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上党梆子:张爱珍《杀妻》赏析

文章目录:

A、一人作恶殃及子孙,只可惜子孙是无辜的!

↑↑

所谓“承负”,是道教教理中非常有特色的思想。即一人作恶殃及子孙,或一人作善佑及子孙的主张,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宗先人有过失,由子孙承受其责任。

《太平经》卷三十九载: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无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治,比连不乎,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

《太平经》中这段文字,将道教固有伦理中“承负说”思想阐述得十分深刻,道教承负观却把来世报应的承担者,说是为现世善恶行为主体的子孙,即主张以作恶殃子孙的承负说。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由世界观决定的。道教的人生观是由道教的世界观决定的,道教认为,任何事物的起因和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作恶,来世或子孙要承担。它的主体善恶行为对子孙负责。承负,是宇宙人生的一种规律,也是道法建立的根本。整个道法的理论体系,都以承负为基础。世界上的其它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承负。道教认为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和奋斗,还是可以改变的,即是道教所言“我命在于我,不在于天”。但宿命论者则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这种论断是很极端和危险的。道教承负观,它更强调今生,宿命论讲的那种机械因果观,在道教看来都是错误的。

道教是如何阐述宇宙人生承负的原理的呢?

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段时光。《杂集论》云:“时者谓因果相读流转,假立为时”。生命像铁环一样,一环套一环,人的一生一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跟一个人的前生有关系,他不能离开前生;这个环节,还会影响到生命未来的发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犹如流水中溅起的一片浪花,浪花虽是短暂,但生命的洪流,却永无穷尽地延续。生命的延续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行为。假若一个人的心念和行为都是善的修养,那么生命和精神会得到升华。反之,心念和行为都是恶的,生命就会逐渐堕落。

要相信有前生,有后世

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段时光。《杂集论》云:“时者谓因果相读流转,假立为时”。生命像铁环一样,一环套一环,人的一生一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跟一个人的前生有关系,他不能离开前生;这个环节,还会影响到生命未来的发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犹如流水中溅起的一片浪花,浪花虽是短暂,但生命的洪流,却永无穷尽地延续。生命的延续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行为。假若一个人的心念和行为都是善的修养,那么生命和精神会得到升华。反之,心念和行为都是恶的,生命就会逐渐堕落。

要相信有善有恶

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教格言“境由心造”,是说人的行为有善,有恶,善恶是相对立的。同时这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于心的一念化生出来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人们对善恶的认识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对我有好处是善,反之是恶。因此,在不同人的眼里,站在不同的立场,善恶的标准也就不一样。所以,对于不懂道教承负观的人,是很难正确认识的。对善恶的定义,在道教仪范《太霄琅书十善十恶》中讲得很详细。

要相信有业有报

业是一种行为,主要有善恶两种。道经云:“以常清常静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常清常静,故世界常清;心污秽故,世界污浊。”《太平经》解承负诀中指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及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就是说明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恶行,将来会流其后世成承五祖。由于一般人愚痴,认为做恶事无人知道,只要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他就会若无其事。但道教的承负观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至于什么时候产生呢?只是时间的问题,有可能自己承担,有可能是来生的子孙,乃至承负三千岁。

道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

道祖言:“一切万物悉有道性”。“一切万物,都有道祖灵性”。“万事万物莫不是仙,亦皆道气。”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能万得,与仙无异,只因为一念妄念,为妄念贪欲所蒙蔽,才轮入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道性终无损灭,人人皆可得道成仙。道经云:“万物是未悟的仙,仙是已悟的众生。”我们具有道性,未来终当成仙,生命的价值崇高之极。今我们幸得人身,应努力为善,清除妄念贪欲,充分发扬善的本性,达于仙的境界。

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人的行为所招致。人身、口、意,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的妄念、贪欲、恚怒邪思;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绮语、两舌、欺诳。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爱观、承负观;行为上的戒杀、为善;语言上的真诚语、关怀语,和气语。而这些善恶之行,在于人之一念之差,故而祖师告诉我们要净化意念,创造我们美好的人间仙境。

承负,以承为前负为后,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其特点是负由承生,事待理成,所应之承,必有所应之负。人生的承负有善恶两面,做善因获乐果,做恶因获苦果,承负通于后世子孙。如现在的境遇美好,固不必踌躇满志;如过去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先人和自身前世行善使现在的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继续行善,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做恶使现在的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承知负,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道教的人生观基于道教的承负观,这种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了解承负观,要我们止恶扬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中最美好的本性。若人人能如此,则世界也就会转化成人间仙境了。

道教的承负观,纵横无穷的宇宙人生,包括无尽的空间与时间,其中的错综复杂,千头万绪,除了具有真实智慧的神仙、圣人之外,我们凡夫很难窥其奥妙。就好像拆开一台电视,里面的线路千条万条,除专业人员了解它,又有谁能了解它的原理呢?道教的承负关系,犹如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水,又怎么能从中截断来观察说明呢?每个人期盼人生充满远景美满,就要破除心中的种种妄念,建立起清静无欲的完美心理。道祖淳淳告诫我们:“万事万物都具有神仙之悟性,只是人们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能得道。”要人们积极主动自觉行善,因为这些善行仍然在来日会有好的收获,人生难得,千万不能玩物丧志,颓废灰心。

世人皆知,一个人不能没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有意义。道教的人生目标是修成一个人格完美的人——神仙。道祖说人人皆可成仙成神,这在道教中是一个共识。所以,有道教承负观的人,内心必然对于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具道教承负观者明白,每个人,只要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优于今日之我,明日之子孙必可优于今日之子孙。一起努力吧

B、上党梆子:张爱珍《杀妻》赏析

↑↑
上党梆子:张爱珍《杀妻》赏析郭桄上党梆子:张爱珍《杀妻》赏析

【主演】张爱珍(1959),女,山西高平县人。13岁考入高平县艺训班,工小旦、青衣。结业后分配到高平县人民剧团,在现代戏《蝶恋花》担任主角杨开慧,一举成名。1986年她借调晋城市青年团,参加振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与张保平合演《杀妻》,获主角金牌奖。1991年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晋城市上党戏剧院演出《初定中原》,张爱珍饰孝庄皇太后,在沈阳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曹禺戏剧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张爱珍与“爱珍腔”》专业丛书。张爱珍演唱“爱珍腔”,以圆润的歌喉,娴熟的演技,动听的旋律,使上党梆子在粗犷激越、朴实豪放的传统风格之外,又增加了委婉缠绵、细腻华贵的新特色,另有优雅、清新、脱俗的现代歌曲的韵味,听来耐人寻味。

上党梆子:张爱珍《杀妻》赏析

【剧情】《杀妻》系葛来宝根据上党落子传统剧目《反潼关》(又名《斩经堂》)整理改编的折子戏。西汉末年,王莽新朝驸马总兵吴汉,于潼关口擒刘秀、拿马成,欲献主立功。吴母得知,痛诉当年王莽篡位谋杀其夫之仇,劝子放刘秀,又逼子杀妻明志,兴汉灭莽。贤达的公主王玉莲孝敬婆母、敬爱丈夫,无奈夺剑自刎杀身成仁,成全丈夫尊母命匡扶汉室的忠孝节义。龙鳞剑下引出一曲“金枝玉叶洁白清忠,驸马宫中万古悲风”的哀歌。

上党梆子:张爱珍《杀妻》赏析

【赏析】《杀妻》又名《吴汉杀妻》,由剧作家葛来宝把一出宣扬父债子还,为忠君而杀妻的传统旧戏,改成了批判和控诉封建愚忠愚孝思想的崭新剧目,揭露了封建礼教是造成人间悲剧的主要根源《杀妻》是一出须生、旦角唱做并重的激情戏,戏剧的高潮是吴汉(张保平饰)欲杀妻子王玉莲时夫妻二人的对唱,表现吴汉杀妻于心不忍,不杀又难复母命的复杂感情,刻画了王玉莲聪慧贤明,善良而又忠于爱情,为成全丈夫忠孝两全而杀身成仁的古代妇女形象戏一开场,王玉莲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她正为丈夫煎药,担心他的伤口是否还在疼。“炭火熔融情一片,像伤药霏霏味儿甜”,张爱珍用[简板]起唱,第二句转{中四云],在“熔融”二字中加了一处跳荡。“情一片”的“片”字上,进行了轻轻的装饰,旋律似游丝飘荡,似断又连,把王玉莲对丈夫的无限柔情,刻画得恰到好处。

上党梆子:张爱珍《杀妻》赏析

由于她深爱自己的丈夫,连苦药也感到是“甜”的,“甜”字把字头、字腹、字尾稍稍拉开,轻柔地送出,让听众都品尝着这种“甜”,意味深长。这段抒情唱段,描摹了王玉莲大家闺秀的性格和柔情似水盼夫归的心情,也为后面剧情的激烈展开和情绪对比做好铺垫。紧接着驸马吴汉上场的一板十句的大唱段,既交代了王莽杀父、吴母训子的情节,又表现了吴汉要“恩爱夫妻一刀断”的感情变化。这样,剧情的开场就一下子进入了“杀妻”的戏剧冲突中,给观众营造了强烈的悬念。此后随着吴汉的“三敬酒”、“三杀妻”和公主的“三责问”,剧情不断推进,人物之间的心理矛盾更趋激烈。公主问明吴汉杀妻的原委之后,悲叹“苍天生莲又生汉,为什么生死冤家又结亲”?王玉莲求生希望已经破灭,因为自己是王莽的女儿,明知无辜,却无力抗御,只有一腔悲愤。随后,“报国仇雪家恨名正言顺,行大义表赤心取信于民”,她采用了[一马三箭]板式,唱得激昂悲壮,平稳舒展,表现了玉莲在极度悲愤之后的平静,看清了严峻的现实和冷酷的人生。她明白了婆婆的用心,理解了丈夫的苦衷,此时,已不再恐惧,只有对命运的不平和讥讽。张爱珍对剧中人的处境有深刻的理解,因而唱得声声动情,扣人心弦。“在[一马三箭]之后,有四句夹白:“生父铸成千古恨,连累女儿遭残身,我今替父偿国债,有谁怜我无辜人?’这几句道白道出了戏的主题。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形成了一人犯罪,满门株连的陋习。父辈作恶,殃及子孙,尽管玉莲孝敬婆婆,疼爱丈夫,到头来还是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张爱珍在念这几句口白时,一字一顿,字字千钧,有谁怜我无辜人’既是叫板,又似血泪的控诉,惨痛凄切,声泪俱下,也深深感染了观众。”

上党梆子:张爱珍《杀妻》赏析

经过一番激愤控诉之后,人物的情绪平静下来,冷静地想着:谁是自己的亲人,有谁知道自己这个无辜者的悲惨命运呢?只有窗前的梅林和桃林。梅花凛寒而开,桃花迎春怒放,它们是那么无私、纯洁。无情物恰似有情物,有情人倒成了无情人。这段唱在传统[垛板]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改革,经过张爱珍的演唱,注入了时代感,赋予新的艺术生命。“窗前梅树是我友,园中桃林知我心”一句,她用重音突出了“梅林”和“桃林”,对本是无情的植物寄托了自己的深情厚意。

上党梆子:张爱珍《杀妻》赏析

《杀妻》的音乐和唱腔设计,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高涨以及高潮点而处置的。如王玉莲临死前对吴汉的“三求”:一求“死后愿夫善修身”八句,是平静的低唱,是对髙潮的铺垫;二求“死后南山筑新坟”十句,以痛苦的音调在中音区演唱,唱腔中吸收了评剧的某些特点;三求“另择新配娶夫人”22句的大段唱词,音调委婉凄切,逐步推向高潮。最后一句“鼓打三更梦里寻”的“寻”字上一个曲调婉转、接近生活中妇女的哭泣的大拖腔,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紧接着“贤驸马,好夫君”四句简洁、深沉、铿锵有力的唱词,吸取了曲艺中半说半唱的手法,准确地表现了公主以死殉夫的决心。“至此,舞台上两个人物的心理矛盾冲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前面驸马要杀妻,公主躲、劝、求,变为公主决心‘血溅龙鳞待来生’,而驸马却已被感动得急忙阻止‘使不得,使不得!随后公主趁其不备,夺剑自刎,在戏剧矛盾冲突的顶点,结束了全剧。”

(郭桄)

[注释]

①原双喜:《浅谈张爱珍演唱的〈杀妻〉》,原载李春芳编《梨园新谱——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戏曲专题”荟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253页。

②郭桄:《〈苏三起解〉和《杀妻〉》,原载《中国戏曲史读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