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超越:破除藩篱

破除藩篱

在成长中的某个时刻,内心会开始趋于平静。当你在内心的深处安顿下来时,这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然后你会意识到,虽然你一直都在那里,但你被那些需要动用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感觉输入压制得喘不过气来。当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将渐渐领悟到你可能真的能够超脱这些纷扰。你越是具有见证者的意识,就越可能认识到你既然完全独立于你所见的事物之外,那就一定有一个办法挣脱心灵对你的觉知的神奇掌控。一定有一条出路

以往人们会滥用“觉悟”这一通常被曲解的词来描绘这种通往完全自由的内心突破。问题是我们对觉悟的看法要么基于我们的个人经历,要么基于我们有限的概念认知。由于大部分人在这一领域没有经验,人们要么大肆嘲讽“觉悟”的说法,要么将觉悟看作谁也接近不了的终极神秘状态。可以说,对于觉悟,大部分人唯一确知的是,觉悟是他们不可企及的。

然而,一旦明白思想、情感和感觉输入的对象只会在意识面前一闪而过,你就有理由怀疑你的觉知感是否必须局限于这一经历如果意识要将其焦点从你的个人思想、个人情感和你有限的感觉输入上移开,又会发生什么呢?你会脱离自我的束缚并自由地向远处探索吗?一开始自我又是如何束缚意识的?重要的是,哪怕仅仅是想要考虑这些问题,就需要讨论一下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什么。显然,我们惯用的心理结构理论并不适用于这样的讨论。因此,我们将运用托寓来探索自由的状态。正如柏拉图用对话讲述其“洞穴之喻”,我们将用一个小故事讲述一个非常特别的“房屋之喻”。

设想你来到一片终日阳光灿烂的旷野之中。此地明亮开阔,景色宜人,你陶醉于这美景之中,决定在此定居。于是你买下这块地,在这一大片土地的中央,亲自设计并建造你的梦中家园。你深筑地基,因为你想把房子造得坚固耐久。房子用混凝土砖建造,不腐不漏。为了使房子符合生态要求,你决定少装几扇窗,但要使屋檐出挑较大。当你装好窗,造好房子,却发现房内还是很热,所以你又安装了高质量的防盗百叶窗,它不仅可以将光热反射出去,还可以起安全保护作用。你的房子很大,可以储存足够的供给物,使你完全自足。你甚至还设置了多个独立空间供他人居住,但这些人必须安静整洁,不来打扰你。你将实现真正的独处,因为你的浪漫追求还包括不使用电话、收音机、电视机或互联网。

你的房子终于完工了,你即将乔迁新居,这令你非常兴奋。你喜欢旷野的开阔,喜欢自然界的一切光和美。但最主要的是,你迷上了这幢房子。房子设计的方方面面都饱含着你的心血和灵魂,如今它也展现出了这一切——它确确实实就是“你”。事实上,一段时间后,由于你迷恋这幢房子,加之你对房外的奇怪景象和声音越来越感到不舒服,你开始更多地待在室内。直到此时你才认识到,由于百叶窗紧闭,大门紧锁,这幢房子开始变得像一座堡垒。而这对你而言正合适。作为一个城市人,住在遥远的地方,完全与世隔绝,是相当可怕的,但你决心要独自坚持下去

于是你渐渐地习惯于居住在房子的安全范围之内,你开心地做着你一直想要做的事情——阅读、写作。住在这里的确很舒服,因为房子是温控的,而且你很聪明地安装了现代化全光谱照明系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在房子里太舒服、太享受、太安全了,以至于你再也不去考虑外面的世界了毕竟房子里的一切对你而言都是熟悉的、可预料的,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而外界是未知的、不可预料的,完全不在你的控制之下。当百叶窗锁牢后,它们就像挂在墙上的画一样协调,你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冒险去外面把它们打开,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你的密室感。它们质量上乘,关灯后房内就漆黑一片,分不清昼夜。但由于你习惯于从不关灯,直到灯泡烧坏了你才觉察到这一点。直到此时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窘境:没人给你留下这种新型照明系统的备用灯泡,这意味着最后一个灯泡烧坏之后,你就只能待在完全黑暗的房子里。

从那一刻起,唯一的光亮将来自你留作应急之用的几支蜡烛。但因为数量有限,所以你用得很省。你是个喜爱光明的人,这一状况对你来说极其艰难,但还没有艰难到足以使你克服你心中对离开这座安全的房子的恐惧。最后,生活在黑暗中的压力让你的身心健康付出了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心中对洒满阳光的美丽田野的记忆渐渐淡去,再也无法被想起

你现在只关注房子的照明。你知道的唯一的光亮来自你在黑暗中点亮的珍贵蜡烛。这支蜡烛显得很孤独。你被隔绝于万物之外,你唯一的慰藉是这幢房子给予你的安全感。你不再清楚你害怕的到底是什么;你只知道自己总是在害怕、不安。你所能做的只有尽力坚持。你甚至不再阅读和写作,因为没有光。四周一片黑暗,你也坠入黑暗之中

然后有一天,那个和你一样因迫切需要安全感而住在房子里的管家把你叫到储藏室里。你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储藏室里满是应急手电筒,它们只需摇动即可发光。管家已经打开了一些手电筒,储藏室内一片光明。这是你生命中一个真正的转折点

你们开始努力在房子里创造光明、美丽和幸福。你们装饰每一个房间,保持房内灯火通明,直到该睡觉的时间才暂时停止。你又开始阅读和写作了,结果和你同住的人也爱上了阅读你的作品实际上并不只是人造光照亮了房子,是爱的余火开始在你们俩的心中发光。想象一下你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光明。你们开始将所有的时间用于和彼此相处,你们甚至举行了婚礼。你们发誓要相互照顾,把爱和光明带进你们的家,这是多么美好啊。和之前你所处的黑暗相比,这就是天堂。

有一天你在书房里看到一本书。这本书引起了你的兴趣,因为它讲述了“外界”天然的、明亮的光。书中甚至讲到了日光浴。但书中所讲的光远比你能想象的要多,不需要任何人来创造。这让你感到困惑,毕竟你所知道的唯一的光是从蜡烛和手电筒上发出的人造光。你怎么可能创造出那么多的光,并维持它呢?你一点也不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因为你的观点只能和你的生活方式相关。你生活在房子里,因而你生活在黑暗中。你能感受到的所有的光仅仅局限于你在房子里所能创造出的光。你已经在那里生活得太久了,你所有的希望、梦想、态度、信仰只能基于你在黑暗房子里的生活。你的整个世界就是要维护你在房子里建立起来的生活

你继续阅读这本看似神秘的书,书中讲到在自然光下行走的感觉。它似乎在描写一种自发、常在、普照大地的光。这光不断地、均匀地洒向一切事物。虽然你的见识还不足以使你理解这一点,但它却触及了你的内心深处。接下来,这本书讨论了“走出去”,即超越自建世界的藩篱。实际上,书中说当你依赖并迷恋自建的世界以躲避黑暗,你将永远不会知道外界有丰富的自然光。你那么依赖你在内心建造的东西,又怎么能走出去呢

在房子里生活的类比恰好诠释了我们的困境。我们的意识——我们对存在的觉知——生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一个被人为封闭的区域里。这个区域有四堵墙,有地面和屋顶,坚实无比,没有一丝自然光能照射进来。我们得到的唯一光亮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光。如果我们不为自己创造好的环境,那就只剩下黑暗。所以我们每天都忙于装点和布置这个区域。我们试图自己带点东西进去,希望在我们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在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地方,至少能创造出一点光明。

实际的景象是:你在房子里面,完全与自然光隔绝,而房子建在阳光灿烂的旷野之中。但你的房子是用什么建造的呢?房子的墙是用什么建造的呢?墙是怎样隔绝所有的光而把你封闭在里面的呢?你的房子是用你的思想和情感建造的。房子的墙是用你的心灵建造的。这幢房子就是你的所有既往经历,你的所有思想和情感,你积聚的所有概念、观点、意见、信仰、希望和梦想你把它们安置就绪,将你的四面八方堵得严严实实。你把一套特定的思想和情感拉到大脑里,然后把它们织成一个概念的世界,让你自己住进去这个心理结构把你和墙外的自然光完全隔绝开来,厚实、密闭的思想之墙里除了黑暗什么也没有。你不可自拔地关注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来不会越过它们划定的边界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墙到底有多大的约束力,只要朝它们走过去即可假设你有恐高症,因为你年轻时曾经从梯子上摔下来,在心理上始终有阴影,那么这就是你的一堵墙。如果你无法确定它是不是一堵墙,那你就试着穿过它。比如,一件事勾起了你久远的恐惧感,你决定直接朝它走过去。可是你越靠近它,就越是被一股力量往回拉。你过去积累的事物形成了一道边界,你本能地想要避开它。这很自然,因为碰到墙我们都会这样做,以免撞上去。但由于你要避免撞墙,墙也就把你锁在了界内。它们形成了你的牢房,因为它们是你觉知的边界。你不愿意靠近它们,所以你就看不见它们外面的景象

当你走近思想和情感的边界,就好像走向了深渊。你不想走近那个地方,但你其实可以,而如果你想出去,你就必须走向那里。最后你会明白,那里其实并不是黑暗,而是阻碍无限光明的墙。你开始寻找光明了,这就是与以往至关重要的区别。如果有一堵保护你远离黑暗的墙,你是不会想到要往那里走的。但如果这堵墙阻碍了光明,你就会走过去推倒这堵墙。常言道,只有穿过浓密的黑夜,才能抵达无限的光明。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黑暗确实是对光明的阻碍。你必须穿过这些墙

穿过墙并不那么难。生活的自然流动每天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们的墙,想把它们摧毁,可是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保卫着它们你必须知道,当你保卫自己时,其实是在保卫你的墙。墙里并没有其他什么值得保卫的事物,除了你对存在的觉知和你建造并居住的空间有限的房子。你保卫的是你建造的用于保护你自己的房子。你躲在里面,一旦有什么东西向你的心灵之墙发起挑战,你就会变得异常警惕。实际上,你建造了一个自我概念,住了进去,而现在你正在竭尽全力保卫这个家。这个内心之家如果不是由你的思想之墙建造的,还能由什么建造呢?当你说“我是个女人,45岁,我嫁给了乔,我毕业于这所学校……”时,你所说的这些内容就是思想。你的实际情况已经不再是这样了,只有你的思想还抓住过去不放:“可我当时是啦啦队员呀,是毕业班班长呀。”然而这些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过去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还存在于你的内心,它们构成了你居住在内的墙

如果有人挑战你的自我概念,在你的心灵之墙上戳开一个小洞,会怎样呢?如果有人动摇了你内心之家的基础思想之一,又会怎样呢?假设有人在你20岁时对你说:“他们不是你的父母,你是他们领养的孩子,他们没告诉你吗?”你会坚决否认,直到他们给你看了领养证。这件事会动摇你的整个内心世界。仅仅因为其中一个错误的思想,整个结构就会开始崩溃。仅仅因为一件事和你想的不一样,巨大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占据你的内心。它震撼了你的内心,因为它挑战了你居住的思想之屋。你将理性地解决此事:“他们待我很好,就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想象一下,他们竟然领养了我这样一个孩子,还把我像亲生子女一样养大。天哪,他们甚至比我想的还要好。”你很好地把墙上的洞补上了。我们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墙的,我们致力于使它们保持坚固,什么也不可以动摇那些墙

注意,你用思想把裂开的墙补好了。你用思想修补思想砌成的墙。这就是我们惯常的做法。正像人们恐惧地把自己锁进阳光灿烂的田野中的黑暗房子,然后又拼命制造光明一样,我们努力地在心灵之墙里建造着一个比内心的黑暗好一点的世界我们用对过去经历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梦想装饰我们的墙。换句话说,我们用思想装饰我们的墙。但正如房里的人有可能走出他们自制的人造世界,走向美丽的自然光,你也可以走出你的思想之屋,走向无限。你的觉知可以向外延伸,拥抱广阔的空间,而不是局限于你所居住的有限空间。当你再次回头看你建造的那个小屋,你会奇怪你之前究竟为什么会住在里面。

这就是你去往外界的旅程。真正的自由非常近,就在你的墙外。觉悟是一件特别的事。但实际上,一个人不应该专注于觉悟,而应该专注于你自建的墙,因为它们阻碍了光。你怎么能建墙阻光,然后又来争取觉悟呢?你只要让日常生活推倒你四周的墙,就可以出来了。不要支持、维护、保卫你的堡垒。

设想你的思想之屋立于无数恒星照耀下的光明之海当中,你的觉知却陷入了那座房子的黑暗中,每天挣扎着生活在你那由有限经历构成的人工光之下。再设想墙倒塌了,意识毫不费力地释放出来,成为此刻和既往的光芒。这一经历即是觉悟

([美] 迈克尔·辛格《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