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今天收到从朋友铸铜厂邮寄回来的48厘米的一尊贴24k金的青铜和一尊不贴金青铜阿弥陀佛,百感交集。雕塑从泥塑到成品周期长,调整修极多,涉及的因缘众生多,就是一个九九八十一难凤凰涅盘的过程。

-------作者:湖北美术学院 李冰老师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本文作者:李冰老师

缘起庚子年冬月二十一日晚上七点十六,微信遇到一位信佛的程姓居士,说是他同学石先生推荐我,邀约我塑造一尊阿弥陀佛,要求是对一张图纸做精准的复原。由于一直从事佛像的教学与研究,本身也计划塑造一尊阿弥陀佛,借此机缘,不是更好,欣然应允。收到图纸后,随即借用同学灰泥做了一尊80厘米的阿弥陀佛小样。很快得到回复,要求做一尊2米左右的佛像,由此展开了这尊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法相

首先是对阿弥陀佛经文典籍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从佛教经文到知网下载学术文章,仔细研读,尽可能的了解阿弥陀佛的各种知识。《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佛国,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观无量寿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净土佛国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整尊比例

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的雕塑塑造中是一项特殊的存在,非常的尴尬。其中一条就是佛像并非是简单的视觉雕塑塑造,而是通过佛像的塑造来承载佛经教义,宣扬佛教思想,因此在塑造佛像本身就具有更多额外功课需要学习,并且是一个累月经年的过程。这就大大限制了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会让雕塑家感到既不自由,还有额外的学习负担,因此学院派中的众多同道,面对佛像更多只是用西方造型方式来塑造一个名为“佛像”的雕塑,实为西方雕塑,换句话说只是换瓶盛洋酒。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李冰老师塑像中

第二就是佛像无创新,塑造非艺术的观念盛行的误导。在中国近百年建制艺术教育中的雕塑教育直接脱胎于苏联法国,溯源于古希腊罗马艺术的西方雕塑造型体系。时至今日,在中国雕世界的任何展览中雕塑作品,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有一核心词汇“创作”。换言之就是姚塑造得跟别人不一样,跟自己的过去不一样,导致每年的全国雕塑毕业展作品中绝大部分都处在“求新,求大、求怪,求怪,求标新立异,求石破天惊”一套西方艺术的“创新”暗示话语体系的指引中。曾经跟一位国画大家聊过,就说到,在中国画里画一个鸟是艺术,画一朵花是艺术、化一个螃蟹鱼虾是艺术,画山水村落是艺术、画人物佛道高士就更是艺术。但是到了雕塑作品里,您毕业作品能塑个写实的鸟,写实的鱼虾,塑个佛陀关公能毕业?活活的被驱赶到“创新”的希腊罗马之路上。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这是中国本土雕塑在建制教育中被边缘化的恶果。也导致了雕塑领域的创作基本上展览之后就蒙灰积尘于工作室,或者就直接在大自然中迅速的参与物质循环。在建制的大学教育中由于没有国画对应西画的对等平衡,没有西方雕塑对应的东方雕塑,因此就无对等的话语体系。再加之,中国从事雕塑塑造行业的被归类到工艺美术,彩塑,民间艺术就更是没有的话语。在中国本土的雕塑被划分到各种具有雕塑性质的行业,比如,石雕、木雕、玉雕、漆雕、微雕、彩塑、等。各行业自有自己的“传承”与“发展”。这里用“发展”来替代“创新”,就是这是更为贴切的复合中国艺术发展脉络状态的的一个词汇。中国艺术中的书法、绘画、篆刻、戏曲哪一项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自然的行业内外驱动下一点点的进化,逐渐的发展演变而来。所以中国本土雕塑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演变的过程,而非揠苗助长式的“创新”。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对于中国传统雕塑中的佛教造像艺术,若非要用“创新”而来说,应当如是解:一、复原的艺术。对古代佛像遗存,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远古佛像有的腐朽破败,或只剩下图片,或文字的描述,需要修复。由于原作是源,后来者无论用何种手段做修复,都会有后者的个人因素和时代气息在里面。纵观历史长河中的后朝人对前朝作品的仿制,尤其是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书法字画,其中有各种流变的复原仿制品,今天依旧是被认可的艺术品。这里面有三种可能,后者比前者的做的差;后者与前者相当;后者比前者更好。但无论哪种情形,都有一个前提即,时间上面的前后关系,并且是明确的对以前的佛像的重复再现,而非同时代对同代人作品的复制。对于佛像来说这是一种继承,同时由于不可100%的复制会留下复制者的痕迹,因此在此基础上的复原艺术继承也是“发展”了的。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2米多铸铜金身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

2米多铸铜金身

二、严格按照造像仪轨和经文典籍中所描述的佛教造像为原创作品。在佛教中《佛说造像量度经》本身只是对前朝众多佛像的塑造高度提炼成语言文字的描述,即便有线描图示,但是在对于每一位造像者来说,由于个人修为、个人喜好、人生阅历、生存的时空差异,不能达成统一的理解。因而每一次依照造像仪轨的推演而来的佛教造像都是不同的原创作品,即便是同一为造像者每一次的佛像塑绘都是有差异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是如此。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样佛教说,凡所有相,皆是因缘聚合之相。《杂阿含》的“有因有缘集世间”,其实世间器世间中的一切有情无情皆是因缘聚合之相,即是佛像原创艺术的哲学归宿。

阿弥陀佛的殉道式塑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