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一个可以安抚内心不安和焦虑的方法 与佛家道家有关

打坐修炼中频频受到干扰,该如何是好?

一旦坐下来,想平静地进入修行,一些事情总会来到心上,也许是某一个念头,或是对一个情景的回忆,或是身体上的某种感受。当你的心有稍许清净,你便会经历这些事物,它们接踵而来,不断地从心上掠过,许多修行者会认为这是一种莫大的干扰;甚至于此时的一声鸟鸣,修行者也会认为它破坏了心的清净。很明显,当你执着修行时,这样的干扰会不断地发生。你可能认为自己无法进行修行,或认为自己的修行环境很不好,等等。

干扰来自于不妥当的认知,内观修行,不是求取清净。虽然清净是很好的修行环境,但若执着它,它将反过来成为你的障碍。修行是认知身心的真相,所以,只要是一切身心现象,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对象。修行者能够感知到的一切现象,它都不是外在的,它们都是内在的心对外缘的认知与反应。因此,外缘不会干扰到修行,只有修行者自己生起错误的认知,对某些事物进行排斥时,干扰才会产生。

修行就是对一切身心现象进行觉知,某些现象来临,你知道它们,这就是觉知。如果你认为一些事物在干扰你,你就觉知那个干扰;如果你正在观呼吸,你认为一些事物干扰了对呼吸的注意,你需要观照当下干扰的对象。

修行者也许在探索觉知时会遇到困难,他知道进行觉知是正确的修行,但他无法保持觉知,或者说他无法保持连续的觉知。外在事物在内心引致的烦恼会不断地打扰他,他可能非常反感,或者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者深受寂寞的困扰等等。他无法进行更大更宽领域的觉知,这些烦恼会不断地打扰他。其实,只要对这些烦恼进行觉知就可以了,但因修行者觉知领域太过狭隘,他无法对这些所缘进行全面觉知。

一个可以安抚内心不安和焦虑的方法 与佛家道家有关

不少朋友都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个安静的地方,不被任何事情干扰,只有自己,让自己可以安静的度过一段时光,有这样愿望的朋友不少,大约是现实生活的压力过大,使自己有了想歇歇的念头,又或是日常生活中的自己,并非是真实的自己,只是迫于现实的需要而伪装的一个假我,伪装时间长了,自己想歇歇,回复一下真实的自己,那这世上有没有能让我们安静的地方呢?

世上有没有能让我们安静的地方呢?

如果有,在哪呢?答案是有的,但地方是不固定的,因为使人感觉安静的不是环境,而是人,那些可以使我们内心安静的人,他们在哪,哪就是安静的地方

即便是身处闹市,和安静的人在一起,一样感觉安静,安心。

哪些人可以使我们安心呢?一般是宗教的修行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和尚,道士。

更多的修行人是在家修行的,有的甚至是在家的大修行,正所谓:大隐隐于世

和这些修行人安静的相处一段时间,我们一定会受益的,即便他们不会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难题,但当我们内心安静的时候,有些曾经困扰我们的难题,自己会变得不在重要,我们甚至会忘记它们。

一个可以安抚内心不安和焦虑的方法 与佛家道家有关

人生何处不修行

为什么可以使我们安静的是人,而不是环境呢?

为什么环境不能使人真正的安静呢?我们从喧嚣的城市来到偏僻的山村,马上就感觉清新,安静,这难道不是使人感到安静么?

这当然是可以使我们感觉安静的,换一个新环境一定会有一段时间的新鲜感的,但这是不是我们要的安静。

不一定,如果我们要的安静就是新鲜感,那么不停的换环境是可以保持新鲜的感觉,但这不停的换环境本身就是使人不安静的原因之一。

虽然换一个环境更像是好方法,更像是解决我们需求安静的正确方法,但它同时也制造出不安静,因为新鲜感消失的时候就是我们又要寻找的开始,更像是饮鸩止渴

我们更多的时间是浪费在寻找安静的路上,我们其实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的。

我们要的安静是不是内心的平静呢?

如果我们要的安静是内心的平静,那么,我们需要的不是环境的改变,是自我的改变。

自我改变什么呢?当然是先改变认知,然后,用改变后的认知重新认知自我。

这种重新认知的改变,不仅仅是从思维层面的改变,而且是透过思维的改变,透过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去认知思维的源头。

这种认知说是认知,其实这样叫是不准确的,禅宗的叫法更准确,叫:。叫:

参什么,悟什么呢?

《六祖坛经》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如果我们可以不被世间的事物迷惑,不被个人欲望所牵引,就会内心安静。

就是六祖所言的,前念如果着相就会烦恼,后念如果醒悟就是菩提,就会心安。

一个可以安抚内心不安和焦虑的方法 与佛家道家有关

佛家的心安,就是修行的目的。

内心的安静为何与宗教有关?

其实我们是从未离开过宗教的,虽然不少朋友嘴上说,什么也不信,但其原因应该是不了解宗教,或是自己从未真正的审视过自我

多少人是活在他人的评论中,多少人的人生真正可以自主,我们自己的人生很多的时候就是人云亦云的状态,自己更多是在模仿他人的行为在生活。在家模仿父母,在外模仿能人。

模仿被大众认可的生活样式,模仿被大众认可的人,模仿的目的就是期待他人的肯定和赞扬,使自己可以好好的活在虚荣中,那怕只是暂时的虚荣。就像小孩模仿大人成功后,得到大人的表扬一样。

这些其实都不用宗教来解释,我们自己就可以清晰的知道,这就是贪,贪慕虚荣,但贪慕虚荣的背后是什么呢?应该是我们的不自信,应该是我们的不安全感,应该是我们对于世间一切的不了知

更不知我们自己生命之宝贵,按佛家的比喻今生可以成为人是极其难得的。

我们从不知自己的生命有多宝贵,多难得,并不懂的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这是非常可惜的,但也无奈。

不懂珍惜生命的朋友还是很多的,而且,有人把糟蹋生命,糟蹋健康当做个人爱好,譬如酗酒,抽烟,还有人过于任性的暴饮暴食,不规律作息时间,熬夜游戏,通宵打牌,这些都是损害生命,损害健康的。但很少有人愿意改正,确实是非常可惜。

平时是没有人告诉我们生命是难能可贵的,大多只有在一些宗教经典的讲解中,我们才知原来这世上最宝贵的是我们自己,其实,我们社会非常需要有明白人的开导,这里的明白人指的是修行人。

修行人对生命的了解是远超世人的,和他们多多沟通是可以使人们了解生命之宝贵的,是可以帮助人们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不至于虚度的。

一个可以安抚内心不安和焦虑的方法 与佛家道家有关

多参加一些养生,禅修活动,有助内心安宁。

其实内心安静还只是个表相

改变自我的认知是可以使我们内心安静的,但内心安静还只是个表相,我们其实要的不仅仅是内心的安静,而是真正的心安。

如果真正心安了,可以使我们真正不在有忧愁,不在有恐惧,不在被情所伤,不再需要戴着虚荣面具生活。

世间万事的嘈杂不是安静可以解决的,安静只是一时的状态,并不解决我们内心忧虑

《六祖坛经》云: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以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为语。

意思为安静不是目的,安静只是方法,甚至安心静坐也只是一时的应用。

能解决我们内心的忧虑,恐惧,不安的,是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的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状态。

如果我们可以洞悉忧虑产生的源头,就有能力平静的对待忧虑,如果我们洞悉了恐惧的源头,也有能力平静的对待恐惧。

当然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转变,和过来人,明白人,修行人多聊聊,会有收获的,和他们沟通是一个可以安抚内心不安和焦虑的好方法,但要想真正洞悉事物的源头,生命的源头,进而了悟世间真谛,还是要有一段修行的经历才好。我是德元空道,欢迎品论分享,更多交流请关注:德元空道。

#情感写作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