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刘维嘉:瞻仰谭鑫培墓园

刘维嘉:瞻仰谭鑫培墓园

瞻仰谭鑫培墓园

刘维嘉

总想去谭鑫培先生墓园看看,瞻仰这位国剧宗师。

前几天上网,看到了首都不少媒体关于谭鑫培墓在今年4月被盗,警方已经立案的消息。我从这些消息中,知道了谭鑫培墓园的具体位置。

这些日子,大风刮散了在京城肆虐多日的雾霾,昨天又降了一场小雪,北京的蓝天显得格外透亮畅快,阳光温柔地抚摸着人们,驱走了阵阵寒意,真是难得的好天气,正是外出的大好时机。上午,我从通州出发,在汽车导航的指引下,驱车前往栗园庄谭鑫培先生墓园,因导航无法查找栗园庄,只好先到了门头沟区永定镇政府所在地,经多方打听,终于来到了栗园庄村,这个村原属戒台寺的佃户村。在村儿里两个小姑娘的指引下,我来到了谭鑫培先生的墓园。

谭鑫培先生是湖北江夏人,祖籍湖北武昌小东门外沙湖谭家湾。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原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堂号英秀。民国七年(1918年)在京病逝,享年70岁。

他的父亲谭志道,精通老旦唱腔。被观众赞为“叫天”。谭鑫培先生从小聪明伶俐,耳濡目染京剧,表演水平日渐长进,深得观众喜爱,被人们称作“小叫天”。曾经听我的爷爷说:“当年,谭鑫培经常去宫廷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唱戏。”

据记载,谭鑫培先生是京剧“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京剧谭派创始人。他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自组“同春班”,十六年(1890年)入升平署“内廷供奉”。十八年(1892年)重组“三庆班”。三十一年(1905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京剧无声影片《定军山》片断,谭鑫培先生主演的电影《定军山》,拉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他被国人尊为梨园泰斗。他以“云遮月”的好嗓子和精湛的艺术,创立了在京剧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谭派”,被称为“伶界大王”,京津京剧舞台有“无腔不谭”的说法,他对中国京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他改编的100多出戏,至今仍在演出。在京剧史上,京剧“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他精心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杨小楼(1878年—1938年)是“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之子,原籍安徽怀宁,生于北京,被谭鑫培先生收为义子,依谭氏家族排名嘉训。梅兰芳先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写道:“我心目中的谭鑫培、杨小楼这二位大师,是对我影响最深最大的,虽然我是‘旦’行,他们是‘生’行,可是我从他们二位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最重要。”

谭鑫培先生的墓园坐南朝北,墓地呈方形,墓丘呈坟包状,据记载,墓丘直径5米,高1.3米。墓园占地约500平方米(最初是12亩地),四周建有围墙。墓园正门的石门上方写着“国剧宗师”四个大字,楹联是梁启超的两句诗:门右侧是“四海一人谭鑫培”,旁边儿墙上镶嵌的石板上刻着“谭鑫培墓”,注明了是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门左侧是“声名廿纪轰如雷”, 旁边儿墙上镶嵌的石板上刻着“谭鑫培墓重修记”。穿过石门,迈上5层石阶,就可以瞻仰高台上的墓碑和坟冢。虽然已经是冬季了,但墓园里依然呈现着松柏青翠,庄严肃穆,宁静优雅。在这里,凝固了一段厚重的历史;在这里,长眠着国剧宗师平凡而伟大的灵魂。

墓园门前新建的柏油路有三上三下六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路的中间设置了白色锌钢隔离栏,每组隔离栏上面都有半圆形蓝色反光膜,人行道上铺设了吸水砖和盲道。在马路边儿还堆放着许多白色铁质电灯杆。墓园四周已经盖起了十几层、几十层的高楼,还有一些高楼正在建设中,工地上矗立着许多高高的塔吊,旁边儿还有许多蓝顶彩钢板工棚。

墓园内有两块墓碑,一块是老墓碑,另一块是新墓碑。

老墓碑高约0.95米,宽约0.63米,青石石质,长方形,碑文竖刻20行(年款共3行),满行26字,立于墓园石门左侧,由基石、碑心石组成,用玻璃罩儿罩着。

新墓碑立在坟冢前,由基石、碑心石、碑顶三部分组成,总高约2米,碑心石宽约0.6米。墓碑正面碑顶上刻着“万古流芳”四个字,碑心石上刻有“曾祖 谭鑫培墓”“曾孙 谭元寿重立”字样。墓碑背面刻有碑文如下:

宣统间有陈君言,今海内才最高最盛,足以转移一世者,吾推二人焉,曰梁启超,曰谭鑫培。闻者韪之,今鑫培乃介余乞任公题诗,遂跋如右。谭公讳金福,字鑫培,号英秀,艺名小叫天。生于公元1847年4月23日,卒于公元1917年5月10日。祖籍湖北武昌。少时随先翁谭志道学艺,自鄂辗转京津一带,经金奎班坐科后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诸皮黄名宿,工文武老生,隶三庆、四喜等班社及各乡班演出,兼升平署供奉。曾六赴沪申巡演,得同仁孙春恒等启迪,历四十年之艰辛求索,自组三庆、同春、同庆班社驰骋艺坛,并于氍毹精研技法,鼎新革故,海纳百川,遂使声腔于遒劲中得见柔美,如闻天籁;舞蹈通六合,含韵律,章法缜密;总讲求节奏之鲜明,重结构之凝练,雅俗兼顾;表演工其意,简其形,臻于天然;服饰更趋典雅庄重,创无生不谭,无腔不谭之大观,引领文武昆乱各行当之全新大变革,皮黄艺术从而为举世珍爱之国剧。更以亲手培植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大贤,为京剧承前启后,奠百年繁荣之根基。公历任精忠庙首、正乐育化会会长。廿世纪初,因率先摄制电影《定军山》并灌制唱片,启中华民族遗留艺术影像之先河。公编创、整合之百余出经典剧作,历经百年,至今脍炙人口,荫及后代子孙,造福艺业同仁,并为世界各国欢呼倾倒,故梅兰芳君尊公为京剧宗师,梨园汤武,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之总代表。亦如梁启超公谓之: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为铭记谭公千秋功德,今北京市人民政府特拨专款并由市文物局和门头沟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精心修葺谭公墓地,以垂范后世,流芳千古。

刘曾复、和宝堂撰文

王琴生书写

公元2005年9月

谭鑫培墓始建于清朝。《门头沟文物志》记载,谭鑫培墓在上世纪60年代遭严重毁坏。1985年被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北京市文物局和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在谭鑫培墓的原址对墓进行了重修。

据首都多家媒体报道,2005年11月6日,谭鑫培陵墓经过精心修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名宿王琴生、刘曾复、欧阳中石、杜近芳、梅葆玖、叶少兰等200多人在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人的陪同下,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和祭扫仪式,表达对京剧大师的缅怀之情。

我和谭鑫培先生虽然不是直系亲属,但是,我和他仍然有着亲缘关系。谭鑫培先生是我奶奶谭淑娱的爷爷,我奶奶的父亲谭嘉瑞是谭鑫培先生的二儿子。谭嘉瑞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大儿子谭豫德、大女儿谭淑诚、二女儿谭淑娱、三女儿谭凤英、小儿子谭世英、小女儿谭淑英。

2012年9月,我从银川拜访了表叔儿谭少英之后,回到北京写了散文《谭门传人谭世英和谭少英》,发表在《中国散文家》、香港《世界华文作家》和《运河》杂志以及新浪网、北京作家网、人人文学网、八斗文学网等媒体。并为中国京剧戏考网之“梨园百年琐记”填补了谭世英、谭少英介绍之空白。

著名京剧演员谭少英是我舅爷谭世英的小儿子,他有大姐谭凤茹、大哥谭韵扬、二姐谭晓冬、二哥谭韵龙、三姐谭凤秋、妹妹谭明珠。在这篇纪实散文创作中,曾经在宁夏文化厅担任处长,现已退休的表姑谭凤茹为我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和她编写的《谭氏家族世系谱表》,这个家谱被编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之《英秀堂谭》。这本儿书由于印制成本高,印数很有限,发行的比较少。幸运的是,表叔儿把他的那本儿赠送给了我,让我对谭鑫培先生和他创立的京剧“谭派”艺术及传人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丰富了我的创作内容。

听父亲说,谭家坟茔在永定门外蒲黄榆,和我们刘家坟茔相隔不远。那么,谭鑫培先生的墓园因何选在京西山区的栗园庄呢。原来,那个年月谭鑫培先生的收入很可观,他却把大部分收入都捐给了寺院,京西戒台寺就是受捐助的寺院之一。到了晚年,他潜心佛事,一心向善,并在戒台寺受了居士戒,和戒台寺的主持德成大师(妙老人)结下佛缘,之后产生了想自己百年之后葬于戒台寺的想法,并向妙老人提出:“愿借寺中一席之地,永作伴城,以便百年之后也能得到禅宗的恩护。”妙老人听他说了以后,当即答应将戒台寺所属栗园庄的12亩茶棚地赠给他作为百年之后的居所,就是现在的墓地。据说,此处“头枕卧龙岗,脚踩九龙山”,风水极好。德成大师圆寂后,他的弟子达文主持圆了师傅的心愿,为谭鑫培修墓刻碑,记录了这段佳话。

2014年4月下旬,谭鑫培墓的宝顶后侧被盗墓贼挖开了一个洞,旁边儿堆着很多砖头、碎块儿和土。看园人于师傅发现后马上报警,警方已经立案。北京电视台、北京法制晚报等多家媒体就此事进行了报道。这次我到了那里,只见墓已经修好,损坏的门锁已经更换。谭鑫培先生一生非常简朴,尤其到了晚年,他把大部分收入都捐给了寺院,捐给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他去世被安葬后,并没有随葬什么奇珍异宝。而那些极端自私贪婪的人是不是已经挖红了眼,遇见墓就盗挖,遇见财就贪占呢,致使谭鑫培先生的墓和历代帝王陵墓、名人之墓一样,遭受无情的破坏。

谭鑫培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更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刚正不阿,可敬可爱的人。他没有给后人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但是,他把宝贵的京剧艺术和德艺双馨的精神留给了后人,留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这样的财富,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极为珍贵的。

深深地缅怀国剧宗师谭鑫培先生。

2014年12月11日

刘维嘉:瞻仰谭鑫培墓园

刘维嘉:瞻仰谭鑫培墓园

刘维嘉:瞻仰谭鑫培墓园

刘维嘉:瞻仰谭鑫培墓园

刘维嘉:瞻仰谭鑫培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