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简介(古代儿童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简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有效、准确的历史故事,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本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史记中的故事简介。

史记中的故事简介1:杀人是使命,被杀是宿命

  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他有两个孩子:伍尚和伍员,伍尚为兄,性情仁慈宽厚;伍员为弟,性情刚烈暴躁,伍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伍子胥。

史记故事 中华经典故事

  因为谗言所害,太子建备受父亲猜忌,作为太子一党的伍奢自然首当其冲,在劫难逃,并且还把自己的大儿子伍尚也搭了进去。而伍子胥却带着太子建开始了流亡生涯。在郑国,不知轻重的太子建曾答应作晋国的内应以覆灭郑国,事败为郑人所杀。伍子胥继续流亡,和他一同上路的还有太子建的儿子胜。

  接下来就是伍子胥大报仇的故事,这是一段传奇,在此略过不提。在这个轰轰烈烈的传奇背后,是被大家忽略了的那个叫胜的太子建之子。

  失去了父亲的胜跟随伍子胥来到了吴国,仇恨如同烈火一样时时炙烤着伍子胥敏感的心灵,因此,他顾不上过多照顾胜。

  若干年之后,楚昭王之子楚惠王即位,楚惠王是个有历史责任感的领导人,回顾往事,他知道楚国欠着一个人的债,债主就是胜。如果没有历史的错误,太子建做楚王是理所当然,太子建的儿子胜接任楚王也是理所当然。身受良心谴责的楚惠王决定迎久居他国的胜回归故里。对此,楚国名臣叶公强烈反对。他的理由就是,胜为人好勇斗狠,有病态心理,私下里豢养了众多死士,让他回国恐怕会带来不祥。然而惠王不为所动,郑重其事地召回了胜,并把鄢地特批给了刚回国的胜,胜从此就被称为“白公”。

  白公胜显然不是省油的灯,流亡的苦楚,寄人篱下的辛酸,还有那已不可能属于自己的王位……都刺激得他寝食不安。

  可是,对于生活,对于历史,白公胜却没有更多的埋怨与愤怒,思前想后,他的愤怒只集中在一个方向—郑国。那个国家的人杀了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是太子。他觉得自己所有的痛苦都和郑国人有关,都和自己的父亲被杀有关。父亲的死是他心中最大的阴影,更是长久以来驱之不去的恶梦,只有灭掉郑国才能了却他的心头大恨,深如海洋的杀父之仇啊!

  回来之后,白公胜苦苦等待了五年,终于提出了伐郑的请求,令尹子西慷慨应允,白公胜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梦想着一鼓而平郑国,报杀父之仇。

  但历史就是这么巧合,白公胜的军队尚未出境,晋国却抢先一步伐郑。受到他国军事威胁的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援,为防唇亡齿寒,楚国必须出手相救。在生死攸关的大问题面前,白公胜的家恨显得微不足道。

  子西担负使命,驰援郑国。楚国的出手相助,令晋国的军队铩羽而归。一场战役开创了楚、郑两国邦交的新阶段,子西在楚、郑世代友好、永不再战的和约上签字之后,洋洋得意地返回。

  晋国的这场掺乎直接将白公胜的复仇计划打了水漂,白公胜气得七窍生烟。但更令白公胜生气的却是子西与郑国所签订的停战协议。有这一纸协议在,白公胜的复仇就没有任何合法性,他那伟大的计划就只能是镜花水月。白公胜忽而仰天长啸,忽而大骂不止,他最后的结论是:我的仇恨已和郑国无关,子西老儿正式成为我的敌人。

  要说子西和白公胜的关系的确是非同寻常,子西是楚平王的亲弟弟,楚平王是太子建的父亲,白公胜的亲爷爷,因而子西也是白公胜的叔祖。白公胜能够返回祖国其实也是子西一再坚持的结果。可是,此时子西却被白公胜置换成了敌人。

  白公胜一不做二不休,每天磨刀霍霍,并且没有丝毫的隐讳,公开扬言要干掉狗日的子西。子西不以为意,时常对白公胜轻蔑一笑:和老子玩横的,你还差得远!

  请留意,石乞马上就要出场了—

  四年之后的残酷现实证明了子西的错误,参与证明的就有石乞。石乞和白公胜手持利刃,所向披靡,手刃子西于朝廷之上。面对惊慌失措的楚惠王,石乞对着白公胜大喊:“杀王,不然不济!”白公胜终不从。

  叶公率众救驾,白公与石乞自然节节败退。这一退就退到了山中。自感完成了使命的白公胜含笑自杀,石乞最终被俘。

  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然而白公胜的尸体却始终没有被叶公等人找到。作为惟一的知情者,石乞自然受尽了严刑。面对守口如瓶的石乞,讯问者架起了油锅,一字一句地盯着石乞说:“再有迟疑,马上就会被投入沸腾的油锅。”看着翻滚的沸油,石乞平静地说:“事成为卿,不成而烹,固其职也!”于是,从容就死,把白公胜的藏尸地点这一秘密带进了油锅之中。

史记中的故事简介2:智商、情商第一的蒯通

  自从跟定刘邦以来,韩信独当一面,战功卓着,屡战屡胜,功绩无人可比。韩信缜密精明,罕逢对手。他把行军打仗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因此,在秦末人心浮躁的时代很快就显示出自己的非同寻常。韩信用自己的一贯胜利打造了他不可战胜的高大形象。

  韩信主要在黄河以北作战,先破赵国,俘获赵王歇。然后听取广武君的建议,坚持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先是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果然降服。这样在黄河以北的版图上,剩下的主要诸侯国只有齐了。韩信厉兵秣马,剑指齐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

  恰在此时,消息传来,作为刘邦的使者,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煮熟的鸭子眼看要飞,弄得韩信有些失落。不知不觉中,一个重要人物来到了韩信的面前,此人就是蒯通。

  面对打算停止进军的韩信,蒯通说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马不停蹄,攻打齐国!请听蒯通的形势分析:“韩将军您是奉诏攻打齐国,而所谓的郦食其是汉王刘邦暗中派遣的一个游说齐国投降的密使,只不过是个读书人,如果他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这不恰恰说明韩将军您是笨蛋吗?为了证明您的伟大,您的英武,您必须奋然前行,大胆进攻。不要担忧汉王的看法,既然汉王没有诏令让您停止攻齐,您就有充分的理由进军。”

  于是韩信率军渡河,很快拿下了齐都临淄,大获全胜。就是这一仗打下来,让韩信站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因为当时刘邦和项羽鏖战正酣,刘项二人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韩信就显得举足轻重,以韩信的兵力和指挥能力,他向右边站,就是汉王胜,他向左边站,就是项王胜。高处不胜寒啊!

  在蒯通看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韩信这个潜力股马上就要发飙了!

  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劝他自立为王。为了真正让他动心,蒯通就以看相的方式规劝韩信:“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自信比一般江湖算命先生技高一筹,您有兴趣让我为您分析一下您的面相吗?”看韩信流露出了强烈的兴趣,蒯通就因势利导:“人的贵贱在于骨骼,忧喜在于面色,成败在于决断。我一直用这三项为别人看相,这么多年来阅人无数,万无一失。”

  蒯通一边观察韩信表情的细微变化,一边条分缕析地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如果看您的背相,那就显得贵而不可言。您愿意让我详细地给您说说吗?”见韩信兴趣大增,蒯通继续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骤起。那个时候,群雄关心的只是能否一举灭掉暴秦。而今,天下局势渐渐明朗,楚汉两巨头渐渐浮出水面,相强相争,互不服气,非要分个高低强弱,其结果就是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

  这不是后人经常说的异化吗?对,就是异化,他们打着拯救百姓于水火的旗号,最后却将天下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汉楚完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面对此情此景,有志之士难道会无动于衷吗?因此,对于您来说,一个拯救天下的机会来临了!”

  韩信更加好奇,蒯通就一鼓作气,将自己的谋划和盘托出:“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亡逐北,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而时至今日,他们的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已经整整三年了,他们欲进无路,欲退不能。

  汉王呢,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疲力尽吧。将士锐气渐消,军粮消耗殆尽,百姓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时代在呼唤,人民在期待,只等风流人物的出现。

  风流人物是谁?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人人盼望的英雄人物就是您!如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攥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天降将大任于您啊!如果您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凭借您个人的才能和素质,凭借您的军队和装备,您随时可以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前来屈从,然后您出其不意,发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接下来,天下的君王一定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

  有句话简直就是说给您的:‘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直接关系您眼下的命运和将来的历史地位,希望您仔细考虑!”

  一番长考之后,韩信仍沉溺于他与刘邦之间所谓的感情不能自拔,终难作出最后的决定。蒯通只好作最后陈词:“您不觉得你的的功劳太大了吗?所谓功高震主啊,你这么大功劳,汉王他怎么封赏您呢?因为他无论如何封赏都无法匹配您的贡献,最后他就只有一条路可走。

  走什么路呢?历史上大量鲜活的事例已经作了作好的说明:‘野兽已尽而猎狗烹’。您功高盖主,却又不听从我的建议,我不能不为您的前途担忧!”

  多日痛苦思考之后,韩信依然无意背叛汉王,自信功勋卓着,汉王总不至于对自己下手,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没有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刘邦平定天下,对韩信一直有所怀疑,最终吕后对韩信断然出手,诛灭了韩信三族。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显然已与事无补。

  韩信以自己的死亡证明了蒯通对于时局把握的准确性,让刘邦对蒯通充满了好奇,蒯通很快就被捆绑到刘邦面前。二人的对话如下:“是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当然是。我的确给那小子上过思想政治课,可是那小子顽固不化,拒不采纳我前瞻性的建议,结果自取灭亡。假如那个笨蛋采纳我的计策,历史就该是另外一番样子了!”

  刘邦终于大怒:“煮了这个杂种!”

  蒯通大喊:“居然煮我,冤啊!”

  “你小子唆使韩信造反,煮你十次也活该!”

  “当时我的主子是韩信,所以我只对韩信负责。你也不想想,天下这么大,手执利刃试图夺取天下的何止万千,只是他们力不从心。您能把他们都煮死吗?”

  刘邦点头称善:“说得好,说得好,你小子自由了!”

史记中的故事简介3:单于幽默,惹恼了吕后

  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叫冒顿,后来头曼喜欢小儿子,就想废掉冒顿。他想了一个馊主意:派冒顿去月氏做人质,转过头来头曼却马上进攻月氏。月氏当然要杀掉冒顿这个人质。冒顿可不是任人宰割之辈,趁乱盗了一匹好马,连夜逃回了匈奴。头曼大吃一惊,觉得这个太子不简单,就给了他一万骑兵。

  冒顿制作了鸣镝,一种带着哨音的箭簇,对手下说:“鸣镝射向的目标大家都要射,不射的杀!”会猎的时候冒顿就用这个办法训练手下。有一次,冒顿故意将鸣镝射向自己的爱马,结果手下有的不敢射,冒顿立刻把这些人杀掉,毫不手软。又有一次,出猎的时候,趁父亲头曼不在,冒顿将鸣镝射向父亲的坐骑,手下也跟着全部命中目标。久而久之,冒顿的手下被他训练成了死士,一切听从冒顿的鸣镝。冒顿看时机已经成熟,遂跟随父亲头曼出猎,冷不防将鸣镝射向头曼,手下都跟着鸣镝而射。就这样射死了头曼,冒顿自立为单于,篡了父亲的位。

  强盛的东胡听说冒顿弑父自立,就想趁虚而入,找了一个由头,说头曼有有匹千里马,东胡想要。冒顿征询群臣的意见,大家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怎么能给东胡呢?冒顿却不听这一套,说:“咱们国家和人家相邻,应当和人修好,干吗吝惜一匹马呢?”于是把千里马给了东胡。东胡一看冒顿好欺负,得寸进尺,又派使者告诉冒顿,想得到他的一个阏氏(单于的妻妾)。群臣大怒,纷纷斥责东胡太过分了,要求和东胡作战。冒顿又说:“干吗吝惜一个女人呢?”于是把最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

  东胡王愈来愈骄横,开始向西侵扰匈奴。两国之间有一块一千多里的空地,没人居住,边界地带两国都修有哨所。东胡又派使者向冒顿索要这块空地,欲全部占为己有。冒顿征询群臣的意见,有人说:“这本来就是块废弃的空地,给他们也行,不给也行。”

  没想到这一回单于勃然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随便送人呢!”杀了所有同意割让的人,然后尽出国中之兵,向东进攻东胡。东胡因为轻视单于,毫无防备,遂大破东胡,杀了东胡王,掳走了大批的人畜。冒顿乘胜追击,吞并了周围的部落,不仅收复了秦将蒙恬夺去的匈奴地,而且一直向南推进到燕、代一带。此时,刘邦正和项羽打内战,自顾不暇,遂使匈奴坐大。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匈奴大举进攻代地,汉高祖七年(前220xx年),刘邦御驾亲征,时在隆冬,大寒雨雪。

  这是中国史上一次着名的会战。冒顿假装败走,把精兵隐藏起来,以老弱残卒引诱三十二万汉兵追击,冒顿却亲自率领四十万精兵杀了个回马枪,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七日七夜,史称“白登之围”。当此时,只见漫天遍野都是匈奴的铁骑:西方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骢马,北方全是黑骊马,南方全是赤黄马。刘邦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派使者偷偷去重重贿赂单于的阏氏,阏氏向单于下说辞,单于于是网开一面,解围一角,汉高祖刘邦才得以全身而退。

  脱围后,刘邦只好和亲匈奴,以“宗室女翁主”嫁给单于为阏氏,并和冒顿结为兄弟,开了汉朝和亲的先河。汉文帝时,“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汉景帝时,“遣翁主如故约”。如此和亲模式,都是汉朝不得已的妥协行为,以求换取短暂的安宁。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年仅十七岁,母亲吕雉垂帘听政。

  汉朝政局未稳,冒顿更加骄横起来。他亲自给吕后写了一封信,说:“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陛下你现在孤身一人,和我一样都是独居。两主失去了配偶,都不快乐,也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的,我愿意拿我所有的,换取您没有的。“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是性关系的隐语。显然,冒顿单于真的以弟自居,愿意帮助兄长的妻子解决独居寂寞的问题。

  匈奴是游牧民族,有兄死弟继,甚至父死子继的传统,可是这封信到了吕后手中,两国习俗不同,吕后大怒,把这封信视为对自己的侮辱,准备立即出兵攻打匈奴。诸将对“白登之围”心有余悸,纷纷劝阻吕后说:“像高祖那样圣明和神武,尚且被困在白登山上。”言下之意是吕后您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谁,这份奇耻大辱您就哑巴吃黄连,生生吞下去吧。吕后很有自知之明,于是和匈奴和亲。

一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成语故事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与现代文化渊源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化体系,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一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一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一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2:一曝十寒

  战国时,有个叫孟轲的人,大家称他为孟子。孟子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

  当时,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会死。

  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想、品质好起来呢?”

  这个成语源于《孟子》—《告子上》

一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3:惟命是从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

  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一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4:一事无成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

  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个极小香炉,炉檀香烟袅袅上升。

  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

  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于是,再也不愿意在宦海里浮沈,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

  又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叹语。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事无成来感叹。有时年纪不大的人,你问他事业做得怎样,他也会说“一事无成”呀!

古代儿童故事

  古代儿童故事 孔融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膺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了)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高明必为伟器。”(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古代儿童故事 谢道韫

  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还是个小MM的时候就相当了得。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这一赞,谢安何等样人,不说他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气度,也不说他权谋机变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归隐的澹泊心态,只说后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眼高于顶,有着天子呼来不上来的狂气,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这个东山不出的谢安石。其时天下号称名士的何止千万,能得谢安一赞几乎可以藉此荣耀终身。另一则故事就更经典了,一次冬日谢氏家族聚会,正赶上大雪鹅毛般片片落下,谢安于温酒赏雪之余,雅兴大发,问在座的谢氏后辈,飘飘大雪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哥谢明接口:“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位老兄空中撒盐何故,难道想人工降雪?:))。谢道韫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简单一句,谢道韫的诗情才气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谢安大声称善,夸奖道韫敏慧过人。

  古代儿童故事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