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晋朝历史事件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历史课堂更有趣味性,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还具有实用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晋朝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到你!

晋朝历史事件篇一:看杀卫玠

  公元320xx年,也就是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南京发生了一起史上最凄美的“追星”事件:知名帅哥演讲家卫玠在众多美眉粉丝们的争相围观下,累死了!典故“看杀卫玠”说的就是这回事。

历史故事 包容天下的秦穆公

  魏晋南北朝是个美男如玉的年代,卫玠在众多的美男中,又以其独特的病态美更惹美眉们怜爱,每次他坐着白羊车穿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仿佛白玉雕成的塑像,洛阳居民倾城而出,站在路边欣赏花美男,一时间万人空巷,当时人都叫他“璧人”。

  光靠俊美,还不足以成为大众偶像明星,卫玠有着一项绝技——清谈。清谈是很累人的,毕竟那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思维活动。由于卫玠很会摆龙门阵,爹妈怕他磨牙磨得太累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政治问题太敏感,最好避开,就限制他多说话,因此他多数情况下保持缄默,但是偶尔舌头痒了,便会口若悬河,立马就能把四座的人震趴下。王澄算是名士中清谈玄理的大腕了,但一听到卫玠发言,每每“绝倒”。

  像卫玠这样的璧人出门简直是一场灾难,每次都造成城中交通瘫痪,因为来欣赏他的美眉太多了,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观者如堵墙”。令人不得不叹服的是,卫玠的美超越了性别,就连男人看了也怦然心动。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丰神俊朗,仪表不凡,可王济总会感叹,和外甥在一起时,“仿佛身边有一颗明珠,把我衬得跟个猪头似的”。

  后来,卫玠搬到了首都南京。他不了解的是,关于他的美貌传说早就流传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这还了得?卫玠来了!就是那个美得惨绝人寰、清谈起来勾魂摄魄的卫璧人啊!结果,南京城的卫玠粉丝集体出动,把卫玠围了个水泄不通,有要签名的、有求拥抱的,那时候可没有保安维持秩序,把卫玠累得半死。由于众粉丝肾上腺素上升,极度兴奋久久不肯离去,再加上被围堵着空气混浊,卫玠本身又是个多愁多病身,一不小心他就挂掉了,年仅27岁。这炫目的大明星陨落时,南京的“卫粉”们哭声震天。

  “看杀卫玠”这一事件,《晋书·卫玠传》、《世说新语》等古籍上都有记载。这死法是因美而带来的“杯具”,也可算是人类死因中最离奇另类的一种了吧。

晋朝历史事件篇二:国子学始现

  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是跟太学并立的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机构。它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20xx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国子学一般设有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国子学中有行政官员太常、散骑、常侍,教职人员博士、司业、主事、司成等,以及学员如礼生、弟子、门人、散生、寄生等的郡籍及姓名多达400余人,其中太常1人,散骑常侍博士祭酒1人,散骑常侍博士1人,典行郑大射礼博士1人,典行王乡饮酒礼博士1人,博士8人,助教1人,治礼中郎3人,治礼礼郎5人,治礼舍人1人,治礼军谋橡2人,太学吏舍人1人,太学吏军谋1人,都讲2人,主事1人,礼生108人,弟子136人,门人2人,散生51人,国子都讲1人,国子司业1人,国子主事1人,国子司成2人,都讲3人,主事2人,寄学3人,寄学陪位1人。其中的祭酒博士为学校的重要职位。《晋书·职官志》云:“咸宁四年(应为咸宁二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唐六典》卷二十一曰:“汉官仪云:汉置博士祭酒—人,秩六百石,后汉以博士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晋武帝立国子学,置祭酒一人。晋令曰:祭酒博士,当为训范,总统学中从事。”

晋朝历史事件篇三:祖逖勤奋好学闻鸡起舞

  传闻祖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在祖逖与刘琨一同去司州担任主簿之时,两人关系融洽,经常在一起谈论时局,慷慨激昂,因为性格喜恶相同,两人同睡。有些时候谈到深夜,两人抱着被子坐起来,相互勉励道:“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为了报效国家,他们两人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起来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他们两人最后成为了乱世中不可多得的两员大将。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而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因此,后人也经常用闻鸡起舞的故事来勉励一代又一代奋斗的读书人。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得人心者得天下》选自《孟子·离娄上》,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这个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夏朝时,夏启夺得帝位天下共愤,其中有一个部族首领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来指责夏启不应当抢夺伯益的王位,并要求夏启把王位立即还给伯益。

  夏启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在一个叫甘泽的地方与夏启打了起来。这一仗,夏启的部队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几乎全军覆没。

  夏启身边有一臣建议,赶快重整军队补充人员,准备第二次作战。可是夏启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不少人还不赞成父死子继的规矩,所以才不肯拥护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来参加他的军队,打败对手简直是妄想。

  想要得到胜利,首先必须把人心拉向自己这一边来,让人们知道夏启是一个贤能的人,由他来继承王位是符合条件的。

  于是夏启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他吃饭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张很薄且又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作为娱乐。他爱护小孩子,尊敬老人。谁有本领,就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就请来叫他带兵打仗

  夏启这样坚持了很久,真的产生了效果,他的声誉大大提高了。人们常常说:“夏启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儿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严格,对待别人又多么热情,多么有礼貌,天下就应当交给像他这样的人来治理。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护他才对。”

  人们互相传着夏启的好处,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夏启是夏禹的惟一继承人,对于父死子继的天下制度,再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了。

  看到人心已经倒向他这一边,夏启终于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这一次,有了群众的帮助,夏启把有扈氏打得大败,有扈氏本人也做了俘虏,被放逐到草原地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夏启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人心得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自己暂时不得人心;二是从长计议,为得天下人心,他没有自吹自擂,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实际做起。

  得人心者得天下议论

  孟子在这里要讲明的意思,就是要懂得理解民众的需求。要注意在平时就积累别人的好感,注意获得别人的支持。别人支持你并不是你如何如何强大,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别人。所以孟子说"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人民追随商汤周武并不需要他们多么强大,只需要夏桀和商纣足够腐败就可以了,历朝历代的兴亡莫非如此。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平时不注意尊重别人,不去帮助别人,那么你就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推一下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