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世人做事上天有感应吗?道教有关“天人感应”

不论是修道者,还是道教信仰者,在日常修行或拜求神明的时候,都希望能够实现人天之间的感应。天人感应,被认为是通神的最高境界。那么,在道教中,天人感应究竟指的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道教认为天道与人道之间是可以相通的,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人死而复生的事件,通常会被视为重大事件的征兆。而古人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武器,一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二是道教修炼观念。

什么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

简言之:“天”具有独立的意志,和“人”能够相通、相副(即“天人合一”),当人(最初主要指统治者)的行为合于道义、“顺天致民”时,上天就会显示祥瑞福兆来褒奖;反之,当人的言行失道、逆天而为时,天就会降灾异祸兆,以示警告。根据天人感应的原理,人们可以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推知祯祥灾异,即所谓“推明五行之运行,以关于五事之得失,而明天人感应之理者” 。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而“复生”故事,就属于“灾异”的范围,它的背后通常有着丰富的现实内涵。

“复生”故事,主要有两种典型类型,一是人死而复生,二是人鬼相合再生。

一、“人死复生”故事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观念

这类事件有很多,如《汉书·五行志》载赵春复活故事:

平帝元始元年二月,朔方广牧女子赵春病死,敛棺积六日,出在棺外,自言见夫死父,曰:“年二十七,不当死。”太守谭以闻。京房易传曰:“‘干父之蛊,有子,考亡咎。’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见先人之非,不则为私,厥妖人死复生。”一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史家认为,赵春复活一事是“至阴为阳,下人为上”的征兆,而其具体的现实指向,则如《太平御览》卷八八七引《搜神记》所言:

汉平帝元始元年二月,朔方广牧女子赵春病死,既棺敛,六日出棺外。自言见死人及父,曰:“年二十七,不当死。”太守谭以闻。说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

据干宝的解释,赵春复活事件是其后王莽篡位的征兆。而查诸史籍,干宝的这一认识并非偶然,它是被史家广泛认同的。如《后汉书·五行》:

献帝初平中,长沙有人姓桓氏,死,棺敛月余,其母闻棺中声,发之,遂生。占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其后曹公由庶士起。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将桓氏复活一事解释为曹操崛起的征兆。此外《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皆载人死复生故事,与赵春复生这类事件异质而同构,都被史家作出相似的解释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间的复生类志怪故事,并非单纯的记录怪异,而是往往有着特别的现实政治内涵。这是我们在阅读古代早期志怪时应该有的认识。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二、“人鬼相合再生”故事与道教修炼观念

这种复生故事类型的结构要素,曾被学者张庆民先生分析过。他认为,这类故事具备如下情节要素:

1. 复生故事男主人公为世间的男子。

2. 女主人公为死去的年轻女子,死前“恐怕还是未婚女子”。

3. 世间男子对死去女子相合。

4. 死去女子与世间男子相合后复生,或因触犯某种禁忌而复生失败。

类似的故事也见于《搜神记》《续搜神记》等书。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陆氏《异林》之“钟繇与女鬼相合事”,女鬼因被钟繇斫伤而复生失败 ;《搜神记》载谈生与睢阳王亡女相合,因谈生触犯禁忌而导致亡女复生失败;《续搜神记》记载李仲文亡女与张子长相合,因过早发冢,而导致亡女复生失败。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那么,这类志怪故事是基于怎样的观念产生的呢?

日本学者小南一郎谈到《续搜神记》之马子与徐玄方亡女复生故事时认为,再生故事背后“存在过死去的年轻女子(恐怕还是未婚女子)通过其幽灵一度与世间男子交 媾的办法则枯骨得以生肉而再生的信仰”,“这是后来《聊斋志异》等灵怪小说常见的幽灵或狐狸吸取精 血主题的早期表现”,而且认为“男女交 媾会得到再生,当与初期道教教团中修炼的‘握固不泄,还精补脑’的房 中 术有关系”。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小南一郎

张庆民补充认为:女性房中修炼则借助于男子交 合而得交 精之气,达到以阳养阴、容颜不帅、延年不老的效果,或许在这样的信仰观念下,便产生了死去女子通过与世间男子交 合,获得生人的精气而实现复生 。而此后的志怪小说如洪迈《夷坚志》所记死去之人借助与生人久处而复活的修道理论,也从侧面证明了人鬼相合再生故事与道教房中修炼的关系。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后代回响

这两类复生故事到了后世更加繁多,但与早期相比,其背后的现实内涵却不同了。

比如后代的人死复生故事,“事”和“应”不一定完全对应存在了。如明代《祝子志怪录》卷一《还娘》讲述人死复活事:

泰和萧都宪子妇刘氏字还娘,年十七归。萧得疾死,萧氏从术家言,未及旬即殡之郭外。

还娘初死时,有鬼语之曰:“汝当更生,候冢上鸟噪,即其时矣。”

既而入冥府,见王者三人坐,顾还娘曰:“误矣,奈何!”吏曰:“盍姑留之?”王不可,遂放归。

途间,见邻妇亦被逮来,还娘问之,妇曰:“以女奴擅设一鹅,箠之至死,为其诉冤,追至耳。”还娘既生在棺中,无计以出。

俄而隐隐闻冢外群禽鸣噪,有人见而怪之。至墓傍,闻号呼声,奔告萧氏。

发之,妇瘁弊已甚,汤液救治,渐以强爽。讫安,计死十七日矣

方邻妇笞婢,时还娘已死数日。以是知其不妄。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以现代医学观念来看,还娘入殓时应属昏迷未死状态,但古人视为复活。但这种假死状态却持续了十七天,不能不说怪异非常。这与上文所述的复生传闻同质同构,并糅入了术士、冥府及对话描写,但此事背后究竟有无隐喻内容,就不得而知了,反而更像是民间的传闻。距离《搜神记》和前代《五行志》的记录笔法,已有了很大的距离。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不过,第二种类型的“复生”事件,历代记载似乎区别不大。如祝允明《语怪四编·桃园女鬼》记述女鬼与世间男子相合以求复生之事,摘录如下:

严州东门外有桃园,丛葬处也。

弘治中有一少年,夕,观灯而归,行径园傍,偶举首,见一少女倚墙,头露半体,容色绝美。……女言:“我平日正自识尔,尔自忘之。今夜见尔独归,故特相从,且将同归尔家,谋一宵之欢。尔何以惊为?”……少年闻之信,便已迷惑,偕行至家。……不唤翁媪,自启其寝,则女已在室中坐矣,亦不悟其何以先在也。

……啖已就寝,女解衣,内外皆崭然新制,乃与之合,犹处子耳。黎明自去,少年固不知其何人也。迨夜复至,与之饮食寝合如昨。既而无夕不至。

……邻劝翁首诸官,翁从之。……守思之,殆是妖祟,非人也。……守命勿散,从吾行且迂道从东门以归。

至桃园,守驻车,麾兵悉入园。命发判女冢视之,女棺之前有一窍,如指大,四围莹滑,若有物久出者。

即断棺视,女貌如生,因举而焚之。

盖守知女鬼已能神,故寝其事,乘其不知而忽举,鬼果不能御也。

守恐鬼气侵子深,或复来缠滞,召入郡中,与同役者直宿凡三月,无恙,乃释之。

其怪遂绝,后子亦无他事。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与道家修炼观念:志怪“复生”故事的文化内涵

又如《祝子志怪录》卷三《法僧遣祟》:

湖州郡学倪昇,成化丁酉,假读一僧舍,壁间忽开双扉,昇讶之……谛视之,一女子态貌整秀,衣饰黯淡,真神仙中人也。

昇不能制……是夕,遂欻一宿,女嘱曰:“以君文学之士,千金之躯,一旦丧于今夕,慎勿泄露,终当为箕帚妾耳。”

……自是日夕相与,经旬不返。父窃室观之,见其子或语、或笑、或起、或拜不一,始知其为妖昡也。

速请招庆禅师名觉初者,夜方仗剑危坐其室,见一女子哀乞曰:“氏本宋末某枢密使之女,缘私忿而殁,魂魄未散,是成祟耳,颙冀宥之。”

师即挥剑,坠至一地没。旦启土丈余,一棺中女子面色如生,其颡有泚,亟投诸火,秽气入人脏腑,竟不可逼。

《桃园女鬼》中的少年与通判亡女(“犹处子”)相合,女鬼藉此已接近复生(“貌如生”),但是因郡守断棺焚之而被中断,宣告失败。《法僧遣祟》中的前朝枢密使之女与男子交合,也被法术消灭,复生失败。这两则故事与上文同类故事亦大同小异。虽然已经是常见的俗套的故事,但其背后的成因,仍旧有着道教修炼观念的成分。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或与文字无关)

参考文献:

史籍《五行志》与志怪小说文本;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

张庆民《陆氏异林之钟繇与女鬼相合事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