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修道者拜师有哪些重要意义

玄门法派林立 如何判断这些门派修炼方法真伪

某些学者认为:“丹道依附道教而传的社会氛围,因此江湖文化中的腐败现象中断了丹道传法的古制”。据我见,丹道本不是宗教,乃是一门自然科学,更不必依附宗教而传,比如人们又看见现代哪门科学是依宗教才能真正传播开来的,近代著名道家学者 陈撄宁先生生前就极立反对将丹道依附于宗教,否则,必破坏了丹道的传法古制,而形成迷信,及神权尊拜与地方道会门及邪教的产生。

自明清至民国,哪一个地方道会门及邪教不是暗里打着丹道的旗帜,而那些地方会道门之教首又有哪一个真懂丹道呢?如果认为丹道是依附宗教的传播才是良好氛围,这是明显的将纯正的学术杂入宗教迷信,将本就已有的学术殿堂打入江湖文化中去了。当然我知道这些学者与教授的良苦用心,他们也希望丹道能健康发展,造福更多的人,但是这种说法我以为是非常欠斟酌的。

一些学者教授言“丹道作为江湖文化在中国流传数千年”一句中,实已将丹道定性为江湖文化,乃是江湖所创,则张紫阳真人是江湖人,吕祖是江湖人,三丰真人是江湖人,故才要“创新”,才有“提升”之说。我以为,此说很是不妥,有探讨之必要。真正的丹道从来就不是江湖文化,乃是中华文明之精髓,为东方之绝学,为最高之学术殿堂。那些江湖文化的所谓丹道,根本不是丹道。

不要总先入为主的认为,只有由西方的那套学校的教育方式所构成的氛围才是“学术殿堂”,凡与此种西方的教育方式不合者,则一律下意识的定性为“江湖文化”,以这种指导思想来研究丹道是万万要不得的。其实只是中国与西方的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同,不要动辄扣以“江湖”或“江湖文化”的帽子,这会害了很多人的。众所周知,西方的教育模式是集中教学与授课的学院模式,如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中国几千年以来,不管哪种技术,哪门学术,多是采用师带徒,手把手,言传身教的模式,如同现在的博导只带几名博士生。

我们不能把中国的这种授徒教学、传承知识的方式贬为“江湖文化”,就像不能将学院的这种教学方式称为聚众闹事、或非法团体、或宗教文化(西方的这种集中聚众教学的模式本就来源于宗教的传教士便于招揽聚集信徒,宣扬教旨的宗教形式,如“教师”等等称谓)。我们不能把“师父”“师爷”等等称谓统统斥之为江湖,一听入耳就觉得反感、肉麻,就像我们不能把“教师”“教授”等等称谓一律排斥。至于,徒向师行拜师之礼,也未必就是宗教模式,未必就是江湖模式,未必就是封建迷信,那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尊师重道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礼仪,行尧之事,着尧之服。

修道者拜师有哪些重要意义

修道者拜师有哪些重要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非常注重师承,弟子皆以正宗嫡传为无上荣耀。在道门中更是如此,经云:道者师传。又曰:“道经不师授,则行之不神”。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也即太上老君)和岐伯;张道陵祖天师因老君亲授“正一盟威之道”而创立道教;许逊从业于堪姆等等。所以一切得道者都是依靠自己师父的传授而功成名就的。
“拜师活动”意义在于:在于宣扬尊师重道,及缅怀孔子。也是一种仪式,是为了摆正心态,也是名正言顺。从拜完师那一刻起,就确定了师徒名分,做师父的要教好徒弟,是责任,做徒弟的要尊重师父,尽徒弟的本分。中国拜师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并由其演化而来。

修道者拜师有哪些重要意义

拜师就是把你觉得学文深的人让他做你的老师,把他的知识教给你。拜师和现在的家教,上学截然不同。拜师过程很复杂。拜师前,你带觉得他学问深,深得让你崇拜,又可以教你,剩下的就看你同不同意了。拜师有时候也要收费的,就看那个人的人品怎样了。拜师后在古时候要出师(现在不用),这样一对师徒就出现了。拜师后要学习师傅的东西,既然你拜师了,学的东西必须学。如果受不住,可以请求离开。拜师学习到一定程度了,也可以离开了,可还有种离开方式,这种方式被动的,就是师傅赶你走拜师学艺和学习的规定要少一些,规定完全属于师傅,其实做学徒也属拜师。
旧时儿童择日入塾上学,由家长陪送先拜孔夫子像,再拜塾师老师。拜学木匠、瓦匠、铁匠、武术等技术、手艺者亦将举行拜师仪式。摆供品,焚香等,先拜祖师、再拜师父。如学木匠,必先拜鲁班等。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修道者拜师有哪些重要意义

自黄帝崆峒拜师学道以来,玄门拜师已有5000多年历史。道教向来注重自我,口口相传。拜师学道,既需时日,更重道缘。道教认为,一个学道的人,皈依(出家)是第二次投胎,刚进道门拜的师父是“本师”。这时拜的师父,如同再生父亲,事师如父,这也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由来。有了本师,如果再需向别人学道,还可拜师,称为拜“先生”(又称学师)。本师只能一个,先生可以多个。无论是本师,还是先生,都要称呼师父。因此,一位道士,可能有好几个师父。
一般情况下,拜师的时候,师父会选择一个好日子,做一个道场,焚香奏表,举行正式的收徒仪式,然后师父赐徒弟道名,并表明其成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按规矩,本师给徒弟后取的法名,徒弟不可随意更改。拜师父(本师)如同睁眼投胎,一生只拜一位,本师是自己的亲师父。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高道后,又跑去拜人家做本师,则属于不孝。每逢参学参访,传度授箓(全真派则为冠巾受戒)之前,须征求自己师父同意。而作为师父在收徒之前,若知道此人已有师父,那就断不可再收此人为徒弟了,只能收为学生。

修道者拜师有哪些重要意义

拜师,对徒弟而言,为了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对师父而言,为了把终身所学之精华代代皆有传承人。在正一法派,按传统弟子必须先皈依拜师,有了师承,三年后才可以到龙虎山天师府传度授箓,正式成为道士。
道教拜师的重要意义:
1.明确师徒关系和师承

从形式上来讲,不拜师,就如同我们在学校的师生一样,是最普通的教与学、“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拜师以后呢,即可成为名副其实的“师徒”关系,徒弟即可名正言顺地称老师为“师父”,也就是成为血脉相连的师生加亲情关系,成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纳入门派传承谱系
拜师以后,徒弟在古代是会被写入本门传承谱系的,现代社会会被纳入“传承网”,成为某一门派某一代传承人,成为“根红苗正”的正统传人,是一个人被载入史册的光辉印记。没有拜师的学生,不可能有传承方面的记载。拜师与否,是人生经历中不次于结婚生子的一件大事,故特别重要,也要特别慎重。
3.师父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从教授与学习方面来讲,拜师以后,有责任心的师父都会言传身教,倾囊相授,毫不保留地将本门绝学密不外传的套路和功法传授给弟子。弟子要严守师训,继承师父的倾囊之授,吸其精髓,并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达到理法合一。而没有拜师的学生,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涉及独门传承密旨,师父就不方便再传授更深层次的东西。
4.师父言传身教,毕生传授
学习修行最重要的方法是:“言传身教”。老师教学生一般是以“上大课”的形式教授,也就是一个人教,许多学生一起跟着学,一般都是有期限的,是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而已。而师父栽培一个徒弟,是靠“开小灶”单独传授,或几个徒弟一起传授的方式来教授的,而且一个师父也许会倾其毕生的心血,才能成就一个出色的弟子。
5.师徒建立稳固亲情关系
拜师以后,师徒之间就建立起一种很稳固的亲情关系,好的师徒关系真的如父子、母子一样,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一辈子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割不断师徒的情分。逢年过节,或师父及师母的生日,或师父家里的开业、收徒等大事,方便的弟子一般都要去看望师父,亲自参加。
6.徒弟承上启下,弘扬师门
拜师之后,就确立了正式的传承关系,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师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徒弟要承担起承上启下、发扬光大本门法派的责任和义务,并以实际行动维护本门道法之尊严,维护师父之尊严。而一般学生则没有这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修道者拜师有哪些重要意义

道教拜师注意事项:
1.如何寻找师父?

皈依道教的师父必须是国家认可的道教教职人员,一般是当家道长,或高功大德,更重要的是还看与师父的缘分。
2.避免上当受骗
现在社会上甚至道观里,很多“名师”利用互联网媒介广收门徒,多数是骗财骗色或没什么水平的。师徒关系也要看缘分,如果是随便公开乱收徒弟,估计也学不到真东西。学道者应自己先多积德行善,有机缘自会相遇良师。
3.道家讲究正统法脉传承,不可学外道邪法
外道会让人心志要么变得更加狂妄,要么变得更加贪吝,最终没什么好下场。正统法脉需经师父开坛上祈上界并上表入道疏文,只有这样学道者才会得到师父及祖师爷的承认。
总之,道门拜师是关系法脉延续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