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十一 . 社会事业:
(1). 文化事业;
汾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汾阳市委、市政府从汾阳实际出发,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扎实推进“五个汾阳”建设,其中就包括建设文化汾阳。
建设文化汾阳,就是在全市形成重视教育的氛围,建设三晋教育强市。明清以来,汾阳教育全省领先,现需重点改善高中教育。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保护,整修,开发“古遗址、古墓群、古城墙”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汾州文化古韵;依托“名城、名人、名村、名品”以及优势文化资源展示汾阳文化特色,三到五年建成山西省文明城市、山西省教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强市。
所有的汾阳人,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结,体现在汾阳人的几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汾阳人自信,去了任何地方都不觉得自己是来自小县城的人;汾阳人规矩多,任何事情都要规矩得体;汾阳人好饮食,饭菜风味远近闻名,外出后对饮食口味甚为挑剔;汾阳人有时自恃清高,看不起周边县市,哪怕是发展比汾阳好的地方。
  也许这就是所谓“汾州府文化”遗留下的东西吧。汾州府几百年来一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城,王府、书院、庙堂达贵、富商遍地。在那个封建王朝的日子里,汾阳人尊享着兴旺与荣华。
  可能正因为此,汾阳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有一种超常的眷恋,看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总想用纪实的镜头来述说自己心中的家。汾阳人恋家的情怀,素来比一般地方的人来得强烈。
汾阳人的情结,还有一个时常令人叹息的寄托,那就是汾州古城。老一辈人说,如果汾州古城还在,强过平遥古城许多,它毕竟是我们的拱卫城。
  如果总归是如果。历史、战乱、天灾、人祸,让我们脚下这座风雨飘摇2600余年的古城几乎荡尽遗迹,处处断井颓垣。让汾阳人最为引以为傲的实物,已经灰飞烟灭。高耸的城垣,雕梁画栋的钟鼓楼,别致的府邸,精巧的寺庙建筑,闻名天下的汾阳王府和屹立于全国第二大文庙的汾州府文庙,他们是什么样的,他们在哪里,只能靠历史的记载、老人的回忆……

  20世纪中下叶,马烽、西戎、孙谦等现代作家把汾阳作为重要的创作基地,在这里拍摄了电影《扑不灭的火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等;90年代,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在汾阳拍摄了《小武》、《站台》、《任逍遥》、《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影视作品;本世纪,中央电视台、山西影视集团又在这里拍摄了《吕梁英雄传》、《当家大掌柜》、《幸福生活万年长》、《喜耕田的故事》等传世之作。
  汾阳市先后主办或承办汾阳电影青年狂欢节 、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 、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全国第八届烹饪技能竞赛(山西赛区) 、吕梁文学季 、第二十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等重大活动......
  截至2020年末,汾阳市共有文化馆1个(汾阳市人民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会展中心一个,博物馆1个(汾阳市博物馆),公共图书馆1个(汾阳市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93.25千册), 汾酒博物馆一个,汾酒老作坊遗址博物馆一个,汾阳鼓锋晋剧团一个。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汾阳文化馆 网络图片

(a)汾阳市人民文化馆;

汾阳市人民文化馆是汾阳市全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位于文峰街24号,建筑面积2040平方米,文化馆内设办公室、文艺部、美术部、少儿辅导部、文学创作室、文化产业部6个组室。

汾阳市文化馆起初为汾阳县文化馆,始建于1948年,馆址在鼓楼东街13号原广智院内,主要任务是结合中心工作,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1950年,文化馆和县民宣队合并。文化馆长期在农村活动,利用图片展览、文艺演唱,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教育人民群众学科学、学文化、破除迷信、积极生产。
1952年,开办了图书阅览室、游艺室、文物室,利用黑板报、广播筒、幻灯表扬好人好事和报道新闻时事。
  1959年,汾阳、文水、交城3县合并,文化馆也随之合并。
1969年9月,汾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文化馆更名为汾阳县文化馆革命领导小组。
  1970年,汾阳县委批准成立文化馆、新华书店联合党支部。
  1975年10月文革后期,成立汾阳县文化局,恢复原汾阳县文化馆名称。
  1978年正式成立了汾阳县图书馆(现汾阳市图书馆)、1979年正式列编农村文化工作队(后更名汾阳县文工团、汾阳市文工团)、1984年正式成立汾阳县博物馆(现汾阳市博物馆),以上三个部门相继由文化馆分出。
1996年汾阳撤县设市,文化馆更名为汾阳市人民文化馆。
2004年,汾阳市人民文化馆在全国首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策划、组织并具体实施每年各大节假期间的各项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承担汾阳市女子合唱团、汾阳市老年大学、汾阳市晋剧票友协会、汾阳市书法家协会、汾阳市室内民乐团以及汾阳市直各单位、各乡镇街道等文艺骨干的业务辅导工作;利用节假日馆地办班的模式,对青少年进行文化艺术培训;积极为省市以及全国举办的各类赛事组织、推荐参赛节目和参展作品,促进汾阳市文化事业发展;致力于推动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弘扬民间艺术;致力于传承和保护汾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汾阳市文化馆于2012年成立了汾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负责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我市现有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汾阳地秧歌二个国家级项目;汾阳王酒传统酿造技艺、马跑神泉的传说、德义园酿造技艺、竹叶青保健酒、汾阳磕板秧歌、汾州传统八八宴席、汾阳围铙、刘瑞祥民间文学集八个山西省级项目;汾州核桃种管加工技艺、串黄蛇、二个吕梁市级项目,以及汾阳婚俗等二十项汾阳市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同时还负责挖掘全市的非遗项目,传承汾阳的传统文化。

  汾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习中心现有非遗档案室、综合展览室、非遗口述文化录音室、汾阳地秧歌传习排练室、传习讲习所等,各场所灯光音效齐全。安排有汾阳农耕文化展览以及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展览。同时为了更便捷地开展传承传习工作,我们设有20人食宿的传习接待所,可供常年开展非遗的培训和传习工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汾阳市人民文化馆获得传统舞蹈“秧歌(汾阳地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11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示为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二级馆拟命名单位。
历任馆长;

序号 姓名 起任时间

01 段焕章 1948年
02 马飚 1950年
03 刘守覃 1952年
04 郭德玉 1959年

05 贾文焕 1960年

06 李兆林 1969年
07 田玉奇 1984年

08 何守法 1993年
09 姜幼平 2000年

---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汾阳博物馆 网络图片

(b)汾阳博物馆 ;

汾阳历史悠久,很长时间以来,这里是晋西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这种较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使其文化遗产也具较为独特的魅力。
  汾阳市博物馆位于鼓楼南大街关帝庙内,成立于1984年,1997年迁入现馆址,是一座依古代建筑而设的综合型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8件。关帝庙由明皇室庆成王府、永和王府于嘉靖至正德年间建造,属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丰富而精美的殿宇琉璃构件是该庙的主要特色。地址位于山西省汾阳市文峰街道鼓楼南社区庙前街4号,占地面积为6315平方米。
  汾阳关帝庙,原名关王庙,因庙内原有铸铁关羽骑马像一尊,俗称铁马老爷庙,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正殿内供奉关圣帝君及王甫、赵累、周仓、关平四员大将。
汾阳关帝庙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现存主要建筑有:关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献殿、东西配殿、藏经楼、斋房院、照壁等。中殿为单檐悬山顶、献殿为单檐歇山顶。中殿与献殿采用勾连搭手法相连,前、后殿,由空心卷棚勾连,搭合成为一体。殿顶四周用黄色琉璃兽头滴水镶边,彩色琉璃做殿脊,檐下的拱眼、象眼琉璃饰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汾阳关帝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图片为1919年汾阳关帝庙

据史料记载,汾阳关帝庙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四月初八,古称武侯祠。
宋代,改易武安王庙。
明代,谓之义勇武安王庙。
明正德十年至明嘉靖二十四年(1515年~1545年),汾阳关帝庙由明皇室庆成王府和永和王府修缮建成。
清顺治九年(1652年),易名关圣帝君庙,庙貌总体呈明代建筑风格。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汾阳关帝庙被侵华日军改为临时医院,庙内珍贵文物遭受洗劫破坏,前院的卷棚、钟鼓楼被拆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后,汾阳关帝庙被阎军二战区改为伤兵临时包扎所,东偏院四十年代曾为猪、牛等牲畜屠宰场,庙内已无珍贵文物。
1958年初秋,全民大炼钢铁时期,汾阳关帝庙内铁狮的一只耳朵被人用铁锤砸掉。
20世纪60年代,汾阳关帝庙正殿改为教室,校内教职工分别在檐下垒砌砖墙、抹麦秸泥保护层,使明柱、斗拱、悬山檐下的琉璃浮雕得以保存下来。
20世纪90年代,汾阳市对汾阳关帝庙举行维修,现存为明代遗构。
1997年,汾阳市博物馆迁入汾阳关帝庙。
2012年,在汾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汾阳关帝庙这一古老建筑得到全面恢复。
汾阳关帝庙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东西长82.19米,南北宽73.27米,占地面积为6315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存山门(新建)、献殿、正殿(关帝殿)和后殿,两侧存前院东西垂花门(新建)、东西配殿、东西耳殿及后院东西耳房,后院东为春秋楼。其他主要建筑有:中殿、左右朵殿、藏经楼、斋房院、照壁等,总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
正殿为砖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分前、后殿,由空心卷棚勾连,搭合成为一体。前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殿顶为筒板瓦覆盖,大部分琉璃为明代遗物,正吻、垂吻、戗吻均完好,脊刹为兽驮宝珠,背后题迹:“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五月建”。
殿顶四周用黄色琉璃兽头滴水镶边,彩色琉璃做殿脊,琉璃脊正中为一座琉璃龛厦,檐下横排斗拱10朵,殿门为六开扇木隔扇门。中殿脊刹后书:大明正德十五年(1515年)重建。
配殿为面阔七间进深两间的廊房式,通面阔25.4米,通进深6米。西偏殿“忠候殿”,殿内供奉唐宸、葛雍、周武三位灵候;东偏殿“三圣殿”,殿内供奉王灵官、金龙四大王、仓神三位执掌火、水、粮的神祗。前院的正殿两大侧建有东西厢房各六楹,全院廊檐合抱,对称而立。厢房南北两隅各有助门一个,通东西偏院。西偏院的西侧原有围廊十间,后墙临南门街,已改建为小型街心文化广场。
东侧院在2010年重修关帝庙时改为小广场,并新建戏台。
汾阳关帝庙中殿与献殿采用勾连搭手法相连,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中殿为单檐悬山顶、献殿为单檐歇山顶。拱眼壁均采用琉璃块镶嵌,浮雕神采各异的龙凤图案。
正殿殿顶正脊、垂脊均采用浮雕莲花琉璃脊筒,大部分琉璃为明代遗物,正吻、垂吻、戗吻均完好。
正殿檐下的拱眼、象眼琉璃饰物,全部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等《三国演义》故事造型。浮雕以浅黄、浑黄、绿色为主色。
据《汾阳金石类编》载:“关圣身高六尺四寸半,足长七寸,宽三寸半,身围三尺七寸,服甲胄持鞭。所乘鞍马身长五尺一寸半,尾长二尺六寸半,马腿长二尺四寸,耳高三寸,马口径三寸,长四寸办,前后腿距三尺七寸,胸宽一尺九寸,口旁锁环至鞍横长五尺二寸余。”
关公铜像威猛凛凛,无标注铸造年代,据清代知事王公式昌先生考证,应当铸于明万历之前,而汾阳关帝庙的别称“铁马老爷庙”,便由此而来。1956年秋,关公铜像运至太原,现铁像存于太原纯阳宫内。
三足铜鼎;三足铜鼎总高0.9米,口径0.67米,壁厚4厘米,凸出部位铸狻(suan)猊造型,鼎口铸缠枝牡丹,鼎口左耳铸“庆成王奉国将军施财”及纠首名,右耳铸各位捐鼎者姓名。三足铜鼎1956年曾从庙里转移至原汾阳县文化馆保存,1994年重回庙内,是汾阳市保存完好最大的明代铜鼎。
铁狮子;铁狮子连底座高1.84米,坐形,包球势,底座正面铸“大明正德五年(1505年)七月十六日造”及捐造人姓名。此狮原置前院的卷棚两侧,民国初重修庙院时才移置庙门外。该铁狮卷毛、巨眼,张目施爪,形态威猛。1980年原汾阳县文化局将铁狮移置于杏花村镇太符观正殿前。
汾阳关帝庙内存明代琉璃狮一对。
铁人拉马像;铁马身长约1.5米,高约1.1米,两嘴角有环。四铁人侍立两马左右,各高1.6米,作拉马势。早年,铁马昂首于庙前,铁像均铸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1950年夏,铁人拉马像被人砸碎变卖。2013年在多方捐助下重铸铁人铁马并放置于关帝庙前。
  碑刻;汾阳关帝庙内存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重修碑1通。原过殿内曾有明代石刻风、雨竹碑,碑高0.8米。石碑正面篆刻“关公竹说”四个字,下刻十二行,共156个字,并刻有关公竹说诗二句“不谢东君意,丹心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背面篆刻“关公辞曹”四个字。据载,“关圣风雨竹图”传为关羽当年身陷许昌曹营时手绘,暗寄刘备,以表明心迹之物。世间因此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历朝历代的忠义之士也纷纷以“关圣风雨竹图”和关公竹说诗来表明自己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明代有位朱姓秀才做过统计,当时汾阳城内人口总数不足3万,朱氏宗亲及其眷属便占去了三分之一,而僧侣、祭司则占了近十分之一,王府、寺庙、宗亲宅院占去了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汾阳关帝庙更以其独特的代表性成为当时皇族子嗣、州府官员表忠义、表官风的重要场所。
  民国之前历朝历代每年都在关帝庙内设三次祭祀,大祭为农历五月十三。相传此日为关帝诞辰,民俗又称这天为“关老爷磨刀日”,这一天多为雨天,若是“干磨”(即无雨),则年景堪忧。故也是民间俗成的祈雨之日,庙中所得布施,半数由此庙会征得。而每年的二、八月初三为小祭日,清朝时以官祭为主,同时也是府县官员与里方纠首们相聚议事,与百姓同台观戏体恤民情的日子。
  该庙的前殿、献殿、东西偏殿、东西配殿辟作展厅,展厅面积200平方米,展线长100米。1998年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先后推出汾阳王郭子仪纪念堂陈列、明代数学家王文素生平及学术成就展览、夏汾高速公路出土文物展览、馆藏文物精品展览、馆藏书画展览、周恩来生平展、香港历史展览、迎春灯迷会展。馆藏文物征集方面,近年征集三百余方墓志石刻,其中唐代墓志达150余方,为历史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同时墓志石刻成为本馆继古瓷器之后又一馆藏特色。
  截至2019年,汾阳关帝庙连续举办三届关公文化节,开展宣传关公文化,弘扬历史传统的戏曲演出、曲艺表演、书画、剪纸作品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汾阳关帝庙是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貌总体形制呈明代建筑风格,原汾阳关帝庙中的关公铜像(现存于太原纯阳宫)没有美髯,外形更像是一员战将,与美髯、坐姿关公像有很大区别,对研究明代建筑文化和关公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汾阳关帝庙 关公塑像

博物馆藏各类文物400余件,其中隋代瓷器、经幢以及黄花梨床榻为馆中珍品。
(1)隋瓷经典:
1989年11月,在汾阳城西北 2公里307国道西侧北关村地界的宏堡道,发现一座古代砖墓。这座古墓距307国道约300米,是北关村村民在开挖自来水管道时发现的。山西省博物馆的张德光老先生、现任山西省博物院副院长的李勇先生、陈列部主任郭志诚先生与汾阳县博物馆的几位同志共同对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
这座古墓共发现18件文物,其中瓷器17件,还有墓志石一合。从墓志石可以知道墓葬的时代为隋开皇十五年,古墓的主人叫梅渊。墓内出土的瓷器,时代特征明显,器物种类有壶、罐、盘、唾壶、灯、碗等。
这些器物的胎盘下部一般较厚重,胎质较细腻,胎色灰白,瓷土经过淘洗。器物里外施釉。釉为青绿色玻璃质,有冰裂纹,一般薄而均匀,流釉现象不明显。因系叠烧,在一些器物内有支烧痕。纹饰简单,除高足盘有花瓣纹外,其余多为阴线弦纹,从这些器物的特征看,与河南安阳窑烧制的青瓷大致相仿。
这里择其二介绍。龙炳壶:盘口,束颈,卵形腹,平底。在肩部与盘口一侧置柄,上端作变形龙首衔盘口。龙圆目,双卷鼻有耳有冠,上唇在盘口内,下唇在盘口外,柄下端用三个圆饼形的假铆钉加固。与柄相对的一侧和左右两侧的肩部置三个泥条盘成的复系,系下端仍饰圆饼假铆钉。壶内外施青釉,外腹施釉不到底,灰白胎。通高45.6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3.8厘米。盏托:盘壁外撇,内底平坦,中间有柱状凸起的托台,托台中空。盘外壁与盘底交接处有折棱,盘外底下接短柄,圈足呈喇叭形底,底边向上起棱。托盘与托台施青釉,柄与足无釉。通高 8.1厘米、盘径14厘米、底径 7厘米。由于隋朝历史仅30多年,故而隋朝文物发现极少,这次在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这么多的隋瓷,为隋朝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断代的标准,是隋朝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这批瓷器堪称隋瓷经典。这座墓葬的发现和保护归功于北关村委,他们的行为也堪称保护文物的经典范例。
(2)佛门重器;
1996年夏天,一位老者向汾阳县博物馆报告,说在汾阳北廓村有人将八九块石头拉回自己院里,石头上面还雕有文字和人物。
于是我们来到北廓村,来到发现那些石头的具体地点进行了考察。这是一座庙宇遗址,位于北廓村东南,只可惜已经严重破坏。我们见到了那些石头,被凌乱地叠放在粪堆上,石头上雕刻的图案很美,显然是一通经幢被分拆开来。我们将它们全部拉回了博物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将被分拆的构件又想方设法拼接起来,于是一通完整的经幢竖立起来了。
这通经幢为青石质,通高 3.2米、底座直径0.9米,经幢平面为八角形,整体由十节石料叠压构成幢座、幢身、幢顶。幢座由八角形基座上托圆形束腰莲花须弥座构成,基座八角有石雕力士支撑。幢身为八棱直柱,分上下两段,两段间由一宝盖间隔,宝盖分两部分,上为八角帏幔宝盖,下为仰莲。幢顶由八角攒尖上嵌莲花宝刹构成。
幢身上段八面各有线刻佛像一尊,下段为经幢主体,七面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咒全文七十六句,首署:“佛顶尊胜陀罗尼”末署:“乾符肆年岁次丁酉贰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巳建,随州江禹锡书并述记。”
  一面为题记,上部线刻供养人像,下部阴刻题记:“奉为先师临擅律大德文幽建造陀罗尼幢并记,弟子重晖造……”。书体楷书,字迹秀丽,遒劲刚健。这通经幢主体雕刻形式为高浮雕,并配以线刻和浅浮雕,雕法圆熟,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3)豪家门榻;
  2000年从汾阳市公安局转藏博物馆一支古代木床,这是一支黄花梨六柱架子床,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存放于公安局,据传上世纪70年代公安局曾经以几十元和几百元的价格,想处理给个人,但当时人们还普遍认识不到文物的价值,故而没有成交。以后人们的文物意识逐渐地提高,这支木床得以保存,没有变成私人财产,可谓幸甚。
  木床通高 2.24米、长 2.68米、宽 1.35米,材质为黄花梨木,由底座、立柱、门围、围栏、枨木和顶盖构成,顶盖四围装楣板和倒挂牙子。床座呈束腰壶门式,直腿内弯马蹄形四足。床座四角立方柱上承顶盖。正面床沿立双柱形成上床的门户,门两边装栏板成“门围子”。门柱与两前角柱之间、两侧角柱之间及后角柱之间,均在靠近顶部的地方加有罗锅枨,起加固床架并兼有搭挂物品的作用。床面两侧及后面有围栏。床屉(即床面)为木板镶作的硬屉。门围子、围栏、上楣板及柱头牙子均采用两面作透雕工艺。门围和围栏联贯通作,分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为透雕十字棂子板,下部为花边牙板,浅浮雕螭龙纹,中部为雕饰的主体部分,为穿行在云间的螭龙纹,生动活泼,蔚为壮观。顶部前后各三、左右各二嵌装楣板,亦为透雕云龙纹,柱头牙子为透雕云头形。床座壶门线条精细优美,饰浮雕螭龙纹。
  就其造型而言,此架子床主要吸取了建筑大木梁和束腰壶门的组合形态。这种造型,把建筑艺术的连接有序、穿插有度、稳定牢固、平衡和谐的美学神韵发挥到极至。此外透雕云龙纹围栏、浮雕龙纹牙板及云形牙子等,极尽雕饰艺术之能事,为该床又一特色。可谓:材质昂贵,做工精绝,式样讲究,弥足珍贵。
  架子床源于宋代以来带围栏的床榻,到明清两代发展至鼎盛,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南方地区,以“苏(州)作”最为著名。此床整体风格“苏”味十足,但从硬作床屉等方面看,显然更适合北方使用。山西是架子床流传较多的地区之一,这与明清两代晋商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汾阳来讲也可能与明藩庆成、永和两个王府有关。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汾阳市图书馆外景

(c)汾阳市图书馆 ;

汾阳市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93.25千册。
汾阳市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管、流通各类文献资料,供读者利用的文化机构,位于汾阳市鼓楼西大街文化广场。
图书馆先后荣获全国知识工程活动领导组授予的“读者喜爱的图书馆”,文化部授予的“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先进集体”和“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2010年中宣部等四部委授予的“双服务文化先进集体”等称号。
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原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经评估,汾阳市图书馆评估定级为一级公共图书馆。
汾阳市图书馆于1979年挂牌成立,1999年新馆落成,馆舍面积3196平方米。
截至2013年8月,汾阳市图书馆馆藏图书量15万册,数据库资料14TB,藏有最大的工具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一套1500册。年入藏图书达3000种,报刊入藏达500种,电子文献入藏150种。
馆内设综合办公室、采编借阅部、少儿部、辅导培训部、电子计算机部等工作机构,截至2013年8月,工作人员34名(在编工作人员21名),包括专业技术人员16名(中级技术员6名,初级技术员10名)、工勤人员5名、公益人员8名,临时工5名。
馆内设有少儿馆、电子阅览厅(文化共享工程汾阳市支中心)、盲人阅览厅、图书外借处、报纸阅览厅、期刊阅览厅、文献阅览厅、艺术展览厅、过刊阅览厅、多功能报告厅等十个窗口。同时,图书馆对全市行政村文化共享工程行政村基层点农家书屋提供技术支持。
全馆拥有现代化图书管理设施,与山西省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统一的Interlib图书管理系统,图书借阅实现全省“一卡通”,汾阳数字图书馆网站正式开通为读者服务。馆内设独立的机房,计算机50台,打印机3台,复印机1台,扫描机1台,图书馆专用设备等设施。
多功能报告厅经常召开汾阳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多次举办学术报告会、讲座、演讲、艺术欣赏演出。
艺术展览厅经常举办书法、绘画、摄影、雕塑等作品展览。同时开设著名作家冯育楠先生的纪念馆和少儿馆两个馆中馆,设有王磊、吕世豪等个人图书专柜6个。
开馆时间
全年365天(366天)开馆,具体为:
春冬:8:30-12:00 15:00-19:30
夏秋:8:30-12:00 15:00-20:30
节假日:09:00-12:00、15:00-18:00 [3]
入馆须知
1.读者凭本人的有效证件入馆;来访者凭介绍信及本人有效证件与门卫值班人员联系入馆。
2.图书馆是重点防火单位,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入馆,严禁在馆内吸烟、用火。
3.进入图书馆应注意言谈举止文明大方,衣装整齐,禁止穿背心、运动短裤或拖鞋入馆。
4.保持图书馆内安静,禁止喧哗、打闹或朗读,进入阅览室,请将通讯设备等调至静音或震动。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笔者在汾阳会展中心

(d)汾阳会展中心;

汾阳会展中心位于山西省汾阳市汾酒大道,于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是一个集经济会展、城市规划展和农产品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2013年7月17日,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主会场——“中国·汾州核桃交易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2016年10月10日,为了发挥山西省杂粮区域集群和比较优势,强化粮食市场交易功能,特将“中国·汾州核桃交易中心”冠名为“山西吕梁山杂粮(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2017年9月,更名为“汾阳会展中心”。
汾阳会展中心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145.97平方米。该中心主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其中,建筑中心结构为球形网架,最大跨度达70米。
展会举办 ;
2013.07.20~07.23
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
2016.10.09~10.11
2016山西优质杂粮玉米产品展销会
2017.09.28~09.30
2017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
2018.04.20~04.22
首届吕梁名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
2018.05.03~06.30
“中国流动科技馆”汾阳巡展
2020.09.27~09.28
第四届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
2021.05.22~05.24
中国·杏花村白酒产业博览会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图片为杏花村汾酒博物馆

(e)杏花村汾酒博物馆;
汾酒博物馆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15公里汾酒大道北侧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84年,后经几次扩建,逐步完善,是中国同类企业中建馆最早、馆藏最丰富的专题博物馆之一。
  属于专业类博物馆, 景点级别 ,AAAA级 ,开放时间 全天, 竣工时间 2007年10月8日。
2007年10月8日,新建的中国汾酒博物馆在汾酒集团正式开馆,全面展示了汾酒4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出汾酒在中华酒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汾酒博物馆是一座在原有的酒史博物馆基础上扩建的汾酒博物馆。活灵活现的立体投影、栩栩如生的巴拿马获奖情景、别具一格的现场酿造、琳琅满目的酒器酒具,充分展示了杏花村汾酒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博物馆展厅面积为4000平方米,设有汾酒史、中国历代酒器酒具、汾酒荣誉产品、馆藏书画精品等五个专题陈列馆,规划了“千秋佳酿、晋商酒韵、竹叶青青、清香独帜、酒都瑞爵、天工妙手、酒海沐歌、杏林墨缘、异彩纷呈、品酒留香”等十个展厅。
汾酒博物馆不仅展示酒具,还收藏有书画作品,关山月的《清明诗意图》、吴冠中的《不问牧童也好寻》、范曾的《李白把酒图》均为汾酒博物馆收藏。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图片是汾酒老作坊遗址博物馆

(f)汾酒老作坊遗址博物馆;
  杏花村汾酒老作坊遗址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原址型白酒遗址博物馆,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  

据了解,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可以追溯到宋代,约800多年前,在全国白酒老作坊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遗存面积最大、组成要素最全、对白酒贸易影响最大,被誉为中国白酒行业的“日昇昌”。 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中国白酒作坊的“活化石”。占地面积 5000 m² 著名景点 古井亭。
2015年9月15日,位于汾阳市杏花村东堡芦家街的汾酒老作坊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馆。这座占地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汾酒老作坊遗址上建成,系全国唯一的原址型白酒遗址博物馆。
汾酒老作坊遗址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且还在产酒的白酒老作坊,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800多年,被誉为中国白酒作坊的“活化石”。在该遗址内,墙头、门脸上的“宝泉”“杏花名迹”“味重西凉”“泉甘酒冽”“申明亭酒泉记”等题刻,申明亭、古井亭等古建,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仍顽强地保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座老作坊遗址还是汾酒历史上一次次辉煌的“见证人”:100年前的1915年,这里酿出的高粱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甲等大奖章;1924年,汾酒人在这里申请注册了中国白酒业的第一枚商标——高粱穗酒标;1930年,这里成为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白酒企业集团公司……2006年,汾酒老作坊遗址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又入列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提升汾酒文化,汾酒集团决定利用汾酒老作坊遗址兴建博物馆。他们从2015年6月起开始进行保护性复原布展,完好保存了门市、账房、掌柜室、展览室、作坊、酒库等文化遗址。该博物馆的建成,将成为我国研究古代白酒酿制技艺传承发展,全面展现古代白酒生产、储藏、销售、管理等各个运营环节的教科书,也为汾酒文化旅游再添新景。

汾州千古情 (五卷本) 第一卷 第十一节 社会事业

汾阳鼓锋晋剧团演出剧照

(g)汾阳鼓锋晋剧团;

晋剧起初称为中路梆子,由山陕梆子北上发展到晋中平原,在结合祁太秧歌、汾孝秧歌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满洲梆子、桐州梆子逐渐发展形成的,是我国诸多梆子腔中的一支,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汾阳自古就有“无汾不成戏”的美称,不仅戏班众多,被誉为“优伶流动大枢纽”、“戏曲研究小中心”,而且晋剧艺术人才辈出,支撑起了晋剧半边天。山西省成立较早的老牌剧团——鼓锋晋剧团就诞生于此。今天,就由小编带您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汾阳鼓锋晋剧团的发展史。

汾阳戏班概述

汾阳戏班兴起于清代中叶,兴盛于民国初年,在晋剧发展史上颇有影响。民国6年(1917年),城内卫巷街张映汉,就在自家院内修建小戏台,购置桌椅板公式,摆设茶点,创办“会仙茶园”,吸引戏班和票友演出。城内八室庵街叶应元创办娃娃戏班,又称“福盛园”,该戏班行当齐全,艺术力量强,先后出名的客籍艺人有王林山、高文翰、史立世等,本籍艺人有张万顺、路大富、王云山、任恩等。此外还有三皇庙吕明山创办的“聚奎园”;菽禾村刘锡书创办的娃娃班;东岳庙巷梁礼创办的“恭梨园”;唐兴庄村李水德创办的娃娃班和小相村胡瑞芝创办的“风搅雪”班等。

民国26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福盛园戏班停演。民国32年,叶应元之子叶志刚继承父业,重振戏班,并在“八福茶园”旧址创建了“集星楼戏院”,后来人们把这个戏班习惯地称为“集星楼戏院”。当时出名的艺人有王林山、尹有生、韩怀俭、史立世、张万顺、郭云山、孙福娥等。民国33年,在赴平遥演出归途中,名艺人郭云山、冀兰香、张怀礼离班参加解放区文艺工作队。民国34年,戏班散伙。民国35年,叶志刚、马守成、岳广德、范克让等人集股再振戏班,先后聘请的主要艺人有王思明、侯八元、霍树章等,并吸收部分年轻学员,如马玉楼、王桂英、邓巧英、尹艳楼等。在这之后,名艺人张宝善、李宝香、王虎儿以及李合山、侯步高、秦亮、高瑞祥等,从榆次等地来汾参加“集星楼戏院”。

鼓锋晋剧团的前身——古风剧团

1948年汾阳解放,“集星楼戏院”获得新生。是年冬,中共二地委决定徐沟“大众剧团”和汾阳“集星楼戏院”合并成立汾阳“古风剧团”,并派王易风、马公式等人组织整编工作,李进前任团指导员,李金旺任团文化教员,推选叶志刚、王玉山为正副团长。该剧团有演职人员65人。当时除排练演出传统剧目外,还排演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1950年聘调王银柱、范翠平、丁玉英等艺人来团演出。是年,新排《应征前夕》、《新贫女泪》、《关不住的姑娘》等新剧目。

建国后的鼓锋晋剧团

1951年,汾阳古风剧团更名为汾阳鼓锋剧团。同年,剧团赴河南、西安等地观摩演出学习艺技。1952年聘调郑雅楼、郭云山、冀兰香等一批老艺人来团演出。1953-1954年,先后发掘和排演郭云山的《高平关》、韩俊山的《法门寺》、郑雅楼的《伐子都》、尹有生的《晒鞋》、董小楼的《翠屏山》等十几部演出剧目,充分发挥了名演员的优势。

1954年秋,由韩俊山、郭云山主演的《闹公堂》和郑雅楼主演的《回斗关》参加晋中地区第一次戏曲汇演,博得好评。1955年,招收新学员30名。是年,新排大型现代剧《梁秋燕》,获晋中地区戏曲汇演二等奖。1957年整理改编传统戏《伐子都》,参加晋中地区汇演获剧目集体奖,郑雅楼获优秀演员奖,冯煊获司鼓一等奖。同年秋,代表晋中地区参加全省戏曲汇演获一等奖。1958年,演出《封神榜》引起轰动。1959-1965年,先后排演《野火春风斗古城》、《武大妈》、《红色的种子》、《洪湖赤卫队》、《丰收之后》、《芦荡火种》、《山村供销员》、《三下桃园》等现代戏。1966年一度被迫停演。1968年,剧团经整顿后新排现代剧目,曾赴忻县、内蒙古、宁夏等地演出。1970-1975年,李开云、杨金保、董翠云、张春义等中年演员调来剧团工作,又招收新学员20余名,由省话剧团郭健排导了《沙家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渡口》、《划线》、《审椅子》等革命样板戏和小型现代剧。1976年以来恢复传统剧目上演,新排《逼上梁山》、《十五贯》、《逼婚记》、《狸猫换太子》、《卧虎令)、《蝴蝶杯》、《法门寺》等。

1980年后,汾阳鼓锋晋剧团改革经营管理,实行定场次、定剧目、定时间、定效益,以团核算,分队演出。1982年,青年演出队聘请太原市实验晋剧团马兆录排导《寇准外传》,省广播电台为该剧录音并播出。同年冬,该剧目参加吕梁地区戏曲调演获戏剧革新奖、音乐唱腔革新奖,王冬花、高爱琴等获演员二等奖。1985年,剧团有演职人员160人。1988年,吕梁地区举办戏剧调演,剧团以新编历史剧《蒙冤救帅》获演出一等奖和其它多项奖励。1999年,创排新编历史故事剧《唐太宗嫁女》,并参加山西省庆祝建国50周年献礼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奖,刘春莲、张晓玲等演员荣获表演奖。

鼓锋晋剧团自成立以来就阵容强大,几十年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晋剧演唱风格和音乐体系,培养了司鼓冯煊、琴师刘万生等众多优秀艺术家,从这里走出了马玉楼、田桂兰等诸多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和刘和仁等一大批晋剧音乐家,演出足迹遍及晋、陕、蒙、冀等省,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几度辉煌,开创了“演员名三晋、剧目拿大奖、音乐领风骚”的品牌优势。

2011年10月,鼓锋晋剧团响应全国文艺院团改制精神实行了转企改制。目前,剧团拥有完善的演出设备,老、中、青三代演员行当齐全,文武场乐队演绎精湛,每年依托文化部、财政部配送的流动舞台车坚持开展送戏下乡近百场,全力满足当地群众看戏需求,赢得良好社会效益。

新时代的鼓锋晋剧团

2016年,按照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指南要求,汾阳市鼓锋晋剧团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台艺术新创作剧目——晋剧《汾阳王》。该剧讲述了唐朝广德、永泰年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联兵回纥,进犯长安,大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山西省汾阳市人)古稀之年再度挂帅、单骑赴叛营、说服回纥、感化吐蕃,避免了再生战乱。全剧表现了郭子仪为中兴大唐、亲民爱民、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和不战而胜的军事谋略、智勇双全的名将风范,突出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

同年8月,晋剧《汾阳王》被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立项。在汾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主创团队和鼓锋晋剧团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2017年6月10日,晋剧《汾阳王》如期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了首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监督有关专家,汾阳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与汾阳、太原两市的600余名观众一同观摩、观看了演出。为满足当地群众和广大戏迷的观赏需求,本剧目在首演期间还加演一场,观众爆满,为顺利完成40场剧目巡演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看《汾阳王》戏、喝汾阳王酒”的特色氛围。

2018年,鼓锋晋剧团迎来建团70周年。同年10月举办了回报社会惠民演出专场,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该团知名老艺人孟芳娥、宋玉花、张春义等仍活跃于晋剧舞台,中青年演员王冬花、刘春莲、张晓玲、杨利元、李福萍、武振强以及后起之秀游云凤、武伟芬、乔春梅、褚海燕等都是当今鼓锋剧团骨干演员,他们一直为剧团默默付出,为晋剧事业倾情奉献。

资讯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