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论修道的十重境界(二)

文章目录:

A、道家的十重境界,你能到哪一层?

↑↑

▌1.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2.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6. 绝迹易,无行地难。

不走路当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如果一个人又要走路又不留下痕迹,这就很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这便是「因果承负」了。

▌7.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 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为一点人间利益你争我夺,是智者所不愿意做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9.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会因为遇到困难、灾祸而互相抛弃。

以名利为出发点的友谊,会因利益关系的结束而结束,真正的友情,来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

▌10.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以义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样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样甘甜。君子之间的交情虽平淡,却能保持长时间的亲近;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甘甜,却一点也不牢固,容易断绝。

B、论修道的十重境界(二)

↑↑

论修道的十重境界(二)

——红尘迷不了我的眼小肖原创

——通俗开示《道德经

修道十重境界?咋一听跟玄幻小说似地。其实,对道的理解远不止十重境界这么简单。《道德经》这本书,可谓每读一次有一重的感受,每一次的感受都是新的、更加深入的。但问题是时下的人们好像不那么喜欢把问题搞得太清楚,而是急于想知道到底怎么弄、怎么才能最快、最大限度地从中受益、得到好处。

诚然,研读《道德经》的好处是现实且极其巨大的。但是,如果想要像玄幻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白日飞升、长生不老、穿越时空的话,不能说做不到,但确实不太容易。关键在于你对道的认识是否达到了那样的程度。假如你的修行真的达到了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那么,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寿比天地而化于万方,获得庄子所谓的“逍遥”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就如佛家所说,不要问我你能不能成佛,应该先问一问自己能不能放得下。放下了你就是佛菩萨,忘我了你就能得长生。当然,这不是咱们这一章讨论的重点。下面讨论“修道的十重境界”这个话题。

在《怎样才能做到上善若水》一文中,我们依据《道德经》的原文,将道划分了十重境界,即:一曰“善利万物”,二曰“不争”,三曰“处众人之所恶”,四曰“居善地”,五曰“心善渊”,六曰“与善仁”,七曰“言善信”,八曰“政善治”,九曰“事善能”,十曰“动善时”。并且简单例举了“处众人之所恶”的厉害——那个杀伤力实在可怕。咋一看,好像有点阴谋论的意思,其实“处众人之所恶”跟阴谋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最大的区别便是阴谋论至阴至寒,乃阴中之阴,那玩意是主动的。“处众人之处恶”则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阴谋论可成小局,“处众人之所恶”则可养生身。

期间,还就“居善地”进行了简单提要。看了那个提要,想必大家有所领悟,那就是“居善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难。因为人的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做人难免有些“血气方刚”的冲动,一下子把自己搞到“处不善之地”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事后想一想,真要达到“居善地”那样的境界,还是很需要修行了历练的。

“善利万物”“不争”其实是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在《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文中我们也已经有所讨论。下面,我们讨论“心善渊”这一层。

“心善渊”的意思是说,心胸要宽广,心里要容得下事儿、容得下人、容得下自己。难道谁的心里还容不下自己吗?是的。据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自2000 年以来,每年每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数据来源:搜狐新闻2006年08月12日报导)。你看看,这些人是为什么死的?容不下自己,非得把自己给弄死。

就是说,可能很少有人觉得自己心胸狭隘,但事实表明,要做到“心善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知道气大伤身,还有的用“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自己跟自己生气”“生气等于自我伤害”等来告诫自己,但是,扪心自问:你生气了吗?答案恐怕90%以上是肯定的——你肯定生过气,而且不止一次,还往往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不起眼儿小事儿。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心胸并不总如我们想像的那么宽阔。

我们不妨再提两个问题进行自问:你是不是曾因什么事情而忧心忡忡过?你是不是忌恨、抱怨或者对什么人、事不满过?

这两个问题的“中镖”率恐怕也是相当之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向曹操学习。秦庆童向曹操告密说:吉平要杀你。吉平是曹操的亲信——至少表面上是,曹操对吉平还是不错的,但吉平为他人鸣不平却想要毒死曹操。你说这事儿干得气不气人?没想到,曹操听到了这个消息却一刀把秦庆童这个告密者给杀了。而且还笑道:“以吉平我们俩的关系,他会杀我?简直笑话!”

吉平听到消息之后,为自证清白,赶紧跑去向曹操诉苦。曹操哈哈大笑数声,手起刀落把吉平也给杀了。有人就问:你对吉平那么好,他却要杀你,怎么看不出你有一点生气的样子啊?曹操曰:吉平图谋害我是他该死,略施小计弄过了杀了就是,何必生那个闲气?难不成他还没动手,我倒先把自己给气死了,那不等于是我帮了他吗?

你想想,如果曹操气得暴跳如雷,喊打喊杀,吉平还敢不敢来?肯定是不敢。那后果可真就麻烦了:曹操不但杀不了吉平,还很有可能被吉平联系“衣带诏”上的人,把曹操给弄死。你看看,是不是心胸渊深才能成事,喜形于表,心不纳物却反而会坏事儿?

“心善渊”,既是自保的坚盾,也是厉害的杀招。

直白一点讲,“心善渊”其实类似人们日常所说的“城府”,但“心善渊”更侧重于胸怀天下的博大、无所不包的恢宏。

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城府”尚且难修,“心善渊”如何能成?诚如斯言。但一日一得,一事一行,一步一步地修上去,最终达到“心善渊”的境界并不是没有可能。有人说,每当遇事的时候他就默念三个字:心善渊、心善渊......。这看起来似乎有点搞笑,但却不失有效,而且简单便利,如果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你也可以试一试的。

意有所表,言犹未尽,敬请体谅。咱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