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四)挤与靠

丹道修炼的必经之路:排、聚、炼、养四步法介绍

刚开始学习丹道的人,都是体内浊气、阴气比较重的人,因此第一阶段就是要排除这些浊阴之气,采入清阳之气。

这是入门阶段的初学者必须做的,但我发现很多自学丹道的人,他们都是从静功开始,这样会绕点弯路。各门各派都有排除浊阴之气和采入清阳之气的方法,都是在清晨,面对东方,靠意念打开身体的毛孔或窍穴,配合呼吸,吸时意念身体采清阳之气,呼时意念身体排浊阴之气,至于体形姿态和意念方式、呼吸配合,各家各派或有不同,但基本原理都一样。如果不先经过开放地“排泄”的过程,就开始进行封闭式聚练真气,也是可以,不过就是多绕弯路。当身体的浊阴之气排除得差不多了,身体健康了,感觉体内清爽了,这时候,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

就是多聚少排,如果第一阶段是排聚平衡,那么在这个阶段,就要注意多聚,即是多采入清阳之气。很多朋友一直练习初步动功,但也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就是因为太死板,只是照本练功,没有注意自身的变化情况,初级病气(病气有很多种,从粗到精微,需要练功深入,才能逐步清除)排差不多了,就要聚练真气,到下一阶段再排了,但他们不明白,不断在表面上作文章,今天采来的,明天排出去,如蜜蜂采蜜,是很勤劳,但也只能做到“户枢不蠹”,保持初步的身体健康,但难以深入,真正启动身体内的宝库。

聚来的真气,是需要练习的,要不就如同落在身上的雨水,湿漉有之,过后便干。所谓的“炼”,指的是以意引气,无论是转周天也好,体呼吸也好,或旋转,或流动,或冲击病灶,只要是让气运动,就算是炼。刚开始炼的时候,由于初学者的身体经络并不敏感,感觉少或感觉不到气的流动,一般都是以为只是意念的活动,其实丹道是“意到气到”,有意就有气,刚开始感觉不到气,并不是真的没有气。“排”除浊阴之气,“聚”来清阳之气,接着“炼”真气,下来就要“养”真气。炼真气就像练兵,炼完兵,总不能就解散了吧?要把兵放到军营里面去。丹田就是真气的“兵营”,要把真气回流到下丹田,然后意守一下,让真气存在下丹田,同时意念收功。

作为初学者,开始阶段,就是“排-聚-炼-养”,可以先炼“排聚”过程,即换气,然后接着“炼养”,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同时进行。很多丹道功法好像很神奇,意念一大堆、动功很复杂,其实不见得都有必要,丹道入门其实很简单,理通法自通。同时,从基础而言,越是简洁越高级,就像是小学基础,如果小学就给你分个数理化,那么将来的发展就受到局限了(当然是我个人见解),如果排除功法设计者那些自以为是的部分,那么剩下来那些丹道的核心,简单明了而且直接。

以上是初学者修炼丹道的线路,具体的方法,可以继续探讨。有了练习丹道的思路,修炼起来也就胸有成竹了。丹道功法非常多,但万变不离其中。下面就介绍一个简单容易上手的功法……体呼吸。可以将“排-聚-炼”一步到位,再配合意守养气,就可以轻松入门,起到祛病健身,强化体质的作用。丹道修炼讲究“身体姿势,呼吸方式,意念活动”即“调身、调息、调心”,调身的关键就是身体的放松,要逐层次地放松;调息的关键就是呼吸的深入绵长,要深入到各个层次,一般要求呼吸进入小腹,强调“息息归根”;意念活动除了相应功法相应意念,关键都是不可过重过死,要清灵柔和,意似流水。

习练体呼吸,既可以结合到生活中进行,又可以单独专门时间进行。如果是专门时间进行,那么可以采用两脚略宽于肩,身体自然松立的姿态;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小腹,注意是吸小腹,不是吸肚子,胸部的起伏最好也减小;同时意念身体的毛细孔张开,宇宙的真气从毛细孔中细入,进入体内,汇入下丹田;使用深呼吸,在吸到不能再吸的时候,稍微闭息一会,然后再呼气;呼气的时候,意念气从毛细孔出去,射透天边。如果结合在生活中习炼,那么吸气时候,收小腹,意念气从全身皮肤进入,呼气的时候,从毛细孔射透天边,注意呼吸绵长即可。“体呼吸”的呼相当于排气换气的功能,把体内的阴渣之气排除掉;而吸的过程,相当于聚气,把宇宙清阳之气汇聚到体内;而控制丹田到毛细孔,到皮肤的行气轨迹,就相当于是“炼”的过程。

下面再结合养气方法,就可以完成丹道入门,祛病健身。如果是专门时间炼体呼吸,练习完毕后,意念先守上丹田(眉心和耳朵上去一寸在脑内的交叉线区域),过3分钟左右,用眼神看向下丹田(脐下三寸的腹腔内),然后意念轻轻守住下丹田,时间最少3分钟,如果允许时间不限。丹道功法是从对生命理解和探索的深度中产生,丹道讲究“越是高级功法越简洁”,关键的东西往往一言就明。

以上就是推荐的“排聚炼养”的方法。通过以上过程,能起到扶正祛邪,祛病健身的作用,同时奠定进行高级修炼的基础。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四)挤与靠

接下来,将要讲述一下另外两种太极拳劲法:挤和靠。

将这两种归类在一起,是因为在其对应的八卦卦象当中,挤属于震卦,靠属于巽卦,五行当中,都是属木。

按照进攻手与化解手的区分,挤和靠都属于进攻手。也就是主动攻击对方的用法。实际上,太极拳当中的挤法可以总括一切在太极拳实战当中进攻的手法,因此也有叫做“打挤”的说法。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四)挤与靠

在俗话当中,有“挨帮挤靠”,也就是说,只要双方接触,就可以尝试挤过去进攻,而如果挤过去双方身体接近,则又可以发挥靠的作用。无论挤还是靠,其发力的方向都是一往无前的直线前进,古人将其比喻为古代攻城用的檑木。因此也就将其划为五行当中的木属性。

但在表象上面,看似挤劲是用手臂击打“挤进”的样子,然而实际用在挤劲的诀窍,却并不在手臂上面,其中的关键,却是在脚上。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四)挤与靠

古代攻城车示意图

好比拳谚常说的“力从足起”一样。打挤的关键实际上就来源自脚上。这也好比攻城冲撞城门的冲车一样,其底盘必须是非常结实沉重的,否则的话根本无法撞开同样结实沉重的城门。

在太极拳的劲法歌诀当中,关于挤劲的描述是:“挤劲脊背找前脚” 这句歌诀就是一个挤劲的窍门描述。下面就把这个歌诀来解释一下。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四)挤与靠

太极拳挤式

拿一张挤式的代表图片来进行说明。从图上就可以看出,在打挤的时候,人的脊柱和后脚基本上是呈一条直线的。这其实也是太极拳“斜中寓正”的要领。因为只有这样,人才呈一个整体协调的架构。那么这样一来,人的前后双足,形成一条直线。这个直线正好和手臂打挤的着力点同样在一个面上,也就是说手与前脚着点是相合的。只有这样,才形成“外三合”的态势。

以王培生前辈对于挤劲的描述:当用于挤劲打击对方的时候,把意念先放在足底,然后,先想着“后脚”,再默念着“前脚,前脚”。这样挤劲就自然产生。第一个念想前脚,则是挤劲发力,第二个前脚念想,挤劲已经发出。对手则被挤出。特别强调“前脚。前脚”只要两念。若三遍“前脚”的想法,挤劲反而浅了,达不到效果。

事实上以“外三合”的态势,当意念在足底,想着第一个“前脚”的时候,后脚与脊柱自然就已经相合,再念想第二个“前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歌诀中“脊柱找前脚”的要领。因此,王培生先生描述的这个先想着“后脚”再默念两遍“前脚”的心法口诀,就是把古人“脊柱找前脚”的挤字歌诀更加通俗易懂的拆解出来,属于实用心法当中的例子,有兴趣练习的朋友可以专门按照这个窍门去练习体会一下。

前脚与脊柱相合,在人体相应的十二地支上面,叫做“寅与卯合。”人体的各个部位也对应着十二地支,这里是道家丹道,气功方面的描述。十二地支相合相冲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劲力,如果有这方面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专门查询一下相关的资料说明,由于太极拳拳理和道家理论息息相关,因此也会有不少收获。但在本文当中就不去赘述了。

在本系列文章的前文当中,还专门提到过人体各个部位与八卦之间的联系。挤劲对应的震卦,也就正好对应着人的脚底部位。对于“震为足”的描述当中,还专门提到了双足要在一条平行线上的要领,而且前进后退要擦地而行,这样才能平稳。而且可以接地阴之气。事实上这个要领,也和震卦的打挤要领是相通的,挤劲看似作用在手臂,实际上发力的源泉就是在足底,不掌握这个要领,挤出来就没有劲力。

说到这里就联想起陈氏太极拳“金刚捣錐”里面的“震脚”了。为什么不叫跺脚,或者是“踩脚”而一定要用“震脚”?而且,在陈氏太极拳当中,对于震脚的解释是“用脚发拳”。如果对此有所兴趣的朋友也不妨自己琢磨一下。

打挤时的震卦歌如下:

震如仰盂应体间,

两足贴地如根连。

阴阳相激震电闪,

无情雷公岂容犯。

对于实战当中运用打挤,要领是在搭手便挤,而且挤劲要往复连绵不断。左右交替,不给对手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在练习挤劲的时候,可以单单一个挤式,双脚交替不断的前进挤下去,脚底好像是在冰面上面滑行一样,既要寻求稳固,还要有轻灵,步步紧逼,连绵不绝。

事实上太极拳论当中,我顺人背为之粘,这句话也可以印证在打挤紧逼上面,所谓进攻手,就是在“我顺人背”的态势上面,所以要有“粘”字诀。就是不能让对手能够脱离逃走。所谓“趁他病要他命”也是同样的意思。

上面讲的是打出挤劲的要领,那么接下来还要再说一下挤劲在作用于实战当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在推手当中,挤劲应用的时机在对手尝试进行捋的时候。这点其实很多讲解太极拳推手的都会提到,因为是推手当中套路形式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固定套路。

但往往是这样,问题就来了,对手挤不动怎么办?对手各种变化,找不到挤的力点怎么办?总结出来一句话,对手“不配合”怎么办?

往往就是好像只有对手配合才好使,不配合了就一下子不会了。这是太多“大师”都遇到的问题。

其实说穿了,还是自身上面的问题。凡是遇到了对手不配合就无法发挥作用的问题,归根结底的原因都是在自己动作要领上面的毛病。

比如挤劲意念的核心在双脚上面,但往往实际应用的时候,思想就跑到手上去了。生怕自己发力不到,想着向前靠进去。那么这下子,外三合没有了。内三合也就忘在九霄云外去了。

另外,本文一再不断的强调的。无论什么劲,核心关键是掤劲不能丢。在挤劲运用的时候,同样也是最关键的。掤劲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内撑外裹”只内撑不外裹叫做丢,只想着裹不去撑叫做泄。失去了内外平衡,什么劲都是白扯。

在本系列前文当中也专门提到过得,挤劲就好比一个木桩一下一下的夯进土中,挤的方向是不断前进的,但每前进的同时,木头是要把土不停的向外排开的。所谓的“挤”字,也正是这个原理。犹如面对前面密密麻麻的人群,要想进去,必须从缝隙中“挤”进去。所谓挤的要领就在这里。

这个能够“排开”阻碍的。实际上就是掤劲的作用。五行当中,掤劲属水,水生木。因此挤劲必须要在掤劲的前提只上才有实际运用。

还有螺旋劲力的因素在内在要领当中。这个螺旋的劲也就是陈氏当中所谓的缠丝劲。其他各派太极拳当中虽然不提,然而要领当中却会有带入说明。比如在杨氏太极拳当中,揽雀尾挤式,还比如进步搬拦捶当中,我的老师就专门提到过,因为这两式都是典型的挤式要领,在专门去讲解双脚合力发出挤劲的时候。老师还强调过一个“碾后脚跟”的要领。即在挤劲打出的瞬间,作为支撑的后脚跟要在原地有个“碾地”的动势。就好像碾盘旋转一样,要把劲从脚底往地上“碾进去”

事实上这个就是把力道从脚底沿着脊柱传递到打挤的手上。外表上来说,这个动作几乎看不出来,然而实际的要领上面,却是一个很关键的“消息”。这也是所谓“内家拳”的特色之一吧。

接下来就来说一下“靠”劲。

所谓“远拳近肘贴身靠”,可见靠劲一定是身体相贴极尽的态势下才会发出来的。在拳法当中,双方越近越凶险。因此靠劲的用法,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险的技巧。所凶险之处,一是使用出来威力巨大,二便是对于自己来说,也十分危险,因此是必须相当谨慎才能运用。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四)挤与靠

靠法的实战示例

在八卦卦象当中,靠是巽卦。巽卦在八卦当中代表风,但在五行当中属于木。因为五行当中并没有风,而意象当中,好比风吹墙面,实际上也是和木石撞墙的作用力是一样的,当风猛烈时,石掀墙裂,因此古人在八卦五行的归类当中,同样属于木。

实际上靠在实战应用的时候,也是取将对手身躯比作一面墙的设想,用“靠在墙上”这样的动作,取意而得名。

我们如果仔细对比一下代表挤的震卦,还有代表靠的巽卦,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震卦,卦象为 最底下是一条直线的阳爻,中间和上面两条都是代表断开的阴爻。因此震卦有“震仰盂”的形象比喻。而巽卦却是正好三条爻相是和震卦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最下面是一条断开的阴爻,中间和最上面全部都是连续直线的阳爻。因此有“巽下断”的描述。

从卦象上面,实际上也就能够领会一下,打挤与靠劲在如何发出劲这个问题上面的一些区别道理。所谓打挤,着力点虽然在手臂稍节部分,但真正需要关照的是身体脊柱以及双脚上面。也就是说只要把手臂接触敌人的地方放空忘掉,只要脚底处意念落实,挤劲也就自然产生。实际上这也就是内家拳所谓“身有龙凤”的要领,这里在本人发表过的内家拳发力核心解密视频当中也有着描述。

而靠劲,则是和挤劲在发力技巧上面完全相反的意念。靠劲发出,必须是忘记自己双脚脚踏在实地上面,而是在靠对手身体的瞬间,把整个身子完全“交给”对方身上。意想着脚下一空,身上的靠劲就出来了。

这个脚下一空的念想,同样可以类似挤劲前脚后脚的要领描述,因为靠在对手的时候,往往重心是在前脚上面,后脚是很容易放空的。但念想当中,先是后脚空,然后紧跟着前脚空,这个前脚空虽然有点难以放空,但要领上,只要想着前脚好像作势提膝走路,也就可以把靠劲打出来了。

两脚放空,劲仍然是贯穿着脊柱运行,在靠式形成的瞬间,劲力沿着脊柱上行,一直到了脑后的玉枕穴。好像做劳力的工人,肩扛着一个大麻袋,搭起来最后后脑一顶,一下子把麻袋顶起来。这样一来,肩背胯都形成了支撑的合力。发出来的就是靠劲。

描述靠劲的拳谚“靠劲玉枕扛大包”说的正是如上描述的过程。

靠劲的练习,着力点在肩,胸,背等等,然而真正劲力的根源却在两条大腿上面。所以在内家拳身体卦象对应上面,有巽在双股的说法。

这就非常像是现代身体素质练习的负重深蹲一样,扛着杠铃的深蹲练习,但实际上真正要锻炼的部分,就是大腿上面的肌肉。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四)挤与靠

负重深蹲训练

但靠劲不是练的这种静态力量训练的深蹲练习,而是一种迅速发力的打击劲法。事实上在靠劲的心法要领当中,把自己身体完全交给对方这本身就说明是一个非常求险的方式。所以靠劲的发出,也是一个瞬间发力的过程,一旦发出,必须马上把意念收回到双脚落实之处,无论靠劲的效果是否达到都要这样。不然的话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在太极八法当中,只有掤捋挤按四正劲是可以打出长劲效果的,其余采挒肘靠四隅手都是短促劲的用法,因为一旦长劲,要么被敌手所制,要么也就变成了正劲。比如靠劲,如果想要继续使力,因为对手距离的拉开,实际上也只能是继续挤劲的效果。而更危险的是,如果对方撤出空挡,用挒劲的话,靠劲就会被挒劲所制。

另外,虽然在用法上面,靠劲往往是用身体躯干部位,如肩,胸,背,胯等等发出,例如靠法练习当中有迎门靠,斜肩靠(也叫七寸靠),背折靠,等等,但实际上靠作为一种“劲”,只要是和对方接触的任何一点,任何部位,其实都是可以用作靠劲发出来的。所掌握的要领就好比自己身体发出靠劲的部分不要了,好像扯着绳子的铁球,一下子就扔了出去,全部交给了对方。这样的要领,就是靠劲产生。只要发出之后,再由着“绳子”给收回来就可以。本人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就亲身体验过老师用手背,膝盖,甚至是小腿胫骨打出“靠劲”的感受。要领相同,用什么去“靠”就是一下子把这个“交给”对方而已。就好像风一样,呼一下子扑面过去了,等过去了也就抓不到了。

王培生先生在讲述靠劲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八法之靠,靠如不周山折,依肩相触之际,意注脑后玉枕穴,如负重物,合于实脚,脚底一空呈巽下断之象。随试手时,人脚底亦感发空似被气浪掀翻。

其中,“靠如不周山折”。这句其实就是引用了古代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相传共工在撞山的时候,就是把整个人豁出去撞到了山上,这才引起了天塌地陷。

王老师这段话其实也就是相当于本文前面所讲的总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着王师描述原文细细体会。

在很多包含靠法的外家拳法当中,例如八极拳,其实要领和这里说的也是大同小异的。只是内家拳更加讲究心意念头的运转,不过实际上能够在运用到实战,也必须要有功力上面的练习。

这里就可以顺便提及一下武术当中的一个基本功,也就是马步桩法。

太极拳八种劲的用法概论(四)挤与靠

所谓扎马步,在许多武术当中都被当做一个基本桩功练习。太极拳当中虽然没有扎马步的桩功,但很多单式定式当中,也有不少是马步。例如陈氏当中的单鞭步法,是偏马步,而吴氏太极拳里面的“正单鞭”扎的是正马步。陈氏太极拳当中的披身拳,也叫背折靠。还有青龙出水等,同样也是马步。但由于讲究“偏沉”所以都是有些偏重的马步,并且腰胯运转,呈动势运行。裆走下弧线,运行呈8字。

但无论是定桩的马步还是这种动桩的马步,有一种练法就是基于这种马步而练习的桩法,也就所谓“巽桩”巽为股,所以实际上锻炼的就是大腿腰胯上面的核心肌肉群。

巽桩练法,要练到双脚好像腾空踏云,把双腿都练“空”了。这样核心力量自然稳定,身轻体健。实际上巽桩的练法也和传统武术当中的“轻功”也有很大关联,但是否有朋友相信还是愿意尝试,就见仁见智了。

巽桩养生歌诀如下:

脚踏祥云身自玄,

玄妙之门身自寻。

寻元至颜微笑,

笑颜常开身自安。

挤劲和靠劲,基本上就讲述到这里,感谢愿意阅读的朋友,下一条文章将是本系列最后一章,讲述最后的两种劲:挒劲和肘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