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你知道荔波县城第一井——永济泉悠久的历史故事吗?

笔者生于1962年,荔波人。自懂事起便知道荔波县城有许多有名的水井,如永济泉(东门大井)、西门大井、和街小井、吊井、月亮井等。小时候经常到井边玩耍,看大人挑水、洗衣、洗菜、洗井,长大后就成为家里挑水的主力。那时水井在县城人心中如同生命,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城建设了自来水厂后,水井才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再后来县城建设不断扩大,一些水井被侵蚀了,但它们的故事始终留在荔波人的记忆中。

你知道荔波县城第一井——永济泉悠久的历史故事吗?

永济泉 周树元摄

永济泉的建设历史

永济泉位于县城东门外,因此被称为东门大井。无论从建设时间、工程规模、作用等都被公认为荔波县城第一水井。也是荔波县城至今保存最完好、发挥作用最大、文化底蕴最厚重的名井。它的故事很多,广为流传。1999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关资料介绍,永济泉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知县钱埙为防农民起义军围城断水而掘。泉系平地凿一深穴,呈圆桶形,直径6.2米,深10.2米,料石砌成。井口为正八边形,直径2米,到井口汲水需下三段五十级石阶,三道石拱门,拱门高3.1米,宽2.6米,矢高1.3米,第三道门首嵌石匾一块,楷书阳刻“永济泉”三个大字,右上刻“同治九年仲冬修”,左下落款“滇南钱埙题”。

你知道荔波县城第一井——永济泉悠久的历史故事吗?

有知县钱壎(壎同埙,笔者注)《永济泉记》载:“古者李广利拔佩刀刺山而泉飞,耿恭具衣冠拜井而泉涌,予读书窃疑之。谓志成动物,惟能动有之,不能动无知。泉无知也,李、耿虽志成,未必如是之有感斯应者。而今始信其非虚焉。九年,余莅任之始,即议修坏城,坚守之。询于市民。众曰:修易守难。询其难之由,曰:无水。予闻言亦忧焉。谋引溪入城,而溪隔城一坪,坪高溪数丈,无可引也。惟坪之下有石,石有泉,涓涓然流入于溪。意其或由坪之内而外也。爰命土工掘寻其源。掘之时,有难之者曰:此水之流,渺乎小矣,其源未必大。且掘之处,安知即其源之处乎?不易寻也。令寻而获,欲挹一杯之水,以助千家之炊,呜呼济?即济焉,惟济于春夏,将涸于秋冬,呜呼永济?余听其言,几中止。惟念舍此不掘,更无可掘之所。日虔诚拜祷,为民请命,掘之不辍。初及泉,缕缕知丝。见者笑曰:果无济。余再祷再掘,深数丈,有泉涌出,汨汨其来,非昔日之涓涓也。其色澄清,其味甘洌,亦異于入溪之水焉。城之人闻之,奔而观,驚为異,谓李广利、耿恭之盛世,再见于今日。乐为捐赀,甃以石,环以郭,计费钱二百五十万之多,亦不吝。今厥功告成矣。井之水惟见其流而不见其涸,向恐其不济,或济而不永,至是共信其可以永济矣。此民之福也。若比之刺山泉飞,拜井泉涌,则吾岂敢。”

又钱壎《重修荔波县城记》中这样记述:“……惟城中无水,贼临城下,无从出汲。前次破城,以此之由。是宜鉴于已往而未雨绸缪也。余遍观城内外,惟有近东门河岸,有水涓涓然自石中出,因掘寻其源,深至七丈,果及泉焉。然而此水尚距城门数武,若无以护其汲道,仍无济。后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笔者注)二月,量地鸠工,加以修外城郭五十余丈。……”。

你知道荔波县城第一井——永济泉悠久的历史故事吗?

这些史料详细记录了永济泉的修建背景和过程,特别是当事人钱壎的表述,令人敬佩和信服。钱壎同治九年到任荔波县知县,立即着手修复被毁坏的城池,为的是保证老百姓安居乐业。但县城内无井缺水,虽然“荔波县城于溪岸,治平之日,民取汲于溪,不忧无水。同治五年正月,丹江、青江苗贼数万围城,不能出汲。城中又无井,居民渴甚。群就污洼者掘之,亦无水。二月仰给于雨,得免于渴。三月旱,街巷断炊,有笮牛马粪漉溷厕而饮者。于是坐困,城以陷。”可见掘井取水对于当时的荔波县城人而言是无比重要的。钱壎深知这一点,并亲力亲为,寻找水源,果断掘井,力排众议,坚持不懈。而且始终着眼长远,以“永济”为奋斗目标,为的是荔波县城的长治久安。钱壎作为清朝时期的一任知县,到任之初就竭力抓了修城和掘井两件大事,对后来荔波县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钱壎并非荔波人,按今天说法,也算是个称职的交流干部了。

永济泉的今生来世

永济泉修建于同治九年,距今已有148年历史。无论经历多少风吹雨打、人间凡事,种种事态变迁,依然倔强地坚守在县城一郭,无论过去、现在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笔者把它的过去与现在叫做今生,对于它未来,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期待,期待它不可估量的来世。

过去的永济泉至少可以算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解放前的永济泉大约经历八十年,主要发挥防御外来势力围城,以解决县城居民饮水的作用。清朝时期,县城建设发展很缓慢,人口也很少。因为钱壎发现水源的地点位于樟江东岸,所以永济泉的掘井位置不在城墙内。为了保证县城居民能安全用水,钱壎在修复城池时加修了“月城”,把整个永济泉都围在城内。在笔者记忆中,清楚记得在县城东门永济泉下有一个码头,是解放后修建的,主要用来解决交通车辆过渡。小时候经常去码头看车辆过渡, 就在码头临江的岩壁下有一股泉水从一根5厘米口径的钢管流出,路人可以直接用手捧起水喝,附近河边人家和渡口工作人员也饮用。大人们都说这是从上面永济泉里淌出来的。现在看来这应该就是当年钱壎找到的水源,只是后来不知是谁为了大家取水方便加了根钢管罢了。又听一些老人讲,泉水开始是用竹筒引出来的,后来修建码头时建设者改用钢管的,这样就不用经常更换了。

你知道荔波县城第一井——永济泉悠久的历史故事吗?

民国时期荔波县城有所发展,有东南西北四条街道。还建有政府公署、书院、学校、会馆等,都建在城墙内。虽然后来县城周边也相继建设了一些新水井,但惟有永济泉的水四季充溢、清澈甘冽。县城民间有个说法,说只有永济泉的水做的凉粉最好吃,只有永济泉的水煮饭最香,只有永济泉的水酿酒最醇。

荔波解放后,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县城居民和机关单位仍然使用井水。在笔者记忆中,月亮井、吊井、西门大井坐落在田坝中,与稻田高差无几,一到雨季,雨水、田水、污水会自然流入,特别是涨水的时候,这些井几乎都被淹没,要很久才能自然变清。和街小井建在樟江岸边,高差与江面接近,一遇洪水,就沉入江水中。所以这些水井要经常冲洗,只要吃这些井水的人家都自觉参加,每次都要把井壁上的青苔、污泥、杂草清理干净,然后抽干污水,等上一两天清水灌满才能饮用。洗井的大多都是男人,都要光背下井,小孩们最喜欢看洗井,因为每次都能抓到一些小鱼虾。惟有永济泉一年四季都能饮用,这当然是由于它的巧妙设计和匠心独造。笔者家住吊井县委老宿舍,吊井就在宿舍下面田坎上,西边不远还有月亮井,但一年总有不少天要舍近求远,跑到东门永济泉挑水吃,每逢这种时候,东门街非常热闹,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傍晚永济泉还排成队。那时县城人口少,不管东西南北街的居民大都认识,见到都会打招呼,有的还先到朋友家串串,天南地北地聊够了才挑水回家。

你知道荔波县城第一井——永济泉悠久的历史故事吗?

1971年2月荔波县革委决定成立“县城自来水工程指挥部”,启动兴建自来水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由机关、街道集资解决。1973年1月1日荔波县自来水厂建成通水,80%以上的县城居民用上自来水,结束了县城没有自来水的历史。永济泉的饮用功能从此逐年减弱。

今天的永济泉依然保存完好,主要是有一代代老百姓的呵护。人们爱护它的每一块石板,爱护它的每一步台阶,爱护它的每一滴甘泉。不管是谁,只要发现有一块石板有一点松动,都会主动修理。在它傍边的人家,还坚持义务为它打扫卫生。虽然这里没有订立什么公约,但自觉守护的规矩已在人们心中代代相传。永济泉的石阶非常光滑,中间有不少石板都踏出了凹痕,但仍然稳稳当当的。走近永济泉,你会感到人文的悠久和历史的厚重。

你知道荔波县城第一井——永济泉悠久的历史故事吗?

如今,永济泉作为荔波人文旅游的一个景点,每天都有游客前往参观。为了让这个珍贵的古迹在荔波县实施的全域旅游中更好地发挥作用,2017年,县政府启动老荔波改造项目,其中永济泉片区文旅项目总投资5000多万元。我们坚信,明天的永济泉必将焕发新的活力,必将在荔波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愿“永济”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