒”。

头子钱是宋政府按一定比例在法定租赋外加收的或在官府出纳时抽取的税钱。

北宋政府拨付头子钱扶助贫困儿童入学接受教育。

宋政府为平抑物价,贩济穷困而专设的经费。

在灾荒年,面对难民施以救济,太平年,在粮谷充足的情况下,有时也拨常平钱以充养士之费。

中央和地方对在读各级官办学校学生的资助,地方官学的赡学支出要比中央官学差一些,尽管如此,两宋地方官学所提供给学生的津贴,也能基本上保证学生的生活需要。

学田制度学田制是宋朝通过田地、校产办学经费之制。

保障了学校的经费来源,给贫困学生以资助。

南宋以后,随着太学的恢复,州县学校也于绍兴十三年,以后得以复置,所失去的学田等学产被责令返还。

各地州县学采取措施,置办学田。

所拨学田,不是给学校师生半耕半读的,而是给学校出租经营,靠收取地租来获取办学经费。

因为宋代的地方官学原本就有学糜,资助在学的学生,而学糜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学田的租入。

第二,学田只是校产的总称,为学校拨置的产业远不止田地,还有房、湖泊、山丘等,只是田地更为普遍罢了。

如台州官学有学田亩,地亩,山林亩。

它们的收益一般也充拨学费。

第三,两宋的学田来源主要是朝廷赐田,但也有购买民田以充学田的。

关于这一点,骊家驹先生在《两宋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有详细的论述,可供参考。

还有来自政府拨的绝户、庙产等之田和官员、民间士绅的捐田。

第四,政府减免或不征收学田的租税。

宋朝学生多且穷者众,尽管各地学校均有学田,且多有食宿之助,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还是生活困难。

为此,一些地方专门设立了用于资助贫困学子的生活或应付贫困学子的突发事件的一种庄田。

即义庄义田有时,义庄义田资助的人不仅有寒门学子,还有士子,甚至还会资助士族后人,不光资助学费,就连婚丧嫁娶等也包含在其中。

贡士庄,是学田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宋代地方兴办的慈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