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关于佛道双修的一点思考

文章目录:

A、佛道可以双修吗?佛与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

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槃(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槃,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槃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解读这句话需要一些中医的知识。

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医认为,人的内脏对应五行,比如,肝属木,肾属水等等。而中医施治的原理是根据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据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肾虚而使五行不平衡,医生会治肾而不去管肝。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家继承了中医的这个思想,顺便说一下,著名的道家都是名医,道家认为人的五脏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所谓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这团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烧不久的。所以,人会得病,人会死。但人体已经是这样了,常人只能顺着自然的安排,活着。这就是「顺成人」的意思。

道教认为,如果改变了人的五脏的这种五行关系,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颠倒一下,生命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长生了。颠倒就是所谓「逆成仙」的基本思路。

后半句讲的是方法,「全在阴阳颠倒颠」。因为人的五脏已经是这样了,道教也没有办法把五脏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采用阴阳颠倒的办法改变五脏的五行属性。比如,让肾原来属水而改成属火。这不是仅仅改个名词,属性的改变包括某些特征也要改变。

以上就是佛教和道教在对生死问题上的观念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解决方法。

B、关于佛道双修的一点思考

↑↑

能不能佛道双修?我看到一些博主都给了否定答案。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简单的肯定和简单的否定都有失公允。古代的大师们,无论僧道,大多是通儒释道三教的。至于修行的方法,更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经文教义也在流传中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全真教所提倡的三教合一和性七命三的说法,是加入了佛教的一些内容,这一点在《龙门心法》里表现的很明显。且王重阳祖师是提倡常读《心经》的。道教派别繁杂,传承复杂,所以一些派别有佛道双修没啥好奇的,也不能轻易否定了人家。而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了一些必要改进,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直至禅宗的出现。佛教在流传中的世俗化和鬼神化是绕不开的问题,而吸收中国圣贤进行封神是必不可少的。且在修法上学习了道家的养生术,因为早期佛教对世俗生活是摒弃的,对肉身也不注重,一心在觉悟上下功夫。这才有了佛道两家互贬为“守尸鬼”和“阴鬼”。至于儒家,吸收佛道的内容也不少,宋明理学、心学就是这种思想碰撞下的结晶。

个人认为,佛道双修是可能的,这个得看师门传承。即使没有这种传承,也是可以参考友教,学习友教的。但从根本教义和修法上来讲,佛教重来世,重觉悟,不希望投胎转世,是为不生,不生也就不死。而道教重今生,重性命双修,希望长生不死,逍遥世间,不死才能不生。这是解决生死问题而各执一端。这没什么对错,取哪端都是可行的,关键在个人成就上。所以无论佛教徒、道教徒在以本来教义修法为主的前提下,参一些他教义理和功法,不但无害且能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