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海宁尖山灵泉井 嘉兴市水利局供图

跨进城市的一所所老宅,路过充满历史典故的禾城街巷……或许在某个角落,或许在某个寻常的巷子,会有一口古井,吸引着你的目光。

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故乡的象征,所以自古有“背井离乡”之说。江南水乡的嘉兴,与古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古井,仿佛深扎在禾城土壤里的根系,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蝶变跃升,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嘉兴人。

一个医学世家和三眼井的故事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今年清明节,陈家后人在三眼井边合影 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供图

在市区勤俭路老妇保院内,二三棵楝树下,有三眼井呈“品”字形排列。西侧的井,外呈圆形,北侧、东侧的井则呈八角形,打量青砖环形砌筑的井圈,再往井内看,井水几乎枯竭。

三眼井背后,有碑:上世纪30年代初,医学博士陈召恩先生学成归乡,偕夫人林国瑞女士于1932年在嘉兴项家漾(勤俭路妇保院现址)创办嘉兴三一医院。

伫立在院区的三口老井见证着医院发展变迁。

说是三口老井,其实是一口井三眼取水口。三眼井的围栏外便是昔日项家漾(路),现在的彩虹路。

1932年,一家私立医院成立,取名“三一医院”。那一年与医院一起和世人见面的,就有这三眼井,也是陈家出资挖的。

在嘉兴创办医院,是陈召恩的梦想,他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是当时江南一带很有名的外科医生,夫人林国瑞婚后学了医科,成为妇产科医生。

在陈召恩的女儿陈慧献记忆里,医院周围有许多穷困的人家,当时没有自来水,周边人家来三眼井吊水,也很珍惜井水。因为三一医院用水很多,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用水,她爸爸就让负责挑水的阿三晚上把水缸灌满。上了年纪的附近居民说,这三眼井可以说是三一医院为附近居民做的一件大好事。

岁月流淌,这三眼井成为昔日三一医院在原址上留下来的唯一家当。

1952年,根据陈召恩的遗愿,他的家人将三一医院捐献给人民政府,改名为“嘉兴产院”。

1954年2月,18岁的费淑芬从杭州省卫生学校毕业,被派到嘉兴产院做助产士。在她印象中,沿着医院墙头走过去,井就在当年的建设街道派出所附近。“井所在的这条路后来叫椿树弄,井就在椿树弄范围里厢。这个井不得了,用的人多的咧,那时候,人用的多是井水。”

上世纪50年代初,这口三眼井夜晚用木盖头盖牢,到早上再打开取水,由居民小组长负责这项工作。

费淑芬1989年3月从嘉兴市妇幼保健院退休,她和林国瑞以及陈家后人都打过交道,林国瑞还是她姑姑的老师。在她看来,这口井很像是陈家家风的象征,“这家人家愿意做好事,他们家多拿出点钱无所谓的,只要老百姓能得到实惠。”

陈召恩和林国瑞育有十个儿女(一子早逝)。陈召恩遗训是:“愿将我们的力量给软弱的人,愿将我们的同情给痛苦的人……”陈家十个子女名字里都含有“献”字。由于家庭影响,陈慧献这一代人有十人从事医疗工作。他们的下一代中,有十多人继续在这个领域奋斗。

陈家后人对三口井很有感情。2018年,85岁的陈慧献从美国回来,还和家人一起特意去看了三眼井,也是那一年,他们向医院提出希望在井边给三一医院立碑的想法。

时代变迁,现在三眼井已远离了附近人的生活,但它曾经哺育了无数嘉兴人,也见证了嘉兴妇幼事业的发展之路,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嘉兴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

据嘉兴市文物保护所介绍,计划今年下半年将三眼井列为市文保点。

幽澜泉古井,被画入吴镇“嘉禾八景”图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元 吴镇 “嘉禾八景”图 武水幽澜

幽澜泉古井在嘉善县魏塘东门大街西小寺弄,从小弄堂进入,进入一个大杂院,院子里走出一位阿姨,指点我们,幽澜泉古井就在此处。拿着饭碗吃饭的阿姨还补了一句,经常有人来这里找这口古井看。

我们眼前的幽澜泉古井,被很多花盆围绕,井圈为椭圆形,井壁用青石砌筑成六角形,一侧立着嘉善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它是嘉善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唐代古井。

幽澜泉是名泉,但其井中泉水究竟从何而来,多年来众说纷纭。一直到1992年,北京大学历史考古系专家来到嘉善考察,结果表明:嘉善一带含有较丰富的优质第四系孔隙承压水,这是地下深循环封存的“古泉水”,它的绝对年龄已有26000多年,为我国大理冰期气候寒冷时降水所补给,是在长期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天然水资源。

茶文化研究者潘城曾几次寻访幽澜泉古井,并作过一次详细考察。据《嘉善县志》载:“幽澜泉,在县治东二里景德寺内,旧名景德泉。品居惠山之次。”潘城说,“品居惠山之次”,意思是幽澜泉水在当时天下茶人的心中是与天下第二泉惠山泉在伯仲之间。

梅花道人吴镇的“嘉禾八景”,最后一景“武水幽澜”画的便是幽澜泉,并题有:“幽澜井泉品第七也。”不管是幽澜泉的品质为天下第七,还是仅次于天下第二泉惠山泉,都是不得了的事。

传说幽澜泉有三异:一是泉水不会干涸,即使大旱,泉水不绝;二是用泉水煮茶,茶水清澈无渣滓;三是在盛夏时节,用泉水泡的茶,隔宿不坏。

幽澜泉最早叫“景德泉”,也是因为它原在景德寺内。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幽澜泉在老的嘉善城东面两里远的景德寺里面。”在古代,经常有游客吊水品尝。幽澜泉在名人的诗画里曾多次出现。元代黄鲁德在《景德泉诗》写道:“幽澜远引曹溪水,此是人间第几泉?”1860年,景德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只有这口井留存下来。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幽澜泉古井 金身强摄

因为幽澜泉名气大,嘉善自来水厂后取名叫幽澜自来水公司。今年82岁的张巨伟是当年嘉善自来水厂的厂长、经理,他曾是这个院子的最早住户,1980年左右搬入,这里也曾是嘉善自来水厂的职工宿舍。张巨伟回忆,上世纪60年代,嘉善要建自来水厂,当年都用地下水,所以先后打了12口深井,其中一口就打在幽澜泉几米远的地方。“当时居民喝的深井水,就是没有处理过的矿泉水。”但张巨伟对媒体报道幽澜泉的水有26000多年的说法有疑义,“和深井水相比,幽澜泉其实是土井(地层水)。”

在张巨伟女儿张枫记忆里,她小时候,这口井就一直在院子里封着,并不使用。

2004年,幽澜泉被列为嘉善县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井,水质清冽曾汲用数百年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灵光井 嘉兴市文保所供图

在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瓶山社区中山路瓶山南麓,有一口从600多年前的明朝保存至今的古井——灵光井,属于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灵光井竖有石碑,上刻“灵光井记”,由书法家张秋池书写,碑文说:“灵光井为明代灵光坊水门,位于瓶山南麓。”

“灵光井,我都叫它项家祠堂井,也叫灵光坊水井,它位于中山东路、建国南路口的人行道上,我还记得这口井的井圈上盖了铁盖,还专门盖了一座石亭。”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董雄和很多老嘉兴人一样,更愿意称之为“项家祠堂井”。

旧时灵光井坊址处有襄毅公祠,俗称“项家祠堂”。堂前原有浑厚古朴的石牌芳,楣上写明是为明朝兵部尚书项忠而建。

有民间传说,项忠是明代名臣,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在治陕期间,西安城内因为河水咸涩,百姓没有饮用水,只有打很深的井才能取水,他为此制定方案打通龙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解决了这一困难。同时还疏浚郑国渠和白渠,使得泾阳、临潼等地五个县七万余顷田地有水灌溉。百姓为感念项忠治水而为之建了祠堂。

“灵光井在项家祠堂石坊残柱的东侧,又称项家祠堂井,不仅历史悠久,在嘉兴地区存世的这类老井已不多见。”嘉兴市文保所所长张青表示,它是1981年与嘉兴瓶山合并公布的市级文保单位。

灵光井直径36厘米,井圈高50厘米,井外圈为正八边形,内呈圆形,由于长年吊水磨擦而形成深槽约两厘米,井自上往下略有倾斜,筑成口小底大的形状,井壁用砖平砌成圆形,当时供附近数百户居民用水。它的外观、构造似乎都在向众人展示,这口古井来历不凡。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中山路拓宽改建前灵光井保护场景 庞艺影 1984年摄

“我小时候听说,宋朝大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大败金兀术之后,庆功喝酒,酒瓶酒坛叠成了瓶山。灵光井的水用来烧菜、烧饭,许多人使用也不会干涸,它的名气是很大的。”嘉兴人徐如松对这口井印象深刻。

“以前我们用水都到那里(灵光井)去取,饮用、洗菜、洗衣服、工作用水都是靠这口井。我们老嘉兴人,特别是居住在中山路上的居民,对它的感情很深很深。”庞艺影原是嘉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他记忆中,这口井水质清冽,汲用已数百年,大旱不竭,“人称灵光坊水井有一饮百疴轻的功效。”

庞艺影喜欢用摄影记录城市和文化。1984年中山路拆改的时候,他整整一天站在卡车上对老中山路进行拍摄记录,其中就包括了灵光井,“它当时是嘉兴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口古代水井。”这口井在庞艺影的镜头里变成了永恒,成为嘉兴人非常珍贵的影像记忆。

井,大户人家和寺庙道观的标配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海盐南小街古井 嘉兴市水利局供图

说起嘉兴的古井,很多老嘉兴如数家珍。嘉兴地方文化学者崔泉森梳理了他视野内的嘉兴(市区)历代古井。

嘉兴六朝古井有灵光井(非瓶山南麓灵光井),位于精严寺山门东,是东晋徐熙宅院的古井,传说该井夜中放光,徐熙认为该井有灵异,舍宅为寺,赐名灵光寺。灵光寺是嘉兴城中最早的寺院,也是精严寺前身,有记载的嘉兴市区的古井,东晋时的灵光井为最早。

天宁寺西也有古井,六朝时因井水甘冽,行人都喜欢汲饮井水,在此建佛庵,称施水庵,后发展成嘉兴城的大寺院天宁寺。

明代古井,嘉兴有刘公井一百口。明嘉靖年间,倭寇围攻嘉兴,知府刘穀用俸禄在城内建井一百口,供百姓饮水,被称为刘公井。嘉兴城有河道通外河,之所以还要挖井,崔泉森估计是怕倭寇在河中投毒,“井水安全。过去精严寺东就有一口刘公井。”

历史上子城西侧还有绿香井,井水泡茶好喝,现已不存。

南湖有湖心岛井,在烟雨楼下,明万历嘉兴知府龚勉建,供大士阁僧人日常饮水。此井还在。

嘉兴虽然有河道,但自古以来大家宅院寺庙道观都有井,如嘉兴古寺兜率寺就有唐代古井,真如寺过去有雪峰井,也是唐五代时期的名井。唐代陆贽家在一点韭溪边上,也有甜水井。

“古代以至近代,井是大户甚至小康之家的标配,嘉兴城中的井应该不少于数百口。”此外,崔泉森还提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嘉兴城内设置三大公井供市民用水,“井在自来水出现后才逐渐衰落。”

庞艺影也谈到据1929年绘制的嘉兴城市全图标明,市区较早的公井位置就在今勤俭路、少年路西北口,旧时张家弄底秀水学宫前魁星阁位。这口公井,是由我国著名工程材料学家陆志鸿主持掘建的。

1927年陆志鸿在嘉兴负责拆嘉兴城墙筑马路时,率先提出开掘公井。这口公井被称为嘉兴城区第一自流量公井,不仅改善了当年这一地居民饮用水的卫生条件,还在相关部门留下嘉兴城内地质状况的科学记录。

保护古井,讲好“市井故事”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姚家埭四眼井 嘉兴市文保所供图

“中山路拓宽改建前,我参加文保联席会议,见到这条老街上有许多私家井(古井),它们的存在大都和寺庙、花园、大户人家有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踪迹,可惜都不曾记录下来。”庞艺影提到自己的遗憾。

岁月流转,古井正逐渐成为过去,很多没有文物身份的古井,被人们所忽视,谈及此,张青说:“古井虽然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却能串联起城市的历史文化。”

寄托乡愁的古井,该如何保护?

去年,嘉兴市水利局联合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开展全市古井普查和保护工作,通过实地调查、梳理,全市共排摸古井78口,均纳入浙江古井保护名录。

“目前,我们正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着手打造古井管理平台,做到对古井状况的实时管控。”嘉兴市水利局水资源水保处副主任邬家海表示,“实施古井名录管理以后,各级水行政、文物主管部门将依照文物法律法规明确管理主体,共同设立标识牌,标示该古井的名称、基本信息等。落实古井保护举措,将古井修缮保护与村镇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加强古井本体修缮及周边环境治理。

“古井的水源曾经孕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嘉兴人,有点年纪的人,记忆里都会有清甜井水滋润的童年记忆。对于我们城市而言,它好似一个个历史标本。一口古井,代表着一份传承。”对于古井,除了保护起来,张青认为还应让更多的市民熟悉、关注它们。

“古井是市井文化、城市文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城市中,古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渐淡出,但它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它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见证。”董雄认为,虽然不是所有的古井都是文物,但它将人们的记忆一下子拽进老嘉兴的市井气息中,“东家长,西家短,这些古井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柴米油盐的城市风俗画。”现在,董雄还在做关于古井的调研、寻访工作,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古井的价值。

“以前的生活离不开水井。”庞艺影很有感触,“旧时,嘉兴有些大户人家还有这样的习俗,到了冬至要在水井上贴吉利话,如生意兴隆、人丁兴旺等;到了除夕要盖住井口不汲水;农历正月初一不到井台提水;年初二清晨,由长者带着全家将食品瓜果放到井边祭拜。”

“早年,夏天没有冰箱,为防暑降温,就将西瓜装入竹篮,绳子系着篮柄,吊到井里,这就是‘冰镇西瓜’了,那是很享受的。还有剩粥剩饭,同样吊入井里,可防馊。而且井水冬暖夏凉,冷天用井水洗东西,特别是汏衣裳,手不受冻。”老嘉兴人薛家煜认为,古井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是我们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

“我现在还常常想起小时候夏日的黄昏下,家里的长辈和小孩子坐在井边聊天、嬉戏玩耍的场景。这些过往的市井生活,也是一种城市文化的魅力。”

读嘉人文 | 古井,老嘉兴的“市井”生活

2021年8月27日《嘉兴日报·江南周末》报道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