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除了登基大典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礼仪

“圆明园遗址公园”可以订阅哦!

除了登基大典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礼仪除了登基大典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礼仪

大典篇

朝廷大典,除登基、授受大典外,还有亲政,晚清的垂帘听政,上皇帝尊号、徽号,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徽号等。

关于上皇帝尊号,除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曾各举行过一次以外,入关后各代皇帝一直没有进行。但给皇太后上尊号、徽号则是屡见不鲜的,典礼也较隆重。

顺治八年(1651),顺治帝亲政时为其母上尊号的礼节大体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上徽号前一日(二月初九日)先进奏书,即报告上徽号的文书。是日,皇太后宫前设仪驾(太后的仪仗)及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等。另由大学士着朝服捧奏书放在中和殿案上,顺治帝亲自到中和殿阅奏书后,大学士捧至皇太后宫门外,顺治帝乘舆至皇太后宫门前。此时,太后着礼服进宫,中和韶乐作,太后升座,乐止。顺治帝亲捧奏书跪献给太后,大学士代跪接,宣读官读奏书。读毕,奏丹陛大乐,顺治帝行三跪九叩礼。礼毕,乐止。太后降座,奏乐。进奏书,礼成。

第二步,二月初十日正式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并进金册、金宝。皇太后宫仍设仪驾、乐队。同时太和殿、太和门、午门前陈设法驾卤簿。顺治帝到太和殿阅册、宝毕,率王公百官至太后宫恭进册、宝。仪式与进奏书相似。

第三步,二月十一日,顺治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进表行庆贺礼,并颁诏布告天下。这时上徽号才算完成。

除了登基大典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礼仪

除上述典礼外,还有些大的朝会,也是在太和殿举行。如元旦朝贺、万寿节庆贺、冬至祭圆丘庆成礼(以上称三大节)及每月初五、十五、廿五三天的常朝(只行礼、谢恩,不奏事,不经常举行)等,都是皇帝御太和殿受朝拜,均称为典礼;礼仪与登基大典相似。常朝日若皇帝不御殿或不在宫内,王公在太和门外,百官在午门外,东西向坐班,纠仪官绕一周检查后,王公自午门出来,百官即退出。

在内廷,有皇太后、皇后三大节庆贺典礼,其礼仪亦与上太后徽号相似。不过到皇后千秋节(寿辰),皇后要先率领后宫妃嫔等向皇太后、皇帝行内朝礼,然后皇后再到交泰殿受朝贺。朝贺前亦设皇后仪驾于交泰殿左右,设中和韶乐于交泰殿檐下,设丹陛大乐于乾清宫后檐下。届时,皇后具礼服升交泰殿宝座,中和韶乐作;升座后,乐止。宫殿监引皇贵妃以下妃嫔等人及公主、福晋、夫人、命妇等行六肃三跪三拜礼。这时奏丹陛大乐,礼毕,乐止。皇后降座,再奏中和韶乐,礼毕,皇后返后宫。皇子、皇孙等到后宫行三跪九叩礼。宫殿监率阖宫首领太监在东、西丹墀下行礼。这是一次皇后独享的庆贺礼。

祭祀篇

祭祀,包括祭天、祭神、祭祖,是清宫重要的礼仪活动,包括:大祀、中祀、群祀的朝廷传统祭祀;满族特有的祭堂子和坤宁宫祭神;与汉族相似的祭祖活动,如祭太庙、祭奉先殿和祭陵等。

除了登基大典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礼仪

由礼部主持的大祀、中祀、群祀近八十种,属内务府主持的皇室祭祀有十来种。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皇室主宰,凡是重要的祭祀,皇帝均须亲自参加。

祭祀为清宫的重要典制,全靠繁文缛节来支撑。按规定,不同的祭祀要供奉不同的神位,用不同的祭器、玉帛、牲牢。大祀、中祀前,皇帝要斋戒。斋戒期内,朝廷各衙署要挂斋戒木牌;宫中乾清门也要挂斋戒牌和安放斋戒铜人。

“礼莫重于祀天”,祭天是大祀中最重要的。除特殊情况外,皇帝都要亲诣行礼。祭天定在冬至,意为“迎长日之至”。祭天前三日,皇帝先在宫内斋戒,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准备后,于祭天前一日乘玉辇至天坛斋宫斋戒一天。到祭日,皇帝诣圆丘坛,在献乐舞中行迎神、奠玉帛、进俎、读祝文、三次献爵、受福胙、送神、望燎等祭礼。皇帝要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多次,祭天仪式才告结束。

除了登基大典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礼仪

重农为中国统治者的传统政策,清朝也不例外。祭先农、先蚕为中祀,由帝后亲行祀典。每年仲春吉亥,皇帝到先农坛祭先农,向先农神炎帝进香行礼。然后皇帝右手持黄牛拉的耒耜,左手执鞭,耆老二人牵牛。皇帝持耒三推,顺天府尹手捧青箱,户部尚书播种,左右挥彩旗、奏乐,老农随后覆盖。皇帝亲耕结束后,即登上观耕台宝座,观看王公大臣等耕种。按规定,王持耒五推,九卿以下官持耒九推。剩余的绝大部分籍田,由顺天府的大兴、宛平两县官,率参加典礼的农夫完成。

祭先蚕是清代唯一由皇后主持的国家祀典。入关之初本没有这项祭祀。康熙朝曾在西苑丰泽园种植桑林,试验在北方养蚕。雍正年间,始在安定门外正式建立蚕坛。乾隆七年(1742),将蚕坛移建于西苑东北角。每年春末,皇后由妃嫔及众女官陪同,先到蚕坛向螺祖行六肃三跪三拜礼,三献爵,受福胙。蚕出生后,皇后再诣桑田行躬桑礼。届时,皇后提筐持钩,在唱采桑辞的鼓乐声中,由蚕母助采桑枝三条,然后到观桑台观看妃嫔、公主、命妇采桑。

除了登基大典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礼仪

清代近八十种祭祀中,具有满族特点的是堂子致祭坤宁宫祭神

堂子本是满族在关外对祭天场所的称呼。最初,庶民百姓家皆设有堂子。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下令民间禁设,堂子成为清朝专有的祭天之地。清入关后,在长安左门外建立堂子。它的建制与历代传统庙堂明显不同。最主要是拜天的圆殿为北向,院内设有皇帝、皇子及八旗亲王、贝勒、贝子、公的七十三个神杆石座,祭前插上称为神杆的松木杆。祭祀时,皇帝、皇子等各就各人杆下行礼。为保持堂子祭祀的国俗特点,康熙年间诏罢汉官与祭。

注:堂子始建于1644年。原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即台基厂大街北口路西一带。堂子为满洲神庙的称呼。供奉清入关前战死的4位祖先的遗物,清朝廷建立政权后,凡有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就在庙内举行祭把、誓师,当时称“谒庙”。入关后,乾隆时期将“谒庙”改成“谒堂子”。 堂子的主要建筑有祭神殿、圜殿及尚神殿。圜殿前有一个皇帝致祭时的神杆石座。“堂子祭天”被列为清王朝的吉礼之一。在堂子举行的祭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大事,诸如元旦拜天、出征、凯旋等;另一种是属于一般的祭祀如月祭、浴佛祭、马祭等。

堂子祭礼相当繁杂,其中以元旦祭神拜天、出征及凯旋祭旗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最为重要。皇帝一般都要亲行。元旦堂子拜天礼,所祭之神平时供于坤宁宫,十二月二十六日才由宫中请至堂子,元旦祭毕再送还原处。亲征和凯旋的祭旗纛,是随着满洲八旗军对朝鲜和明军作战的不断取胜而建立的。凡皇帝亲征,都要在堂子内门外设御营黄龙大纛、八旗大纛及火器营大纛。届时,皇帝率随征将士前往行礼。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亲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动乱前,曾率出征将士及朝中王公大臣到堂子行告祭礼。这次大典康熙帝身着戎装,腰佩刀箭,行至堂子,号角齐鸣,声势宏大。康熙帝在堂子内门以外地方先向南行三跪九拜礼,又向纛旗行礼。礼毕,亲军高举纛旗,从征将士随从皇帝,浩浩荡荡,踏上征途。

坤宁宫祭神是堂子致祭的补充。皇太极以堂子祭祀为最尊。遇不祭堂子时,将所祭诸神供奉祭祀于寝宫清宁宫。清初按清宁宫旧制,将坤宁宫改建为内有三面连坑和两口锅灶、外有神杆的祭神之地。坤宁宫所祭之神教派不一。如每天朝祭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关帝圣君;夕祭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等。重要的祭祀活动,帝后会到场,每天的朝、夕祭则不参加。朝、夕祭要在坤宁宫神前杀两头生猪,并在坤宁宫内煮熟。祭祀时由萨满击鼓唱歌,并有三弦、琵琶、拍板伴奏。祀典结束后,祭神的肉按规定分给散秩大臣、侍卫等食用。

除坤宁宫外,养心殿、宁寿宫及慈宁宫等帝后寝宫,也供有神龛、佛龛,但一般不举行大规模祀仪。清宫这种祭必正寝的风俗,是满族关外生活的反映。皇太极和顺治帝将清宁宫和坤宁宫改为祭神场,不过是把这种风俗继续推行和扩大而已。

除了登基大典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礼仪

太庙是清帝祭祖的主要场所,皇太极在盛京时已建立太庙。四季之初要进庙祭祖。先帝诞辰、忌日及清明、岁暮等,也都要去行祭礼。每月还要向祖宗荐新。顺治帝入关后,沿用明制,以前明的太庙为太庙。每年太庙祭祀有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时享和岁暮祫祭两种。四孟时享指孟春上旬及三孟朔日的祭祀。皇帝要提前斋戒,届时诣太庙奉献牲果,上香行礼,祭祀祖宗。岁暮祫祭则在每年除夕前一天,将太庙中殿、后殿所奉的神位移至前殿,遣官提前致斋视牲,届期皇帝亲诣行礼。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已六十二岁,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恐祫享时稍有失仪,则失诚敬。因此从这一年起,凡岁暮祫祭,乾隆帝都指派八位亲王、皇子,随同上香行礼。只是到六十年(1795)乾隆帝准备归政前夕,才又以八十五岁高龄,单独诣太庙拈香行礼,躬行祫祭,以示敬祖至诚之心。

文章来源:北京圆明园研究会

除了登基大典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