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和《天隐子》修道之要在“去躁归静”

司马承祯:修道达到下列6个标准 即功德圆满 形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不管你是谁,总有你的道在等着你,你将以你的方式度过你一生。但是对于潜心修行的人来说,只有参悟真义才能功德圆满。如果你修满这七个阶段,那么大道离你就不远了!

第一阶段:敬信

修道者必须有坚定的信仰,正所谓“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只有怀着十分的恭敬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心才能在修道过程中长持本性,不迷失自我,离魔近道。

同样,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罢,带着信仰前行,才能保持斗志,才能持之以恒地去做好每件事。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和《天隐子》修道之要在“去躁归静”

清净无为本是先秦道家的修身要旨,而道教中的清净无为一,虽承玄学之余绪,祖述老庄,实际上它兼容了儒家思孟的思想和佛教大乘的理论,本身也是一个融合体。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唐朝的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等。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和《天隐子》修道之要在“去躁归静”

成玄英发挥老子的思想,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灰之原”,因为“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 ”故修道之要在“去躁归静”。如何去躁归静?他一方面祖述庄子,主张“善恶两忘,刑名双遣”,“顺一中之道,处其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知止守分”,“尽其天命”。另一方面,又取佛家之说,提倡“三业清净,六根解脱。”前者指“身业净”、“口业净”、“意业净”。后者则谓:“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恣根起用,用而无染,斯则不闭而闭,虽闭不闭,无劳关键,故不可开也。”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和《天隐子》大大发挥了老庄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清净无为的修持方法。《坐忘论》提出了“安心坐忘之法”,分七个阶次:

① “信敬”。他说:“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并指出“闻而不信,宝求宝”是练功之大忌。

② “断缘”就是断绝一切有为俗事,“塞其兑,闭其门”,以使“尘累日薄”,而达于“恬简”。

③ “收心”。其关键在于守静去欲。他说:“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而要达到心静,必须首先“净除心垢”,然后,“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这里,“心无所著”并非“执心住空”,因为,“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谓无所。”这和《淮南鸿烈》关于“虚”的论述是一致的。

他进而指出,要防止四种偏向:

一是“心起皆灭,不简是非,永断觉知,入于盲定”;

二是“任心所起,一无收制”,这和不练功一样;三是“唯断恶善,心无归知,肆意浮游”而不知“守根不离”;四是言美而行非。不注意纠正这些偏向,就不能达于静定。

④ “简事”。他说:“夫人之生也,必营于事”,因此要“外求诸物,内明诸己,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有常,不任非常之事。”

⑤ “真观”。这要从“收心”、“简事”做起,通过“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闭,方能观见真理。”

⑥ “泰定”,即“心无所定,而无所不定”。此时,人所故有的智慧开始“自明”,此时要“慧而不用”,才能不伤于定,才能得以“深证常道”。

⑦ “得道”。此外,司马承祯还认为修持是一个身体力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CU)而就。

他将这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次--“渐门”。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和《天隐子》修道之要在“去躁归静”

一曰“斋戒”,所谓“澡身虚心”,其法在“节食调中,摩擦畅外”,这是“调理形骸之法,形坚则气全”,故为渐门之首。

二曰“安处”,即深居静室,“内以安心,外以安目”。

三曰“存想”。他说:“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目的是“收心复性”。四曰“坐忘”。这是存想的结果,故曰:“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要求“彼我两忘,了无所照”“内不觉一身,外不知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五曰“神解”。这是上述四渐的必然结果。《天隐子》的“五渐”和《坐忘论》的七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和《天隐子》修道之要在“去躁归静”

这可看作道教清净一派的代表。

(一)、天台宗强调了禅定的修习是认识世界、开发智能的必由之途 (二0\\礼乐修身警告我们当今一味追求刺激、快感娱乐是藉艺术而纵欲 (三)、一滴精真的等于十滴血吗? 健身气功对气与精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