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长征途中的小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五千年中间出现了很多老子、庄子这样的思想大家,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可以让读者了解关于老子庄子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老子的生平简介他是哪里的人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究竟是谁?我们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找不到答案,在浩如烟海的史书里也找不到答案。而老子的著作《老子》,究竟是一个人写的,还是一个团队写的,历史也没有给出答案,于是老子跟庄子一样,永远被尘封在历史的尘埃里。

中国上下五千年

  对于老子,一提起来国人都知道,但是又对他知之甚少,老子就像是个远古的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章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又名李耳。出生于约公元前571,卒于公元前471年,曾任周藏室之史。老子博览天下史籍、经典,自然是博古通今,博闻强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很有感悟能力,还会将这自己的独特的悟性,经过文学的修饰,变得富有文采。因而,老子能够写出千古绝唱的《道德经》,成为人类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作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他是道家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连孔子也曾经向老子请教过道与礼的问题,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老子就像是一个谜团,他的出生、生平都是一个解不开的谜。约公元前571,老子诞生在河南省鹿邑县的一个小乡村里,老子为什么又叫做李耳?听说,他出生的时候,面相很老,满头银发,两只耳朵很大又向下垂,听力不好,因而叫老子为李耳。老子幼时已是个聪慧的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对事物的领悟能力很强。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洋洋洒洒的五千言,却丝毫没有臃肿的感觉,句句有深意,处处发人深省,不是哲学大家和文学大家是做不到的。老子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博采前人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体系。老子思想的精髓是”无为“,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出世无为“,老子的言语之间都体现了”无为“的思想境地,”无为“体现的是按照规律办事的道理。老子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出现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所以,有了”有“,才产生”无“,有了”无“,才产生”有“,”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的,世间的万物就跟”有“、”无“一样,相互对应产生的。看似很虚幻、很抽象的概念,其实老子就是想阐述,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表明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他将这种规律概括为”道“。

  老子的”道“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碰不到看不见的东西。何为道?道也是世间事物的运行规律。老子的《道德经》里描述了”道“,他告诉我们这个的”道“其实包罗了很多小”道“,比如:”名“、”德“,是可以被我们认知和利用的。这些”大道“里面包含的小道,都是可以为人所掌握和知道的,老子的《道德经》虽然高深,但是他的著作和思想的确有意给后世的子孙,指出一条可以天地万物和谐发展的道路。很多人将老子视为神仙,称其为”太上老君“就是因为他超凡的领悟能力,以及神秘的一生。

  而在大多数的眼里,他又是个普通人,是个极其平淡的人。有人将他尊为神仙,连他自己也是不相信,他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如果真的有神仙,那么一个做好事的人,神都是无法灵验的。正因他是个普通人,他的思想也是有局限的,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庄子的妻子是谁庄子试妻是怎么回事 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怪人,当世人都在积极为自己的前途奔波时,庄子似乎很清闲的样子,他伸伸腰抬抬眼看着世间,劳碌奔波的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其实他要的不多,无关功名利禄,一个清净的世界仅此而已。

  在几千年的岁月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庄子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他是个谜,从两千年前就设下了一个谜语,两千年过去了,无数贤哲试着解开这个谜底,但是没人能够把握住他,于是人们只能试图去解读他,几千年的时间不过弹指一瞬间,庄子虽然已逝,但他的波诡云谲的世界,他的思想依旧影响着后世的人。庄子,名周,生卒年失考,据传做过漆园吏,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特色的人物。他不像孔孟,专门为帝王的统治服务,他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一生洒脱又悠哉,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他的关照超脱了人与人之间,而是将视角放到了整个宇宙,探究万物的关系,探究万物和自己的联系,以此获得无己忘我的境地。

  庄子的一生极其神秘,人们似乎永远都猜不到,庄子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现又什么时候离开。他不像孔孟,我们知道在哪里等待,庄子就像是他想象的世界里的大鸟、小虫,和神秘奇妙的各种生物,从有形中来又遁于无形之中,庄子也因为其思想的诡谲而被人称为“仙人”,关于他有很多传说和故事。庄子试妻讲得是庄子和妻子的故事。

  庄子有一个妻子,他的妻子因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所以具体的名字、事迹都不得而知。他的妻子去世的时候,庄子的好友惠子前往吊唁,看见庄子不仅没哭,还击缶而歌,惠子责备庄子。庄子却认为:“人死不能复生,妻子去世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天地之间,而我围着她呜呜啼哭,这种做法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试妻的故事出自于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将庄子得道成仙后,在路上偶遇了一个改嫁的妇人,于是心血来潮想要试探下自己的妻子。庄子假装死去,楚王孙前来吊唁庄子。妻子田氏就与楚王孙在庄子的灵堂上眉来眼去,突然,楚王孙口吐白沫。他的随从说,他的病要用人的脑髓才能救活,妻子田氏便想用斧子把棺材劈开,取庄子的脑髓,没想到刚打开棺材,庄子就叹着气坐起来了。妻子见楚王孙和他的随从都不见了,强装无事发生,扶庄子起身,庄子对妻子说:“我让你见这两个人,手一挥,楚王孙和仆人立刻出现在他们面前,庄子手又一挥,俩人随即又消失了。之后,庄子也化作了一团云烟。妻子自知羞愧,无颜面对,便悬梁自缢,这便是庄子试妻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是后人编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当年,妻子意外离开自己,从此阴阳两隔,永世不得相见,庄子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伴侣。而今,他最好的朋友惠子也离开了自己,庄子突然觉得生命被抽空了,悲从中来,在著书的过程中想到好友惠子和自己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为惠子写了五百多余言,作为对惠子的纪念。后来,他生命中的重要的人渐渐远离他去后,庄子不再哭泣,反而超脱了,就算是自己临终前,也是很洒脱,”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美玉,星辰为珍珠“,这样的葬礼真是太美妙了,庄子很享受也很满意,他的去世很有诗意,就像他的整个人生一样诗意。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黄歇是被他人杀死的吗 春申君黄歇最后怎么死的

  忠诚和责任是春申君黄歇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春申君对楚国忠心耿耿,忧国忧民为楚国奔走效劳,帮助熊完归国称帝、治楚开吴、解邯郸之围,可以说没有春申君楚国恐怕发展不到现今的样子,但是春申君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也正因为他对楚国国君的忠诚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春申君黄歇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在战国四君子里书他最有头脑,他早年曾经游学各国诸侯,因为博闻强识而受到了楚国顷襄王的青睐。作为楚国的能臣,黄歇做事果断,极其自信,艺高人大胆,凭借出色的辩才,他最终胜任了游说秦国国君的任务,并成功解除了楚国的危机,在之后还成功将太子送回了楚国,自己差点因此而送命,此次虎口脱险后,春申君声誉满天下。

  解邯郸之围的春申君又有几分狡猾,史书上记载:“秦兵亦去,春申君归。”当时,秦国长平之战重重打击了赵国,并引兵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在情急之下求助于楚国。楚国春申君又亲自出面解围,领兵救赵。虽然这次解救邯郸,楚国并没有出什么力,但是却给春申君和楚国都留下了一个好名声。

  当然春申君黄歇身上也不全是有点,他早年的确是个十分优秀的人才,但是在晚年,他的做法却越来越离谱了。传说他的宫室十分豪华,极尽奢侈之能。赵国的使者曾经在春申君的府上见识过他的奢靡,春申君的头等食客们全都服饰豪华,穿着华丽的服装来拜见赵国使者,让赵国使者颜面扫地。所谓欲壑难填,对于奢靡的追求往往是罪恶的深渊。春申君也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最终把自己给送上死路的还是春申君自己,春申君一向本着国家的利益出发,就算是到了晚年时期,这个志向依旧不改。他整天操持楚国的一切,甚至楚考烈王不能生出儿子,春申君也操心得睡不好觉。春申君就一心想帮楚王一把,为他找了大夫看病,为他找了很多美女,最后还是没有生出儿子。为了能够让楚国后继有人,只好不走寻常路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赵国一个叫李园的带着自己的妹妹找到了黄歇,他想把他的妹妹嫁给楚王,苦于一直没机会见到楚王,又怕时间长了不能得到宠幸。李园便借机做了黄歇的侍从,假装无意中提起自己的那个妹妹。黄歇也就召见了这个女子,还宠幸了李园的妹妹。随即,脑门发热地又把自己宠幸过后又怀有身孕的女子献给了楚王,楚王见到李园的妹妹很高兴,“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很快就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李园的妹妹顺理成章成为了王后,李园则“兄以妹贵”,顺势成为了国舅。

  实际上,那个王后肚子里的孩子是春申君的,只不过楚王不知道而已。春申君利令智昏,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当上“国父”,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门客朱英給他分析了事情的形势,让他早日除掉李园这个人,春申君听不进去,果断拒绝。谁知李园也早对春申君有所图谋。到楚考烈王去世时,春申君急忙进宫处理大事,李园为了杀人灭口,早就在宫里设计等着杀掉他,春申君一进门就被砍掉了脑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是太史公对黄歇的评价。可惜,春申君黄歇英明一世,却摆在了贪字上。人心不足蛇吞象,春申君的下场足以证明。

史记著名故事

  要想更好的进行历史教学,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乐趣,而历史故事无疑可以做到这一点,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史记著名故事。

史记著名故事1:张仪“连横”的故事

  张仪是魏国人,他跟苏秦一样,原来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政客。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学成之后,开始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说。他曾求见过魏惠王,可魏惠王没有见他,于是,他又来到楚国,可是,楚国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而且,楚国相国的门客们怀疑他偷走了相国的玉璧,把他抓起来,打了几百板子。

  他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被打成这个样子,眼泪不由流了下来,心疼地说:“你如果不去学游说之术,会受到这样的耻辱吗?”

  张仪张开嘴,问:“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妻子说:“舌头还在。”

  张仪自信地说:“舌头在,这就足够了。”

  张仪得知苏秦在赵国为相,就去投奔他。原以为苏秦会看在同窗好友的分上,给他一份差事,谁知,苏秦不但不帮他,反而讥讽他:“你那么有才能,居然落到如此地步,我有权向大王推举你,可是,你不值得收留啊。”

  张仪一气之下去了秦国。

  他去秦国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一直跟着他,与他同吃同住,还给了他马车和金钱,资助他去见秦惠公。秦惠公听说张仪来了,十分高兴,很快召见了他,并拜他为客卿。张仪得到重用,他的那位朋友却要回赵国去了。到这时,张仪才知道,这个朋友其实是苏秦的门客,而暗中帮助他的人正是好友苏秦。

  原来,苏秦怕张仪贪图小利而磨损斗志,特意用激将法激发他前往秦国。另外,苏秦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让张仪暗中帮他,不使秦国拆散六国刚刚建立的联盟。

  张仪非常感激苏秦。

  后来,苏秦被人害死,他的“合纵”谋略渐渐不被六国采用,六国互相攻击,给秦国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公元前320xx年,秦惠公准备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结成了一个新的联盟,这两个大国联合在一起,对秦国极为不利。

  秦惠公找来已是丞相的张仪商量对策。

  张仪说:“只要我去一趟楚国,一定可以拆散齐楚联盟。”

  秦惠公一听,十分高兴,马上派他出使楚国。

  楚怀王听说张仪的声望很高,便亲自召见了他。

  张仪说:“臣下奉秦王的命令,特意来同贵国结盟来啦。如今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就是秦国与楚国,秦王看在大王的面子上,愿意与您联起手来,一起平分天下。大王联合弱小的齐国,哪有联合强大的秦国合算呢?”

  楚怀王一听,有些心动,就问:“丞相所说的都是实话吗?”

  张仪一本正经地说:“我乃一国丞相,说话怎能不算数呢?要是大王肯听从我的意见,下决心与齐国断交,秦王愿意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

  楚怀王一听,心花怒放,马上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群臣都向楚怀王表示祝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与齐国签订了盟约吗?楚齐结盟,秦国才不敢来欺负我们,这个结盟一解除,恐怕秦国的军队也就到了。如果秦国真的愿意把六百里土地给咱们,大王不妨先派人去接收,等土地到手了,再和齐国断交也来得及。”

  楚怀王哪里听得进陈轸的话,他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去接收商於。

  谁知道,张仪一回到秦国,就声称自己出门翻车摔伤了脚,一连三个月没有上朝。楚国的使者不耐烦了,派人回去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以为秦国怀疑自己与齐国断交不彻底,便专门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把齐宣王辱骂了一通。

  齐宣王气愤极了,他派人来见秦惠公,要求和秦国结盟,一起发兵攻打楚国。

  张仪见楚齐联盟彻底破裂了,这才重新出面,接见了楚国的使者。

  楚国的使者提出商於六百里土地的事,张仪吃惊地说:“大概你们听错了吧?我是说我的封地六里,可不是商於六百里。秦国的土地都是征战所得,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呢?”

  使者无奈,急忙回国向楚怀王报告。

  楚怀王这时才发现自己上了张仪的当,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发兵攻打秦国。秦惠公派大将魏章迎战,结果楚军一败涂地。楚怀王派去的十万人马只剩下两三万,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被秦国夺去了。

  张仪用欺骗的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赵、燕等国去游说,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所谓“连横”,是指跟随强国去攻打其他弱国,具体点说,是指“战国七雄”的某几国跟随秦国去进攻别的国家,瓜分他人,壮大自己。东西为横,秦地偏西,六国居东,因此,六国服从秦国为“连横”。

史记著名故事2:曹操献刀

  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并于当年(189年)九月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他的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愤恨。

  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秘密联络,要他设法除掉董卓。但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无计可施。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他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席间,酒行数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司徒贵诞,为何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皆相对而泣。唯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2”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七宝刀一口,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即亲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宝刀交付曹操。曹操洒酒宣誓,然后辞别众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晚。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

  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

  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加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及被发现,便佯装献刀。”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值得怀疑。正说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

  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悬赏通缉曹操。

史记著名故事3: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á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í lě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长征途中的小故事

  红军长征作为中国抗战史上的经典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军队进行奋勇抗争的伟大史诗。一些发生在长征途中小故事都向我们每个人诠释着什么叫做长征精神。下面就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长征途中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长征途中的小故事篇1: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长征途中的小故事篇2: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长征途中的小故事篇3:三位老红军讲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70年前,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征服雪山草地、峡谷激流等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为后人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采访了生活在我省的老红军李布德、马志选、李国策,请他们回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以此纪念长征,让后人永远铭记长征,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夜过鬼门关

  [人物档案李布德,四川营山人。1920xx年6月出生,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战士、文书等职。参加过平津、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

  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这天,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黄昏时分,部队出发了。我们连行进在大部队中间,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摘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抢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跄跄踉踉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地说:别说傻话,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我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