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哲学与智慧对话录(7)下:基督教、道教、佛教的区别

佛道思想的差异性分析,佛道思想不同之处

当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与佛经翻译事业,已开展其奔腾澎湃之势,西域佛教名士如支谦、支亮、支遁等人,留居中国,且与魏、晋时期国内诸名士,都有密切交往,学问切磋,也彼此互有增益,事载于佛道两教典籍者,姑不具引。即在六朝笔记《世说新语》中,亦可知见一斑。

国内佛教名僧如道安、僧肇等辈,都是深通中国文化如“三玄”等学,甚之,援道家名辞理念而入佛学,乃是非常普通的事实。初在庐山创建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原本修习道家,后来服膺佛教,创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法门,与道家的栖神、炼神方法,又极类同。

西域来华名僧如鸠摩罗什,对于老、庄之学,尤其熟悉,故翻译佛经,引用“道”、“功德”、“居士”、“众生”等等名辞,如数家珍,也都是采用儒道本不分家的道家语,此在中印文化思想的交流,佛、道两教教义的调和,已理有固然地走上融通途径。

至于修炼的方法,佛教禅定之学,与道士修炼内丹之方,其基本形式与习静养神的根柢,完全形似。佛家出家观念,与道家避世高蹈的隐士观念,也极相同。佛家密咒、手印与道术的符箓法术,又多共通之处,于是融合禅定、瑜伽、丹道而为一的后世正统道家内丹修炼方法,便于此时深植种子。

哲学与智慧对话录(7)下:基督教、道教、佛教的区别

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群,是一个学习东方智慧和西方哲学的实验班。我们平时是按照一个系统的标准在思考,现在学习用异质的两个系统思考。以下是我们讨论整理的第七期下内容。

林*清:基督教围绕救赎,那佛教围绕什么?

愚明:佛教就是围绕空,只是把佛学对象化成为一种宗教,宗教具有排他性,进入不能出来。佛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只是提供一种思想。

愚明:如果这么理解神学和基督教也可以。神学提供了一种关于神的理论思考方式,基督教就具有排他性。

林*清:道教又是怎么衍生出来的?

林*清:是不是这样:

老子——道家文化——无为——道教

孔子——儒家文化——礼(适应)——儒学

愚明:以此类推,如果把老子的道的思想和老子崇拜化,以至于具有排他性,把老子神仙化,把老子的道看做独一无二的真理而排斥其他思想可能就是道教了。

林*清:嗯,更清晰了。

愚明:在道教里,道被对象理解了,即把道看做不变的规律。其实,在老子看来,道即变化过程展开,如流水。

愚明:儒教也是这么来的。

愚明:中国智慧这种思想可以解释在胜利的一方往往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而不是面对面比英雄的勇气或者先进武器。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使用了德国和美国的军事顾问,面对面通过先进的战斗武器比拼。

愚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医讲病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即过程得以继续展开。

愚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书法讲笔势,曲折变化而不是垂直不变写下去。

愚明:也可以解释中国绘画讲求留白以及无尽的神韵而不是如照相机一样或者如西方的裸体那样,因为西方的裸体艺术如西方哲学的本质,袒露无遗展现给你。

愚明:这些是通过外部阅读活得的经验,如果在里面我们难以理解,如苏轼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因为如果不能这样做,有自我封闭拍他的倾向,走向宗教。反过来,那些伟大的人物或者国家似乎都具有这种外部思考模式,比别人或者别的国家多了一条腿走路。两条腿走路,思维亦如此。

愚明:无为不是不做,而是为了适应变化,保持各种所为,不突出任何一个所为。礼,只是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以便我们可以继续把关系保持下去。如果无礼,意味着压迫或者决裂。

愚明: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愚明:礼,相处之道;制度,可以进一步规范。就像狄金森诗歌中的一句话“约束成了自觉——便是自由”。但老子说的“无为而治”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愚明:中国历史上有几个转折,周朝之前通过算卦寻求神的启示。周朝重视民为邦本,所以要修德。秦朝的时候,以法治国,全民皆兵,奖励耕战。汉初采用无为而治,其实类似改革开放初期发动老百姓的积极,不过度干预也不苛政,实现自由市场。无为而治就是不试图控制而是自由百姓积极建设。

愚明:无为而治相反的一个极端是通过苛政试图控制,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不管不问,哪怕盗贼也不管。最后留一下一条路就是为其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愚明:西方的自由观念最初是在理论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受约束,因此是绝对的。现实中如何不受约束成为绝对,只有约束成为自觉。

林*清:嗯,明白了些

林*清:非常感谢老师的解读!

林*清:改革开放是否就是无为而治?

愚明:真正的改革开放背后的思想更倾向于双轨思维。

愚明:为什么我们经济可以超过美国,不仅是因为人口的原因,以印度为例,而是因为我们不仅使用了国外的思想,同时也发挥了传统思想的优势。而这个传统思想优势是美国尚未真正发挥出来的。

林*清:问题:心理学的核心是什么?

李*敏:心理学目前主要以科学和哲学的方式来探索人类的心理规律、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社会应用,核心在于理的探索。

林*清:我还是不明白。

李*敏:西方哲学有普遍化的要求,即要求哲学的理念成为共享的理念,例如把人定义成为理性的动物,探索人类心理规律,就像汽车成为共享,这无可厚非。事实上,心理学是就是西方心理学,表面上要解决的个人心理问题,本质上应该解决西方哲学最初哲学发问带来的成见,例如追问世界的本质,把世界压缩成规律,追问人的本质,结果把人压缩成理性。

李*敏:人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将这个过程不断的细化,变成一个个理论,理论扩大为流派,如今各自为家,互相交流和发展

李*敏:现在中国正在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心理学,正有意发展成符合中国国情和国人特点的心理学。

愚明:上次对话过程中,我本来也想提到心理学是我们把哲学和智慧对话的一个重要成果,即智慧可能成为西方心理学问题外部通道,我们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快速阅读,这是汉语的特点,经常微言大义,我们要以一边思考,一边耐心阅读。

林*清:嗯,我就是读太快了,只读了故事,缺乏思考

愚明:需要再次强调,西方心理学是西方哲学最初追问方式导致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产生的原因,而中国没有这样一个科目,哲学把人通过定义压缩成理性或者其他本性,而中国把人看作和自然互动的过程展现,所以毋意,圣人毋意。诗歌也是兴的结果,即互动中呈现。

愚明:不断提出疑问并在互动中阐述问题,也可以沉淀成文字,产生对话的收获,这是我们现在慢慢打字而不是语音的理由。

李*敏:心理学有自己丰富的系统,如今已经有很多人尝试在中国智慧传统文化这一系统下进行阐述和探索。

林*清:我觉得分支太多似乎是把问题复杂化了,我更希望把问题简单化

李*敏:最初西方人是想知道心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思考方式和哲学是一样的。但是西方人觉得不够,这样子还是不能去把控和了解。觉得科学的研究方式是个好的方式。运用物理,数学和机器模型及相关学科等;费希纳觉得人的心理过程是可以测量的,运用物理学写了心理物理法,总之就是将科学的方式引进了心理学,后来冯特将科学实验室的方式引进来,以生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建立了实验室,成功将心理学与生理,哲学脱离开来。

西方人之所以有很多分支,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更好的了解心理,掌握心理的本质和规律。他们认为全面,是能够更好了解一件事物的基本指标,然后是深度。

林*清:大概中国智慧更善于把握整体,西方哲学更善于把握部分

李*敏:怎么说呢?

林*清:例如西方喜欢划分学科,为了深入探究本质和规律;中国古代应该没有学科划分吧。

李*敏:没有像西方这样分得更细吧,我也不知道。

愚明:在中国,无论是诗人还是其他伟人都有一颗与时代乃至自然共鸣的心,一以贯之,呼应在变化过程。

林*清:嗯,大概做投资就是我们契合这个时代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