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贾岛最具禅意的一首五绝,有问有答,却无人知道答案

文章目录:

A、从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看修行人的境界!

↑↑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最为后人激赏,也流传最为广泛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魏野的这首诗作,跟贾岛的诗在情景和意境相似:寻隐、松树、采药、白云以及同样的结果:不遇。

诗题中的隐逸高人究竟是谁已不得而知,只得知诗人魏野也是宋初有名的隐士。相比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还有童子告知“只在此山中”,此诗中隐者只说“未归来”,去向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揣度。

“寻真误入蓬莱岛”:“真人”和“蓬莱岛”这两个仙气十足的意象点明了对方的道士身份,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的敬仰之情。“误入”道出了诗人因缘凑巧、不知不觉中闯入仙境的惊喜诧异。此中所见:“香风不动松花老”,仙境的一切幽寂、静美、自在,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高士隐者的居处自然有一番可以涤荡心尘的清幽。

“采芝何处未归来”,和许多时候的情景一般,道教的高人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次连影子也未得一见。想那灵芝向来是长生不老的稀罕药,长在深山峭壁、采之十分不易,真人这一去,何时归来就难说了。如此一来,诗人也只有心向往之,居处的满地白云,似乎也只得静待主人归来再做打扫了。诗歌至此而止,只一想这凡人打扫的是世间的尘土,真人打扫的是天上的白云,是何等的飘逸潇洒。也只有道家才有这样仙意的浪漫了。

古人以“寻隐”为主题的诗不止这两首,但优秀的诗作总要将这份浪漫收录,读罢令人心境旷远,飘然尘外: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隐者不遇》

高骈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

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

《隐者居》

王建

山人住处高,看日上蟠桃。

雪缕青山脉,云生白鹤毛。

朱书护身咒,水噀断邪刀。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

书符、噀水的高明术法,巾柴车、钓秋水的方外逍遥,蟠桃、胡麻的服食秘方,桃花流水、天台仙源的别样洞天……这些既是隐者修行生活中的情愫,也是诗人心中着意追寻的道意。这流传在古诗歌传记中的访道寻隐,已绵延了数千年,不论盛世、衰世、乱世,人们不曾停下寻觅的脚步,现在还在进行,将来也不会停止。

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为疲惫的心灵寻找归宿,是人们的惯性,因为那正是我们来的地方。是以古人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世间繁华,人情过往,教人心驰神往,也教人疲于奔波,而重归于自然的静谧,被噪杂所淹没的我们内心的声音才会渐渐清晰。

那些远离了凡尘世俗的高人隐士,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来关照内心,关照生命本身,关照自然万物的真理。古往今来,他们被认为是最能与自己的灵魂沟通对话的人。所以,他们也成了被苦苦追寻的对象;因为人们都想找到自己。

寻觅隐者,也是在寻回自己;寻觅那一方道意的乐土,也是在寻回那一颗渴望着回归自然的真心。所以,遇或者不遇从来不是重点,也不会是终点。而那颗寻隐的心,是深埋在人性中的渴望,终将长存。

B、贾岛最具禅意的一首五绝,有问有答,却无人知道答案

↑↑

提起贾岛,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苦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他的炼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苏轼对其的评价“郊寒岛瘦”,诗境寒痩窘迫。

贾岛一生以诗歌为生命,“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不喜平庸,偏爱探寻为人所不注意的幽僻之地,喜以生涩的语句刻画清冷幽寂的诗境,“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等皆是个中代表。

贾岛最具禅意的一首五绝,有问有答,却无人知道答案

贾岛 图片源自网络 如侵删

然而千年之后,其最广为流传的,却是一首言语平常、诗境开阔的小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早年为僧,后虽被韩愈劝而还俗应举,却是二十余年无缘得第,生活也常常贫困凄苦,这使得他的诗歌中大多萦绕着哀愁悲苦的情绪。

但他隐士情结贯穿于思想之中,写了不少关注僧侣生活情态的诗歌,成为其作品中的一股清流,这也算是他在愁苦生活的一种寄托吧。

这首写隐者生活与情趣的小诗,题目即揭示主题:前往寻找隐者,隐者却不在家。在此诗中,不见他其悲愁,但觉自然与超脱。

贾岛最具禅意的一首五绝,有问有答,却无人知道答案

松下问童子 图片源自网络 如侵删

诗歌前两句取境于青松之下相对而立的诗人与小童,诗人询问隐者去向,童子对答,师父采药而去。

后两句画面一转,从青松之下问答的二人身上瞬时拉远,将镜头定格于苍翠青山,白云深深。尾句五字“云深不知处”,实在美妙,苍茫之境中,隐士出尘脱俗的形象、隐士生活的自由超脱、无所拘束从中而出。

而直耸如云的青山、朦胧云雾的缭绕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此句如画中之留白,引人遐思。诗从小境写起,收于无穷尽的缥缈之境,境界高远,开阔超脱。

贾岛最具禅意的一首五绝,有问有答,却无人知道答案

云深不知处

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再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禅意与哲理。

世间万事万物,很多时候我们所执著追寻的,不过是一个结果。如果结果不如人意,那心下难免伤心失落。贾岛寻隐者,想要的结果是寻到,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不遇”。

由此,我们也不由会想起雪夜访戴的王子猷,因为突然兴起,想见戴逵,便乘着雪夜连夜坐小船来到其家门前,却不进门便又转身返回,他说“乘兴而往,兴尽而返”。

还有那个在青年时期访戴天山道士的李白,结果同样是不遇,他最后写“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虽言“愁”,却也未必愁到哪里去。

贾岛最具禅意的一首五绝,有问有答,却无人知道答案

白云与青松

你看,很多事情,努力地追寻,其实未必会有一个所期待的结果收尾,但那又如何呢?

贾岛一生执著于炼字与苦吟,然而千年之后,其最广为流传、为人所喜爱的,却大多不是他那些苦心经营、诗境幽僻的作品,而是这语言上丝毫不事雕琢的小诗。

这多少与寻隐者而不遇的结果有些类似。

很多时候,求什么不一定能够得到什么,但有这千般努力、万般追寻的过程,不也就够了吗?

苦寻而不得,便回头想想这“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