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生命于你是一树花开

生灵灵魂脑后的印记代表什么意思

如人的肩上有魂灯一样,魂灵的脑后也是带有标记的。
一是经光,浓淡不同的一团,生时念经咒、诵宝诰、持圣号、燃香灯的多少决定了光团的强弱,可以照亮轮回前路,饿鬼决不敢欺凌,即使仙吏冥差见了也会拱手。
二是画轴,有点类似家谱,祖上有天荫余德,生时行善守戒的都会有,投胎不波折,前路光明,富贵衣食。并且多数都有专门接引的官吏。
三是令箭,颜色印玺不一,生时供奉神像,香火精勤,依法修习会有所得,而且恭奉不同神灵会有多个令箭,几世的令箭会累计存在,如果几世供奉同一尊神仙的是大令箭,依据缘法会有不同的神仙圣班来领走,直接发走。不走阴间各关。
四是符纸,阳上人为死者超度的,只要如法都会有符纸,青黄光明会照亮轮回路,魂灵不迷惑。一些意外身亡滞留在原地的,其他饿鬼不敢欺,逢到可以转生日子,会被优先点到。民间有些邪师会去野外施法收魂,或者去医院附近抓婴灵,遇到这种扛着符的,一般不会动,会有大因果。

五是提灯,大小种类及光亮强弱不一,与丧葬及后人祭祀有关,有提灯笼的,有拿根蜡烛的,阴风一吹就灭,也有摸黑的……
六、也有一种特殊的,比如脑后有鸡翎的,这种就是结了“五大家”缘分的,包括一些祭拜邪灵的,死后会去一个特殊的门,门里具体如何不太清楚。

生命于你是一树花开

欧阳修有个观点:“诗必穷而后工。”其实,这话用在为文上,同样适用,譬如曹雪芹、路遥和陈忠实。有些穷人对于改变自身肯付出的努力,一般人可能体会不到。就像陈忠实,他从童年时第一次看到火车,就明白人生想要的那种抵达,不拼命读书是不可以实现的,一如后来爱上了写作而肯为之的努力。

要是你真的穷过,你就会知道穷人那么拼为什么。经历过贫穷的人,总是提着一口气,憋足了劲儿想改变生活现状。他们深谙靠天不行、靠地无用,唯有靠自己努力,才能有机会逆袭,尽管这种逆袭成功的几率不大,可是不努力连机会都没有。

穷家出身的陈忠实正是这样,所以他铆足了劲儿读书,想跳出原生家庭贫穷的“魔咒”,改变命运安排的穷乡僻壤,这是读过他这本《生命因孤独而圆满》后心中生出的念头,不如此,不足以让命运动恻隐之心。而也是因读这本书,知道一个成功的人,还要耐得住孤独。整日陷在生活的迷宫里而不自拔,离成功同样是十万八千里。

《白鹿原》实在太出名了,是以,低估了陈忠实的散文写作水平。先入为主,以为陈忠实是写小说的高手,散文之类不见得是他的强项,哪曾想他的这本散文集,篇篇都令人惊艳。待至中间及后部分中出现陈忠实自己写的格律诗词,原来,陈忠实是个如假包换的多面手,散文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小说,格律诗词也一招一式深入肌理,忽然对他多了层敬意。

原本我的看法,写小说之人,传统文学知识再深,“也就那样吧”,小说与传统诗词,中间还是有道分水岭的。陈忠实是我目前知道的他这个年纪的文坛全栖作家。隔着时空,彻底跟着他的文字走一遭,心绪如潮起,却默言。眼前浮现出陈忠实所描述的他童年去考试时,鞋子破到漏底,用一双被白鹿原土地磨破磨伤的赤脚,不,是冒血的双脚,赶去参加考试的一幕,那是改变他命运的唯一机会;浮现出他那露出床板的学校睡觉之处,只有一床被子睡时折一半铺一半盖的辛酸情景;小孩子家家的却到乡镇集市卖菜赚几个小钱贴补学费的辛苦和开心参半之情……如此种种,不忍读,因生活带来的自尊与自卑混合的复杂情感伴随了陈忠实一生,那是命运强加的敏感与倔强。

纵观全书,体现写作血肉的地方,无一处“营养不良”,全都质地饱满,透着十足的精气神。用陈忠实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后天不断学习而形成的气场,或者,是他文字的“精神长相”。欣赏他说“人生其实也类似这河堤,分作一段一段的,这一段到头了,下段又从这儿开始,一直延伸成为一个生命的淋漓”。文字织成情感的网,予世人以思考的空间的深度,这就是作家的责任和功德。

理性是陈忠实的性格特点,也是他文学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少年时的陈忠实,便知道自己这一生要什么。所以,他在“第一次投稿”中写道:在这种处处使人感到困窘的生活里,我却喜欢上了文学。这一喜欢不要紧,这辈子,成了爱好与营生。所以后来,他敢辞了工作,回到老家,因为这样再写不出好的作品来,真说不过去了。

这话说得貌似轻松,实际却是陈忠实对自己的一次“逼”上梁山,甚至可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硬逼。陈忠实一生中的文学成就,赖于他的两次选择,两次反省。这足以说明陈忠实是个多么富有清醒意识的人,他的人生他做主,一到拐点,要走岔路,他便能及时警醒,这不失为睿智,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所谓无悔人生,便借的是这高度的选择与反省的能力。

说陈忠实是个理性的男人,可见丝毫没冤枉他,虽然感性是作家的肌理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但在陈忠实,先是理性的,后是感性的,包括他早就为自己设定好的以小说为主要创作方向的写作之路。

袁枚曾有性情说,大多数文学体裁,离开“情”,都不圆满。“情”乃陈忠实的这本散文集的血脉,也是他内心江河的躁动的因子,不经意地流淌出一片属于字里行间的泽国。譬如:“生命之雨中”的“你不可能解除所有痛苦着的心灵的痛苦,也不可能拯救所有沉沦的灵魂。”“家之脉”中,陈忠实还写道“从私塾先生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私塾先生爷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而且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这些话,读来像一个个炸雷,炸得读者心疼又欣慰,这才是命运的深层含义。

人老成精,这话不全是贬义。沧桑历遍,再话今昔万千,那话把儿,也有了充沛的原力。陈忠实把对时势政治国家的一些看法,放在本书最后。到底他是个书生意气的人,这几篇小文恐怕他自己是看不上眼的,其实,这几篇倒很值得咀嚼玩味。陈忠实是得到过新中国的恩惠──每月八元钱的学费的人,当然,他个人的努力也是成功主因。爱国是他内心炽热的情感,他的这部散文集的尾部写的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三观都是高大上的,人物思想付诸笔下,思想立场可见。

这本文集按内容架构安排分为四辑,不乏暗线时间为辅。一辑为“与孤独和解,回归单纯的生命”。此辑是该书的精华,是以放在首位。这一辑的辑名值得读者深思,它是了解陈忠实的内心的一把钥匙。少年时的家境对陈忠实一生的性格影响是无法抹杀的,他说自己自卑内向,这不是他的错,是每一个从生活最底处最基层闯出来的人与生俱来的,后天再出息,也磨灭不掉出身的印迹,严格说来,是阶层差异。二辑为“万物生灵,都是时光里的精灵”,这是陈忠实对人性的慈悲和接纳。对所有生物的完美和缺陷,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这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身为文人的陈忠实,更具有这种表现的张力。三辑为“白鹿原,心灵中最温馨的一隅”。提到白鹿原,别说作者自身,便是他人也会有所震撼。陈忠实面对这部呕心之作,那份悸动,如同面对自己的爱子吧,根本就不必收敛。四辑为“沧桑历遍,再话今昔万千”,这样的一辑,颇有“廉颇老矣”的感觉,文字深意熵增,但陈忠实躬耕文字的一生是无悔的,对得起自己是很难的一件事,陈忠实做到了,这是他人生的一种圆满。

读了本好书,思想像奔腾的大河,一下子收不住了,其实是出于对陈忠实的敬重,对他这本文集的喜欢。文人,倘都能以他为榜样,不为名利,只为自己心的归属,世人眼中所谓的成功,指日可待。(曹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