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阿难悔悟

世尊审问阿难出家的最初发心

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一句话其实是《楞严经》的总纲。

明朝真界大师颂曰:“创问菩提本起因,瞿昙诘处意何亲。可怜不识衣中宝,流浪穷途作乞人。”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 阿难虽然多闻,但却欠缺“定力”

阿难闻佛说法,一听便记住,从不忘失一字,在佛弟子中“多闻第一”。但一次被大梵天咒所迷,差点毁戒的经历使他发现自己一味偏向多闻,却没有丝毫定力,临事根本做不了主。所以他特别希望修定,以为修“定”是成佛的真因。

佛应阿难的请求,对阿难和在场的大众说,有一种“三摩提”的定,名字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是三昧中王,具足六度万行,十方如来以靠它能够超越九法界,达于无上殊妙的庄严境界。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 佛陀问阿难出家的最初发心是什么?

佛是人类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并没有直接去讲什么是“大佛顶首楞严王”,而是先探询阿难的病源,所以就问阿难,当年你是为了什么,以致抛弃了王子的享乐和父母妻子的深重恩爱,跟随佛出家?

阿难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就是因为见到佛成道之后的三十二相胜妙绝伦,所以非常羡慕。这样的三十二相,绝对不是父母粗浊腥臭的交合就能天生生成的。这种清净光明、金光晃耀的佛身是大彻大悟后的佛才具有的。我想拥有和佛一样的三十二相,所以就跟随佛出家了。

阿难见佛相好而出家学道,心目中只因美感一念而来。由追求美感自然会导致情生欲障。因此阿难见到摩登伽女后,被她稍微施加魔咒之力,就本性全迷、定慧无力,这也就不用奇怪了。这正应了“因地不正,果遭纡曲”这句至理名言。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 想要成佛,必须先要了知什么是“妙明真心”

在《楞严经》中,佛苦口婆心一再强调,修行人要想成就佛的果德,必须以不生不灭的妙明真心为本修因,才能圆满果地修证。否则,就好像想把沙泥煮成好吃的饭菜一样,就算修行无数劫,终究是不能成就佛的果德,反而成为声闻缘觉,甚至沦为外道、诸天魔王和魔眷属。

○法界众生,生死轮转不息

佛法把有情的生命境界分为十类,称为十法界,其中只有佛法界中,觉行圆满的佛彻证了常住真心,完全不受生死轮转之苦。

此外,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和天法界六个凡夫法界,因为执著见思妄想而有三界六道的分段轮转之苦属于圣人法界的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和菩萨法界的圣众,虽然脱离了分段生死之苦,但仍有变易轮转之苦

七处征心破妄

我们的心到底在哪儿

佛擒賊擒王地征问阿难看见美色的心和眼睛究竟在哪里,博学多闻的阿难运用因明学的技巧七次立论回答,均被佛一一辩破,使阿难的妄心无所立足,这段著名的辩论被称为“七处征心”。

阿难遭摩登伽女的幻术后,佛敕文殊菩萨将咒去救护他。阿难回到佛所后,佛问他发心出家的最初动机,阿难回答说是因为见到佛的的三十二相而发心出家。佛于是征问阿难的心目所在,阿难回答说眼睛在脸上,而心在身内。等到佛论证了心不在身内时,又转而认为心在身外。就这样穷根究底地追讨了七次,以至于发现妄心根本没有可以依止的地方。

阿难不知妙明真心遍布一切地方,无在无不在,而错误地把缘尘分别影事的意识心当做妙明真心。佛想破除阿难的妄想缘心,以显露真心的妙净明体,所以有七处征心的说法。

心在身内?

第一次,阿难因为佛征问他心目所在的地方,阿难回答说,心居于身内,目长在脸上。佛于是问,如果心是在身内,那应该先看到身内的心肝脾胃等东西,然后才能看见身体外面的事物。假如不是先看到身内的东西,你的心怎么会在身内呢?所以说,你所说的觉了能知的心住在身内,这是不成立的。

心在身外?

阿难“心在身内”的观点被佛否定后,转而认为心在身外,并且以灯光来打比方,说众生心在身外,不见身中,躭好俛灯光在室外不能照进室内一样。佛就问他,你的心如果在身外,那么身心两两分离,各不相知。然而现实中身心是相知的,为什么说心在身外呢?这样,阿难心在身外的观点也被破斥掉了。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心潜在根里

阿难“心在身外”的观点被佛杏定后,转而又认为心潜伏在眼根之内,并且以眼镜罩在眼睛上來说明,心藏在眼根里就好像眼睛躲在眼镜后面一样。虽然躲在后面,佴是照样能把物体呑得清清楚楚。这个比喻为以眼喻心,而以眼镜喻眼。戴眼镜的人确实能看到自己的眼镜,所以世尊破斥的方法如下:既然眼躲在眼镜后,能见眼镜与山河;同样的,心躲在眼根里,也应能见山河并见自己的眼睛——但事实不然,人不能自见其眼,所以阿难所用的譬喻不能支持和证明其论点。

心在内外明暗之间?

阿难“心潜在根里”的观点被佛杏定后,转而又认为,大多数众生的脏腑藏在身内,孔窍显露在身外,就好像我现在,开眼看见明亮的就叫做看见身外的事物,闭眼看见漆黑一团就叫做看见身内的脏腑。佛于是问阿难,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这个暗的世界与眼根是相对立的吗?假如与眼睛是对立的,暗境在眼前,为什么说成是在身内。假如不对立的话,又怎么能说看见了呢?所以说,闭眼见暗就叫做看见身内是不成立的。

心在随所合处

阿难“心在内外明暗之间”的观点被佛驳倒后,转而认为心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的识心(即能思维的心〉,不在内外或中间,而在随所合处,心则随存。佛于是问阿难,如果这个心本来没有体,那么就无所合;心如果有体,那么你用手杻痛自己的身体,心必定能知觉,那么这个知觉心是从身内出来,还是从身外出来的?假如是从身内出來的,那么就和第一次讨论的心在身内的观念一样,应该看见身内的一切;假如是从和身外來的,应该先看见自己的面目,事实不然,所以说“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不成立的。

心在根尘之中?

阿难“随所合处,心则随有”的观点被佛驳倒后,转而又认为心在根尘中间。佛就问,你的心假如在根尘之中,这个心体是兼于根尘,还是不兼于根尘?如果说兼于根尘,那么眼根有知而色尘无知,眼根和色尘对立而生,怎么能为是在中间?假如不兼干根尘,既然不属于根尘,也就是没有体性,中间怎么会有相呢?所以说,心在根尘之中是不成立的。

心没有着落处所?

阿难“心在根尘之中”的观点被佛驳倒后,转而又认为“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于是问他,你说不著就叫做心,例如世间在虚空、水面、陆地上或飞或行的种种生物,以及呈现的种种物象,你的心不着在这上面。那么这些物象是有还是无呢?若说没有,那就等同于不存的龟毛和兔角,还有什么可以说无著的呢?如果说存在,物象在哪儿心也就在哪儿,怎么可以说无著呢?所以说“一切无著”就是心是不成立的。

佛陀为阿难开示,讲述了一场气势恢宏的佛法盛会,点出了人生解脱的个中奥妙,遂有一部《楞严经》在萧寺林磬中世世相传。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楞严经》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佛经之一,被尊为“经中之王”,是正法的代表,无数人深受其影响,从中获得智慧启示。

但《楞严经》文字古奥、义理深邃,许多有心要精研《楞严经》的读者都不免望洋兴叹。为此,朗读君推荐这本《图说楞严经》。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读懂《楞严经》,让你看见真实的自己

这本《图说楞严经》以流通最广的近代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为蓝本,综合各家的注疏和讲解,精编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同时,以60个系统结构表和严谨流程图,200幅精美绘图和佛像,用全新图说手法综合创意,使古老佛经焕发新鲜活力。

▼现在下单,团购优惠价65元单本,点击下方横条进入购买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佛教经典三部曲(全3册) ¥168 购买