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诚实守信的故事3篇(学前班识字故事)

诚实守信的故事3篇

  诚实守信的故事 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诚实守信下载 道德与法治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诚实守信的故事 人要有信于已

  画家李苦禅年轻时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仅画艺精湛,而且人格质朴。他长于画鹰、竹、莲、梅等题材。鹰是阳刚的倾向,竹是刚正不阿的象征,莲喻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画品如人品,这也正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常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苦禅心地宽厚,待人诚挚,尤重信义,言出必行,不计得失。

  有一次,李苦禅在家中正忙着作画,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来访,他赶紧放下画笔,请老友入座,命家人端上一杯清茶,俩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旧事,甚是欢娱。末了,老友将要起身告辞,才不好意思地说:“不瞒你说,今天我是来求画的,不过我看你作画辛苦,想是相求的人太多,实在难以启齿……”不待老友说完,李苦禅爽朗地笑了起来,“老兄何必这样客气呢?凭你我的交情,一幅画算得了什么?不日即可奉上,还请老兄多多指教!”老友高兴得连声道谢,揖手而别。

  可是随着李苦禅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因为事务缠身,老友所求之事也一拖再拖。有一天,老友的儿子突然登门,臂戴黑纱,泪流满面地告之其父已于目前病故的噩耗。李苦禅惊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托之事尚未如愿,悲伤之中又禁不住满怀愧疚。应人之事未了,而所应之人已去,如何能让自己心安呢?

  夜深人静之时,李苦禅在书房里神情凝重,他缓缓地铺展开一张洁白的宣纸,细细地研好墨,然后挥毫作画,时而运笔如风,时而精雕细琢,整整画了一百枝卓尔不俗的莲花。画罢,他又郑重地题上了老友慧鉴的跋款,并盖上了平时自己最喜爱的印章。之后,李苦禅携画来到后院中,满上两杯水酒,点燃一支高香,洒一杯酒在地,双手举画。对天遥祭道:“吾友见谅,苦禅疏懒,未得一了心愿却惊闻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莲图》,焚之以追偿所愿,老兄在天有知,苦禅岂敢无信?”拜完后,划着火柴,将精心制作的画作,化作了一团鲜红的火焰。

  李苦禅的奇怪举止惊动了他的儿子,他跑出来问父亲发生了什么事,李苦禅叹了口气,详述了事情的经过。儿子听后有些不解地问:“您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给他画。再说,您的朋友已然亡故,你画了画给他,他也无从知晓了啊?”听儿子这样说,李苦禅抬起头,正色道:“过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应人之事,岂可食言?老友无知,而我心有知。”

  事后,李苦禅一再嘱咐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在苦禅大师看来,“诚信”二字,之所以要在“信”字前加一“诚”字,就是强调对信的遵守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这种诚信能够超越时空与生死的界限,应之于心,遵之于心,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追求自己内心的释然。

  诚信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地有信于人,更要有信于己。

  诚实守信的故事 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24周胎教故事5个

  24周胎教故事 萤火虫和小星星

  天上,白云边,一颗小星星在一闪一闪。地上,小河边,一群萤火虫在一亮一亮。"喂,上来吧,我们来玩藏猫猫好吗?"天上的小星星把半个脸躲进白云里,向地上的萤火虫眨着眼睛。"好啊,你等着吧!"地上的萤火虫忙起来了,提着盏小灯笼,在草丛里走来走去。

  "你在干什么?"天上的小星星从白云后面走出来,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在找针线呢。"萤火虫回答说,头也不抬。

  "找针线干什么?"小星星又问。

  "缝航天衣。""缝航天衣干什么?""咦,你不是邀请我到天上去玩儿吗?""那好,我帮你一起来找吧。"小星星"呼"的一下,从天上落下来,帮萤火虫找针线。

  小妹妹在院子里,听到了小星星和萤火虫的谈话,出来一看,只见草丛里,瓜棚下,到处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呢?它和萤火虫在一起飞来飞去,怎么也认不出来。小妹妹想:天上多美啊。

  第二天晚上,小妹妹来到小河边,可再也看不见萤火虫了。原来,萤火虫找到了针线,缝好了航天衣,穿在身上,跟着小星星一起飞上天去了。

  它们在天上眨着眼睛,哪是萤火虫,哪是小星星,小妹妹看来看去分不清。

  24周胎教故事 长不大的红衫树

  一棵红杉树的种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已经成熟了,让风伯伯带我到远方去扎根吧。""不,孩子,你离开妈妈的照顾,离开周围叔叔伯伯们的保护,是长不好的,还是留在我身边吧。"但是这颗种子的兄弟姐妹都随风伯伯到远处的开阔地扎根落土了。

  春天到了,这颗种子从泥土里钻出来,看看妈妈高大的身躯,再看周围叔叔伯伯们巨大的枝干,油然而生一种安全感。大风刮来,呼呼作响,有叔叔伯伯们的包围,他小红杉树安然无恙;暴雨如注,有妈妈做伞,小红杉树如在温室。小红杉树心想,幸亏我没随风伯伯到远处去落土,不然我该怎样抵挡风雨啊!

  可是,当小红杉树要吸吮土壤中养分的时候,营养已被叔叔伯伯们吸走;他要迎接阳光雨露,却被妈妈的高大身躯遮住。这样,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小红杉树还是那么小,他成了长不大的小不点啦。当他听风伯伯说,那些在远方扎根的兄弟姐妹,都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便深有感触地说:"整天躺在妈妈的怀里,是长不大的。"

  24周胎教故事 最好吃的蛋糕

  鼠老大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们给她买个蛋糕,让她高兴高兴。""好呀,好呀!"鼠老二和鼠老三齐声说。 老大、老二、老三好不容易凑起了一小把硬币。来到商店,鼠老大说,"我们要买个最好吃的蛋糕。"售货员数了数硬币,说:"钱不够呀,不过可以卖给你们一张大饼。"好心的售货员给了他们一张挺不错的大饼。 老大、老二、老三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鼠老三叹了口气说:"咳……"鼠老二也叹了口气说:"咳……"鼠老大拍拍脑袋说:"我们想办法把大饼变成蛋糕!""怎么变?怎么变?"鼠老二、鼠老三瞪圆了小眼睛。 鼠老大拿出自己一直舍不得吃的奶糖,融化开浇在大饼上。嗨,多好呀,一股香甜香甜的奶油味儿。

  鼠老二想了想,拿来一大片红肠,轻轻地放在大饼上,他不好意思地说:"嘿嘿,我只咬过一点点……""妈妈看不出的!"鼠老大很肯定地说。 鼠老三采来一把五彩缤纷的野花,一朵朵摆在大饼上。 哎呀,好像看不出这是一张大饼啦!轻轻推开妈妈的门,三只小老鼠齐声唱起来:"祝你生日快乐……""哟,哪儿来的蛋糕呀?"妈妈惊奇地说。"我们做的!"鼠老大说。 "快尝尝吧!快尝尝吧!"鼠老二、鼠老三一起说。

  妈妈轻轻地咬了一口,她一下子就明白了:"喔,真好!真好!这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蛋糕!"妈妈开心地笑起来。"是吗?"三只小老鼠也开心地笑起来。

  24周胎教故事 长着蓝翅膀的老师

  小雏菊幼儿园里来了个会飞的老师。园长奶奶急坏了。幼儿园已经够乱的了,小家伙们满地爬,桌子椅子四处跑,再来一个长翅膀的老师,怎么办?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不吵不闹,睁大眼睛奇怪地看着新老师,一对蓝翅膀叠放在她的背上呢!"你们喜欢我的翅膀吗?"老师说着,慢慢地张开那对天蓝色的翅膀。

  "真美呀!"孩子们说。"你们想飞吗?"老师问。"想啊。可是我们没有翅膀呀!""所有的孩子都是有翅膀的,只要想飞就能飞。"老师说。"真的吗?""真的!飞吧,飞吧!"孩子们背上果然扑扇着五颜六色的翅膀,一个接一个紧跟着蓝感膀老师,飞出了教室,飞向广阔、神奇、美丽的天空。园长奶奶吓坏了,追着孩子们喊:"快下来!快下来!"孩子们飞得正高兴,才不会下来呢!孩子们飞着,飞着,一棵大树热情地招手:"孩子们,到我的树上来做窝吧!"老师领着孩子们齐刷刷地落到树上,为树爷爷唱了一支好听的歌,唱得树爷爷哈哈笑。从这以后,小雏菊幼儿园的孩子经常飞。他们有时飞得近,有时飞得远。他们认识了大地上的城市、河流和山脉,还同天空中的白云、小鸟交上了朋友。

  自从孩子们会飞以后,再也不满地乱爬。小雏菊幼儿园的桌子、椅子也变乖了,它们每天干干净净,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幼儿园教室里,不再到处乱跑。

  如今,园长奶奶也喜欢那位长着蓝翅膀的老师了。

  24周胎教故事 鱼猫

  大咧咧叔叔性子急,做事快,他一分钟能洗十只碗,二十只盘子,三口锅。就这,他还嫌自己不够利索。 几天后,大咧咧叔叔从外地出差回来,进门一看,吓一跳。原来厨房里的筷子粘在一起,还生出了竹叶。碗里没洗净的米粒发了芽。盘子里长着一尺高的绿毛毛。大咧咧叔叔一拍自己的脑门:"唉,我可真粗心!"这天,大咧咧叔叔想洗澡,可一拧水龙头,停水了。他只好带着一身臭汗上床睡觉。可厨房里的水龙头一直在开着。 第二天早晨,大咧咧叔叔想去厨房做早餐,可厨房呢?厨房失踪了:在院子里出现一个大水池,池中心还有一股水柱高高喷起。他想:没了厨房,得到一个池塘,也不坏嘛。大咧咧叔叔爱吃鱼,就去弄来许多小鱼苗放进水池。怕别人偷鱼,大咧咧叔叔还买了只大猫,看守鱼池。

  大猫很凶,见人走近池塘,它就弓背驼腰,两眼瞪出家的哈巴狗,也不敢过来跟它说句话。可大咧咧叔叔常常忘了给大猫饭吃,害得大猫饿肚子。一个下午,大猫饿得实在受不了,就把尾巴放进水池里,钓起鱼来。大猫不但是个好看守,还是个好渔夫。不一会儿工夫,几十条小鱼全进了它的肚子里。 每天每天,大猫都靠钓鱼填饱肚子,它吃鱼上了瘾。 邻居家的哈巴狗向大咧咧叔叔告了状。

  大咧咧叔叔有点不相信,拿网去池塘捞鱼,结果一条也没捞着。他转眼看看在一边吃得肥肥的大猫,它身上还散发出一股鱼腥味。"大猫,你偷鱼吃了吗?"大咧咧叔叔问。 "我,我……我没吃。"大猫的目光怯怯的。

  大咧咧叔叔还没等它说完,抓起就把它扔出了家门。

学前班识字故事

  儿童故事是儿童成长的必备,儿童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学前班识字故事。

学前班识字故事1:掉进井里的大灰狼

  一只狼不慎掉进了二口井中。他在井里等了好长时间,终于等到一头长颈鹿来井边喝水。长颈鹿把长长的脖子刚伸进井里,这时,狼在井里说:“长颈鹿大哥,快先把我救出去吧。我在井里已经好长时间了。井水太凉,我都要快冻死了。”

  长颈鹿被井下的狼吓了一跳。狼瞪着哀求的眼睛说:“快救救我吧!我快要冻死了!”

  长颈鹿见井下的狼—实在可怜,尽管他是一只凶狠的狼,长颈鹿还是好心地用长脖子把狼拉了出来。

  长颈鹿救出了狼,刚要转身离开,这时,狼又说话了:“长颈鹿大哥,你把脖子伸过来,我给你一个亲吻,以表达我对你的谢意。”

  长颈鹿想:吻就吻吧,谢我也是应该的。于是,长颈鹿毫无顾忌地把脖子伸了过去。

  狼把嘴巴贴在长颈鹿的脖子上,突然,张开大嘴,一口咬住了长颈鹿的脖子。

  长颈鹿疼得用力一甩脑袋,恰巧把狼甩在了一块大石头上。狼“嗳哟”一声咽了气。

学前班识字故事2:大象和他的长鼻子

  为了让森林变得更加茂盛,大伙都在努力地工作着。

  啄木鸟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在这棵树上啄啄,在那棵树上敲敲,他的尖利的长嘴,使害虫没有藏身之地。

  小猴呢,整天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他手脚不停,把缠在树干上的细藤扯下来,让树木长得更茂盛一点。

  小松鼠更忙了,他用自己的尖牙把一颗颗松果咬下来,然后再用爪子把士刨开,把松球埋下去――他在植树呢!

  惟有大象没活干,他整天游荡,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干活,他说:“我没有啄木鸟的长嘴,也没有猴子的巧手和松鼠的尖牙利爪,我能干什么呢?”

  有一天,大象被地上的枯树干绊了一跤,他气极了,就用鼻子卷起枯树干,把它扔得远远的。

  就在这一刹那,大象发现了自己有鼻子,有细长而有力的鼻子。

  他高兴地告诉啄木鸟、猴子、松鼠:“我发现我有鼻子……”

  大伙不明白,都笑了起来:“你本来就有鼻子!”

  “对,但我忘了我有鼻子,忘了我的鼻子也能干活!”大象高兴地说。

  于是,他用鼻子卷走了森林里横七竖八的枯树干,给小松鼠腾出了更多的播种的地方。

  不久,在原先堆着枯树干的地方,长出一支支小绿苗。

  大伙夸奖大象有一只多么能干的鼻子。

学前班识字故事3:黑盒子里的西米

  西米的游戏设计师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下他和妈妈。西米真高兴,这个星期天,不会再有人查岗了。于是,西米用最快的速度打开电脑,先玩“摩(mó)尔庄园”,再玩“皮卡堂”……

  转眼该吃饭了,可西米根本不想关电脑。 “西米,我要把网线断了啊!”妈妈有些生气。“我再玩会儿!”“不行!”妈妈说着就要关电脑。一场开关机电脑大战开始了。

  “哼!我要是有魔法,就变成小人钻进电脑里,再也不出来!”西米气呼呼地说。“有能耐(nài)你就钻,这样我就不用每天为你费心了!”

  “好,不玩了!有你在,玩也没兴致(zhì)!”西米的手在键盘上乱按起来。突然,电脑里射出一束白光,罩(zhào)在西米身上。一瞬间,西米的身体缩小了,他真的被吸进了电脑……再说西米妈妈,她惊呆了!好在西米妈妈对电脑也精通,她用鼠标指引着西米,费了好几个小时才把西米带回到现实。可西米的身子还是那么小。“妈妈,这怎么办啊?”西米哭起来。

  妈妈摊(tān)摊双手,“你变小了也好,这回可要乖乖听话,先去吃饭吧!”说着,妈妈用手指捏起西米。现在一个饭粒对西米来说相当于一个大面包,他吃了几粒就饱了。

  “你现在要做什么呢?出去玩,也会被别人踩到……我只能把你放在一个盒子里了!”妈妈说。

  西米躺在盒子里,开始反思:自从学会上网以来,他脑袋里想的全是游戏,学习成绩一直在下降。西米的眼泪流了下来,以后可怎么办啊?

  “咔咔……”什么声音?西米抬头一看,有三只蚂蚁钻了进来。蚂蚁们看见西米就像看见了美味,张牙舞爪地向他发起进攻。幸好这时妈妈打开盒子,救了西米。

  西米的爸爸终于回来了,妈妈赶紧把西米捧到爸爸面前。爸爸一见笑了:“西米一定玩游戏超过了四个小时吧?四个小时后,电脑会自动把人吸进去,再把他变小!”“呜呜……爸爸!我知道错了,现在我该怎么办啊?”西米哭得稀里哗啦。爸爸想了想说:“咱们试着去爬山吧,看看有没有效果。”

  来到山区,爸爸把西米放下来:“儿子,跳到小溪里去!”西米跳了进去。不一会儿,他竟然变大了些。

  爸爸看着西米,对妈妈说:“我的一位朋友研制了这种药丸,专门给迷恋网络的人用的。我要了一粒碾(niǎn)碎了涂在电脑键盘上,当一定量的汗水溶化了药丸后,释放出来的气体能把人缩小吸进电脑。不过不用担心,只要多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身体就会恢复原形!”妈妈笑了,西米也明白了。他想,以后再也不要如此迷恋网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